关灯
护眼
字体:
《珍稀动植物科普知识一本全》第七篇 非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颈鹿

长颈鹿产于非洲,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生活在稀树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是非洲热带草原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最近据一些古生物学家研究认为,长颈鹿起源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一些地方。现在,长颈鹿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了,是世界上非常珍贵的动物。

在非洲草原上,高高的长颈鹿就像一座流动的了望塔,长颈鹿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实际上长颈鹿的胫骨的生物构造和其他的动物是一样的,它颈堆骨的数量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也是7块,只是每要长得多。长颈鹿常常的脖子对它们是很有好处的,在非常辽阔的大草原和半沙漠地区,身材高就可以看得很远。这样,很容易看见敌人,自己就能及时逃脱。另外,长颈鹿常常的脖子也利于它们进食,但是雌雄长颈鹿进食的方式不同。雄鹿伸长脖子吃最高处的树枝上的叶子,而雌鹿俯身吃矮灌木上叶子。长颈鹿的*非常灵活,而且它的舌头竟然可伸长到46厘米,真是不可思议。

从体态上看,长颈鹿是现存最高的动物,雌鹿高约4米左右,雄鹿最高,而且它的嗅、听觉敏锐,性机警、胆怯,平时走路悠闲,但奔跑迅速特别快。长颈鹿的体长约4米,尾长80多厘米,肩高2.5-3.7米,体重550-1800公斤。长颈鹿生性胆小怯懦,恬静而无害。有黑色长睫毛遮着深棕色的大眼睛,看上去温柔羞涩、含情脉脉。长颈鹿属集群动物,它们结成达70只的大群漫游觅食,但多数为12-15只的小群。有时和斑马、鸵鸟、羚羊混群。长颈鹿虽然表面上看球来很温顺,但是可千万别小看它,如果一只成年的长颈鹿向非洲狮飞起一腿,它的沉重脚蹄一旦击中狮头,就能粉碎狮的头盖骨,使之一命呜呼。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长颈鹿那么长的脖子,该怎么睡觉呢?长颈鹿腿长脖子也长,躺下和站起来都很不容易,所以常常站着睡觉,其实其他很多动物和长颈鹿一样都是站者睡的。好在动物都不动脑筋,不需睡很长时间,一般打个盹就行了,一天大概只睡30分钟。当然有时长颈鹿在觉得周围很安全的时候,也会躺下来睡觉,把脖子转向后面,头紧靠在屁股上,看起来很舒服。但是,如果遇上突然袭击,它很难再站起来逃跑,结果会被吃掉。

聪明的狒狒

狒狒产在非洲的阿拉伯半岛,在猴类中唯一集大群营地栖生的高等猴类,由于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地区,所以都叫它“阿拉伯狒狒”。由于狒狒生活环境的恶化,现在野生狒狒的数量已纪非常少了。狒狒是世界上珍贵的动物。

那么,人们是怎么发现狒狒的呢?原来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经开垦了富饶的尼罗河流域。当地的山野里有一种动物,头很大,嘴巴很长,脸的两颊以上直至肩背部长着像雄狮般的直立长毛,从背后看像是个披着蓑衣的老者,人们叫它“蓑狒”,因为它头大,很像狗,又叫它“狗头猿”。埃及人很早就把这种狒狒当狗一样驯养来看门或让它们上树采摘鲜果。由于狒狒很聪明,四肢灵活能爬树上房,比狗能干了,所以古埃及人尊称它为“神兽”。

从体貌特征来看,狒狒的长相滑稽逗人,大大的脑袋,光光的脸,不高的人头雌狒狒头小,嘴巴短,头两侧和肩上的毛也短,看起来很像猕猴。狒狒一般站立时身高1.2米左右,它们的身上的毛都是灰褐色,脸上没有毛,是淡淡的粉红色。狒狒的四肢发达粗壮,尾巴细长,犬齿特别强大,既能咬坚硬的多汁植物的茎、叶和根,又善于捕捉昆虫和小动物。狒狒的手脚粗壮,长着黑色的毛,和脚的拇指可对握,能灵活地用脚抬起东西。狒生活的环境比较差,大多是半荒漠地带树木稀少的石头山上,爬山本领很大,崎岖陡峭的高岩都能飞快地爬上去,爬树则算是平常的事了。

和其他的动物相比,狒狒是群居性的动物,它们也是猴类中社群生活最为严密的动物了,有的时候几十只甚至几百只一大群,由一只体格强壮的雄狒狒当头领。如遇敌人来犯,队伍就会立即调整,雄狒狒就会挺身向前,排开迎敌的阵势,组成一道屏障,把体弱年幼的同伴与敌人隔开,然后勇敢地与强敌展开殊死的搏斗。在这群无私无畏的狒狒面前,连猎豹这样的猛兽也只能望狒兴叹。狒狒虽然性情凶横,但从小饲养驯化后,又很温和,善解人意。

但是可惜的是,现在狒狒的生存环境并不是很好,数量也不是很多,所以,对狒狒的保护工作也是势在必行的了!

*链接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阿拉伯半岛非常干燥,几乎整个半岛都是沙漠。半岛东北部波斯湾周围有大量石油储藏,给阿拉伯半岛上临波斯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创教人穆罕默德在这里出生和生活。半岛上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今天半岛上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调皮的领狐猴

领狐猴又名瓴毛狐猴,斑狐猴,为灵长目狐猴科领狐猴属,是狐猴科中体型最大者。目前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了,属于珍稀保护物种。

领狐猴的分布式很少的,它产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赤道雨林,其分布北至马索拉半岛,南至法腊方加纳等地都可以看见它们的踪迹。

从外在的形态上看,由于领狐猴是狐猴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猴,所以它们的身长60~75厘米,而最叫人叫绝的是它们那条长长的尾巴,几乎是与身等长。眼珠呈金黄色,总是瞪得圆圆的,煞是可爱。它们的头黑,耳朵上带白色簇毛,尾巴亦为黑色。腿比臂长得多。

从生活习性上,领狐猴的生活习性与其它狐猴相近,但又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它们有的时候很人类社会一样,领狐猴是群居生活的动物,但是整个猴群体很像是一个小小的社会,而组成社会的小单元就是一夫一妻的家庭,居群之间虽无领土防御行为,但其沙哑的、拉锯般的鸣叫,就有相互警告之意。

中国的诗人李白曾有这样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形容猿猴叫喊时候的声音是很壮观的。领狐猴的叫声也是如此,当它们开始用各种叫声开始交流的时候,它们的那种独特的声音在森林中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有时群猴“齐唱”,忽高忽低,异口同声,极富戏剧性,给神秘的森林之夜增添了不少扑朔迷离的气氛。

从生活习性上看,领狐猴和其他的猴子一样,树林是它们的栖息场所,领狐猴多栖居在树林冠层,四足型运动为主,但常有垂直攀跳动作,这是其对原始步态的遗留。休憩时常蹲坐在树干枝杈部位。

领狐猴的*方式也是很特殊的,领狐猴*高峰集中在10月份和11月份,每产2~3仔。在非繁殖季节,雌猴的*闭合,*期仅1~3天,*其更短,仅限于12个小时内,妊娠期为102天,这样短的*周期与领狐猴硕大的体型很不相称。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初生小猴发育尚不完全,每只体重约100克的婴儿已睁眼、长毛,但体质极弱,无力抓住母体。幸好母猴总是在分娩前修筑好“产房”,用干草树叶和自身腋毛铺垫成的小窝,可供小猴舒服地度过“满月”。需要移动时,母猴便用嘴叼着小猴,这样一个亲热的母子图也是很感人的。

非洲斑马

斑马为非洲特产,主要有拟斑马和山斑马两个类型。斑马是珍奇的观赏动物,但由于人们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杀,其中拟斑马已于1872年绝迹,山斑马也濒临灭绝,1883年,当全世界最后一头南非斑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动物园死去的时候,这种曾经广泛分布在南非开普敦一带的动物正式从地球上消失了。从此,南非斑马彻底绝迹了。

斑马是非洲的象征,也是人们喜欢的一种动物了,在大家的印象中,感觉所有的斑马的全身都布满了条纹,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从外在的形态上看,南非洲产山斑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雄体喉部有垂肉。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产普通斑马,由腿至蹄具条纹或腿部无条纹。非洲南部奥兰治和开普敦平原地区产拟斑马,身长约2.7米,鸣声似雁叫,仅头部、肩部和颈背有条纹,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线。看来,虽然都是斑马,身上也都有花纹,但是具体的样子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呢!

从生活习性上看,山斑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岳地带活动;普通斑马栖于平原草原;细纹斑马栖于炎热、干燥的半荒漠地区,偶见于野草焦枯的平原。斑马是很胆小的,它们性格谨慎,通常结成小群游荡,但是,却总是很难躲过狮子的追捕。

那么,大家肯定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斑马身上的漂亮的条纹和间隔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同是斑马,每个斑马身上的斑纹又不一样呢?原来,斑马身上的斑文形成的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早呢!在雌兽的妊娠早期,一个固定的、间隔相同的条纹形式就已经确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后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各部位发育的情况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后,各部位所形成的条纹也就不一样了,有的宽阔,有的狭窄。例如斑马颈部的条纹较宽,所以颈部的最早条纹形式必须在胚胎发育的第七个星期,颈部伸长之前确定。另一方面,条纹也不能早于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之前出现,因为斑马长着一条具有条纹的尾巴,而这条尾巴在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以前尚未出现,这时胚胎的长度大约为32毫米,条纹的数目约为80个,据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确定的每个条纹的宽度大约为400微米,即每一个条纹有20个胚胎细胞的宽度。至于它四肢上的条纹为什么呈水平方向,则可能是腿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有的条纹机械地转过一个角度而形成的。

那么,斑马身上漂亮而雅致的条纹又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斑马身上的条文不但是同类之间相互识别的主要标记之一,更重要的则是形成适应环境的保护色,是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而进化的结果,作为保障其生存的一个重要防卫手段。这种保护色是长期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因为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条纹不明显的斑马,由于目标明显,所以易于*在天敌面前,遭到捕杀,最后灭绝,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了。只有那些条纹分明、十分显眼的种类尚能生存到现在。

这和大家想想的就不一样了,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斑马身上的条文是很扎眼的,怎么会起到保护斑马的作用呢?原来,这和非洲草原的独特的环境和阳光的反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开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这种黑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线各不相同,起着模糊或分散其体型轮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难与周围环境分辨开来。这种不易*目标的保护作用,对动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斑马身上的条文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认为,斑马身上的条纹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蝇的注意力,是防止它们叮咬的一种手段,这种昆虫是传播睡眠病的媒介,它们经常咬马、羚羊和其他单色动物,却让很少威胁斑马的生活。

人类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了启示,将条纹保护色的原理应用到海上作战方面,在军舰上涂上类似于斑马条纹的色彩,以此来模糊对方的视线,达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目的。

非洲象

非洲象产于非洲,它们生活区域很广,在森林、开阔草原、草地、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中都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20世纪初,估计有300万到500万只大象生存在非洲如今生存在野外的只有不到50万只,所以,非洲象是珍稀的物种。

非洲象是迄今生存着的最大型陆生哺乳动物,雄性非洲象重达7500公斤。据记录,最大的一只非洲雄象是1974年11月7日在安哥拉南部被射杀,它肩高约3.96米,体全身10.67米,前足周长1.8米,体重11.75吨。象牙基本上会伴随大象一生,我们可以通过象牙来判断大象的年龄。人类记录中最大的象牙重达97公斤,但是由于盗猎,我们现在很难发现重量超过45公斤的象牙了。亚洲象和非洲象最基本的区别,就是非洲象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都有象牙,而亚洲象只有雄性拥有象牙,而且象牙十分坚硬,是防御和攻击敌人的最佳武器。可能象牙是最受大家注意的,但是大象的耳朵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比如当大象生气或受惊时,耳朵就向前展开以表达情绪。在炎热的天气,大象就会不停的扇动耳朵来降温。

非洲象的四条腿看上去像柱子,耳朵披在头颈的两侧。皮厚多褶全身的毛很少。一条长鼻子可以碰到地面象的长鼻子功能很多,除了嗅觉以外,象鼻可以说是象四肢之外的第五肢。比如当非洲大象觅食时,就会用鼻子卷取食物,采摘果实。其实象的鼻子还有很多其他的功用,如拔起地上的青草与大树,驱赶蚊蝇,吸水喷迸嘴里或洒在背上,为自己在炎热天气中降温等。当象发怒时,鼻子还可以当作战斗武器,把敢于侵犯伤害它的人或动物卷扔到很远的地方。

大象是哺乳动物中的“寿星”,一般可活到110至120岁,比起狮子、老虎来要长寿许多。但是,遗憾的是,目前野生的非洲象数量已经不多。据报道,1979年至1988年,非洲象从*万头减少至75万头。有人预言,按这种速度下去,下个世纪中叶前,这个物种就将灭绝。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非洲象被大量猎杀呢?非洲象之所以会遭到杀身之祸是因为它身上那两根突出长牙。因此,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组织曾达成禁止出口象牙的协议。但前不久,也是这个国际组织,又决定允许非洲某些国家有条件、有限制地出口象牙。据说国际组织之所以开这个禁,原因是一些国家的大象太多了,有害兽之嫌。看来,这个原因也是很搪塞人的。

罕见的蕉鹃

蕉鹃属于鹃形目鸟类,主要分布在非洲,大约有23种,分成蕉鹃亚科和灰蕉鹃亚科两种,其中蕉鹃亚科有17种,灰蕉鹃亚科有6种。蕉鹃是特产于非洲的一个科,世界其它各地都不产蕉鹃。蕉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鸟类,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了。

蕉鹃在非洲的森林、草原和山地都有分布,森林中的种类通常色彩更艳丽,灵活的攀援于树冠的枝叶中,有些山地的种类则可分布于非洲最高的几座山上。

从外在的形态上看,有些种类的蕉鹃是清一色的灰色、褐色或者白色。大约有10种蕉鹃有独特的红色素、羽红素和绿色素。蕉鹃常有漂亮的羽冠,有不少种类色彩艳丽,属于非洲最艳丽的鸟类之列。

蕉鹃闪都是长尾巴,短翅膀,整天都在树林时在寻找水果吃,蕉鹃可以说是所有的鸟类中最喜欢吃水果的,而它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就是香蕉。有时也吃一些脊椎动物,它们喜欢吵闹,嘁喊喳喳地成群到处活动。不过筑窝的时候喜欢孤独。

蕉鹃的种类很多,著名的种类有白腹灰蕉鹃分布于东非的干旱疏林和灌木丛中,体型中等,机灵活泼,也非常美丽漂亮,它们总是喜欢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白腹灰蕉鹃是非常喧闹的鸟类。还有一种是大蓝蕉鹃,蓝蕉鹃是蕉鹃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蓝冠蕉鹃分布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这种鸟颜色鲜艳,体长达75厘米,体重超过1公斤,而其他种类的蕉鹃多大小相似,长约40-50厘米。每对蓝冠蕉鹃都可能会在同一个繁殖季两度筑巢,但通常每窝只产2枚卵。大蓝蕉鹃分布于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中,活跃于森林顶层。

*连接鹃形目

鹃形目有3科,我国只有1科。鹃形目成员有些是善于攀爬的森林鸟类,有些则是地面生活的鸟类,有的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食,有的则食植物性食物。鹃形目的一些种类以巢寄生的习性而著称,它们产卵于其它鸟的巢中,靠其它鸟代为孵卵育雏。也有一些鹃形目的鸟类不具有巢寄生的习性而是自己孵卵育雏。

活泼的剑羚

剑羚属于偶蹄目,牛科长角羚属,剑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南非剑羚,另一种为阿拉伯剑羚。剑羚主要分布在西南非洲的贫瘠干旱地区和热带稀树大草原,在喀拉哈里沙漠和那米比沙漠可经常见到。这两种生物都是非常细有的品种。

从外在的形态上看,剑羚的角平均长105cm,一般是直的,有的稍微有些弯曲。毛短而光滑,颜色灰色到棕褐色,脸上有黑、白斑纹,非常的漂亮。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剑羚大多生活在沙漠中,沙漠中的恶劣的环境对任何生物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考验,这也充分的证实了剑羚的生命的顽强。羚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很多大型的哺乳动物都不能居住的地方它们也能适应,在高高的沙丘和山上都能生存。从食物上看,剑羚既吃草又吃树叶,因此在青草干枯的时候也能生存。如有可能,剑羚经常饮水,但也能仅依赖水果和蔬菜中的水分而生活,剑羚能耐华氏99-113度的高温。

剑羚是大的群居动物,在一群中什么性别的都有,按年龄和有统治权的特点划分等级。在炎热干旱的环境中,剑羚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习惯,比如剑羚即是昼行性的又是夜行性的,在干旱的情况下,剑羚避免在白天活动,仅在晚上或清早进食。剑羚的领土范围根据性别和所在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连接阿拉伯剑羚

说起阿拉伯剑羚,我们几乎都不能用接近灭亡这个词语来形容它们了,因为这个本来意义上很悲观的词语,如果真的能巧当的用在阿拉伯剑羚的身上,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件幸事了。因为,令人遗憾的甚至痛心的是,阿拉伯剑羚已经灭亡了!

阿拉伯剑羚喜欢群居生活,群内有一只领头雄羊。白天炎热时,它们躲在阴凉处休息,清晨和傍晚出来觅食,在缺水时,能长时间不饮水,身体所需水分主要靠瓜类及球茎食物中获取,它们视觉敏锐,警惕性很强。

阿拉伯剑羚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东面端的干燥平原及沙漠地区,因其肉质鲜美及长有一对美丽的长角而遭杀身之祸。

人类对阿拉伯剑羚的伤害是有一个历史的过程的,阿拉伯剑羚的消失也充分的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人类的罪孽深重。

阿拉伯剑羚因其肉质鲜美,很早就被人类捕杀取食其肉。到了19世纪后期,人们不但取食其肉,又对它们那美丽的长角发生了兴趣,打死的剑羚被割下头颅加工后挂在墙上作为一种装饰品渐成时尚。这些都成了阿拉伯剑羚的灭顶之灾。到了20世纪,阿拉伯剑羚已所剩无几,政府开始对其进行保护,但非法捕杀的活动从未停止,1950年,最后一只野生的阿拉伯剑羚也被贪婪的猎人射杀了。

克拉克织布鸟

克拉克织布鸟属雀形目,文鸟科,产于非洲亚撒哈拉干燥的稀树大草原。栖息在亚洲的大约有5种。克拉克织布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鸟类,已经名列濒危动物名单。

那么,大家为什么给这种鸟起了一个这个名字呢?原来,织布鸟的特色在于它们能够用草和其他植物纺织出它们的窝来。

从外型上看,织布鸟的大小似麻雀,嘴强健;第1枚飞羽较长,超过大覆羽;大多数雄鸟一年有两种羽色,非繁殖季节雄鸟羽色似雌鸟。织布鸟喜欢群居。往往会在一棵树上筑造十几个鸟窝。织布鸟的窝里同住多对夫妻,不过每对夫妻都有单独进出的门。典型的织布鸟雄性羽毛呈黑色和黄色。雌性不那么显眼,呈淡黄色或褐色,有些像麻雀。在繁殖期中,常数对或10余对共同在1棵树上营巢。巢呈长把梨形,悬吊于树木的枝梢,以草茎、草叶、柳树纤维等编织而成。每窝产卵2~5枚。卵纯白色。

但是大家想想不到的是,织布鸟是农业的害鸟,因为它们经常以庄稼为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从生活习性上看,织布鸟主要活动于农田附近的草灌丛中,营群集生活,常结成数十以至数百只的大群。性活泼,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在稻谷等成熟期中,也窃取稻谷。繁殖期兼食昆虫。

虽然这样,现在克拉克织布鸟已经成为濒临灭绝的鸟类了,对它的保护也是刻不容缓的。

*连接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主要由岩漠、砾漠和沙漠组成,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这个发现也为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

南非国鸟——蓝鹤

蓝鹤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鹤类家族,它们的主要栖息地是在南非,蓝鹤是南非的国鸟,也是一种在世界上都非常稀有的鸟类。

蓝鹤是一种高雅而美丽的鸟,它们的个头够大,体形独特优美,外表安详而自信。尤其是当它们偶尔像芭蕾舞者那样旋转着翩翩起舞时,或是快乐地“高歌”时,就更能充分地展示它超凡脱俗的特色。从外表上看,它的羽毛多层柔美而悠长,它的头形很一般,仿佛只给自己挑选了一项朴素无沿的便帽。但头后部的羽毛却长得特别长,顺顺滑滑地构成一个弧形,使头部看起来非常圆润,同时也将颈子衬托得特别纤细。

和其他的鸟类相比,蓝鹤还是一种对爱情很忠贞的鹤种呢!这使得它们在南非国家的悠久的民间传说中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在鹤类社会,一旦双方确定了配偶关系,那么彼此肯定会“从一而终”,直至其中一方去世。最令人称奇的是,双方只要“结了婚”,肯定会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极少出现一方远离到对方视野以外的情况。甚至在非繁殖期,当“夫妻俩”要暂时回到群体中过集体生活时,它们仍会恩爱有加,如影随形,时刻保持着亲密状态。另外,蓝鹤也会季节性地跨越国界,飞到邻近的斯威士兰、博茨瓦纳,甚至津巴布韦等国家,偶尔还会在这些地方筑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99%的蓝鹤是以南非为家的。

从*上看,蓝鹤一般在春天筑巢孵蛋,通常一窝蛋只有两枚。新生的小蓝鹤表现得十分好斗。如果不及时将同一窝的两只雏鸟隔离开来,肯定会造成二者相斗,两败俱伤,甚至命丧黄泉的恶果。

蓝鹤是南非的国鸟。但是,蓝鹤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蓝鹤的悲惨命运首先源于人们不负责任地滥施农药,更为恶劣的是,有些农民在发现蓝鹤“人侵”他们的农田时,会有目的地针对蓝鹤施放毒药。导致蓝鹤生存条件恶化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蓝鹤的栖息地会经常地遭到人们的入侵而变得不断的萎缩,甚至很多蓝鹤已经到了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了。

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十年来,南非对蓝鹤的保护力度在加大,比如南非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开展了沿路计算蓝鹤数量的活动,以监控蓝鹤的数量。这种努力是具有典范作用的,它为其他地方的鸟类保护工作树立了榜样。

四亿年如一日的拉蒂迈鱼

拉蒂迈鱼属于空棘鱼类,被称为鱼类中的化石的代表。拉蒂迈鱼可谓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鱼了,不但因为它们的稀少,更因为它们的巨大的学术价值。

拉蒂迈鱼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鱼类,它们出现在泥盆纪时期,早期生活在容易干涸的淡水河湖中,那时,它们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鼻孔和鳔,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三迭纪以后,它们来到了海洋,逐渐变成用鳃呼吸。拉蒂迈鱼的身体圆厚,腹部宽大,嘴里生有锐利的牙齿,属肉食性动物,*方式为卵胎生。

拉蒂迈鱼是属于被科学家认为早已灭绝的鱼类,可是在20年前,人们竟发现了活的拉蒂迈鱼。拉蒂迈鱼仍不断有所发现,但迄今为止,全世界也只发现了200条,而且其分布区仅限于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海域。

第一条拉帝迈鱼的发现也是很偶然的,这个发现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自1938年开始,拉蒂迈鱼从一亿两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起便灭绝的看法被打破了。大约是是在1938年12月22日,从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岛附近大约73米的深海中捞到的。可惜它出水后只活了3个小时就死了。遗憾的是标本保存的太差了。后来相隔14年,在1952年12月20日的夜里,在马达加斯加岛的西北的科摩罗群岛的安殊昂岛附近,又得到了第二条拉蒂迈鱼。它是在14.6米的深水里捕到的。这条鱼身长1.39米,形状和前次发现的拉蒂迈鱼差不多。人类最一次发现这个鱼种是在后科摩罗群岛附近,这条鱼被钓上来以后养在捕鲸船中,活了19个小时。当时有位法国学者米洛特教授知道后,立即赶到现场,终于看到了活的拉蒂迈鱼。有趣的是,当发现拉帝迈鱼当消息传到南非,当时的南非总理立即下令,派军舰和军用飞机去取回这条珍贵的鱼。当载着第二条拉蒂迈鱼的飞机降落在南非首府开普敦机场的时候,南非总理亲自赴机场迎接。可见,拉蒂迈鱼是多么的贵重。当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噢,我们的祖先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拉蒂迈鱼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本世纪以来直到80年代前,科学界一直认为总鳍鱼类中的骨鳞鱼类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而拉蒂迈鱼是骨鳞鱼的近亲,它的现生种类的发现,无疑对研究脊椎动物由水上陆的进化提供了解剖学上的重要证据。现在,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否定了骨鳞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理论,拉蒂迈鱼不再是四足动物祖先的直接近亲了,但是,拉蒂迈鱼对于了解空棘鱼类乃至总鳍鱼类的解剖构造、生活习性和进化关系等仍然有重要意义。因此,拉蒂迈鱼仍然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大家知道,从猿到人不过是人类发展史的最后一个阶段,再推上去就是从鱼到人了。在研究从鱼到人的时候,从化石材料所不能了解到的情况,拉蒂迈鱼可以提供。

不过,现在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也是可以在我国看见这种鱼的。因为1982年,科摩罗政府将一条珍贵的拉蒂迈鱼浸制标本赠送给我国。这条国内唯一的拉蒂迈鱼标本就保存并陈列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公众开放的科普园地——中国古动物馆的一层展览大厅内。

*连接古生物

古生物,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已经死去很久的古老生物。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正是这些化石,告诉我们生命在地球上至少已经存在了38亿年。这些化石还告诉我们,在这38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各门各类的生物经历了起源、繁盛、衰落到绝灭的过程,而整个生物界却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历程。

温驯的跳羚

跳羚是一种擅长跳跃的羚羊,跳羚是南非共和国的国徽。产在南非、西南非洲、博茨瓦纳和安哥拉。滥猎和栖地破坏使跳羚数量已变得稀少了。现在主要生活在南非的国立公署中和私人农场内。

但是,跳羚也有自己的天敌,除了一些非常厉害的老虎狮子之类的猛兽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恐怖的疾病,像一些非常罕见的传染病,像在有水心病(一种非常严重的热性传染病)的地,跳羚很难存活。

那么,跳羚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个它们独特的本领有关,当它们在受惊或游戏时,常常跳到3-3.5米高,并连续跳跃5、6次,跳远可达7米,奔跑时速度达每小时90公里。

从外貌上看,跳羚是非常漂亮的。跳羚的有一对常常的角,较窄,竖立。*都长有角跳羚身体上部呈明亮的肉桂棕色,下部为白色。沿腰窝有一条巧克力棕色的宽条纹,面和口鼻部为白色,有一红棕色的条纹从眼部到嘴角,*为白色。尾巴较细,尾端有一簇黑毛。从*沿脊柱直到后背的中部,有一簇较长的白毛,通常沿脊柱折合起来形成一条很窄的袋状,一般看不见,只有在嘻闹或天气极热时,打开一会儿。

跳羚的集体迁徙是很壮观的,在南非大草原上曾经经常看到壮观的跳羚群,曾经有一群跳羚创过最壮观兽群的吉尼斯纪录。虽然现在还能看到壮观的跳羚群,但其规模远远不如过去的跳羚群大了。当跳羚在干旱迫使它们寻找新草地时,它们集成千、万只乃至上百万只的大群进行迁徙。这样的大群有时数天才能过完。大群过后沿途留下一片被破坏的凄凉景象。途中任何动物遇到密集的跳羚群都得跟它们一起迁徙,否则被它们践踏致死。

总的来说,跳羚的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它们能够适应非常艰苦的环境。跳羚生活在干旱或半沙漠化的长有灌木丛的草原上。在沙漠地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沙漠羚羊,几乎能够不喝水而生活很长时间。

跳羚的生命力的顽强还体现在它食性非常广泛,随季节不同食物有所变化,但选择比较有营养的。采食草、草本植物、灌木、种子、豆荚类、水果和花,有时也刨开地表寻找瓜类,也选择对其他种羚羊有毒的植物。采食野生的瓜类来弥补体内水分的不足,采食土壤来补充体内矿物质的缺乏。

稀有的白犀牛

白犀牛是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白犀牛属于草食性动物,像麦片、粒状饲料、苜蓿草粒、青牧草等都是白犀牛的最爱。白犀牛有“犀牛”之王之称,白犀牛现在的数量非常的少,仅仅根部在非洲的一些国家。

那么,白犀牛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并不是因为它们的体表是白色的,黑白犀牛其实在颜色上没有什么区别,主要的分别是在嘴巴上,黑犀牛吃树叶,嘴巴成V型,而白犀牛吃草,嘴巴是半圆形,而且白犀牛体形稍大。从外表上看,白犀牛体色由黄棕色到灰色,耳朵边缘与尾巴有刚毛,其馀部分则无毛,上唇为方形。犀牛的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奔跑时速可达40km。但是白犀牛的性格是很温和,如果别的动物不去招惹它,它通常都不会主动的去攻击别人,所以白犀牛较不具攻击性。但是,白犀牛的领地性还是很强的,白犀牛会成群活动,群中通常是母犀牛与小犀牛;成年的雄犀牛则多半是独居,牠们会撒尿及散佈粪便的方式来标识自己的领域,在争夺领域时,会互相用角攻击。

目前野生白犀牛仅生长于乌干达和向北的尼罗河上游。仅存约4000只。白犀牛的鼻梁上,长着两只奇特的角,前角长而向后弯,一般长度在80-100厘米之间,最长纪录已超过1.5米;后角长度一般在50厘米以下。

白犀牛身体庞大,四肢粗壮,皮肤坚硬,虽然开起来是很威武的,但是它却有一个离不开的“好朋友”犀牛鸟。它们总是和和睦睦,朝夕相处。这种犀牛鸟叫牛鹭,也叫剔食鸟,专门“伺候”犀牛,停在它的身上,啄食犀牛皮肤内藏着的寄生虫,这样既填饱了自己的肚子,又清洁了犀牛的身躯。原来,犀牛的皮上有许多皱褶,其中的皮肤非常*,神经、血管密布其间;加上它喜欢在水泽泥沼中生活,时间久了,皱褶里就钻进了各种寄生虫,叮咬它的皮肤,疼痒难忍。停歇在犀牛背上的犀牛鸟,嘴巴尖长,身披黑羽。它们结成小群,无拘无束地在犀牛背上走来跳去,不停地在犀牛的皮肤皱褶处觅食小虫,有时它还跑到犀牛的肚子下面或腿之间,或毫不客气地爬到犀牛的嘴巴或鼻尖上去。犀牛所以对犀牛鸟这样客气,是因为它在为自己捉拿寄生虫,所以有人称犀牛鸟为犀牛的“私人医生”。由于犀牛眼睛很小,视力很差,听觉也不十分灵敏。所以每当发现险情时,这些视觉良好的鸟类盟友便会立即向自己的伙伴发出警报,先是跳到它的背上,然后飞起来,大声啼叫并在上空盘旋。所以有人又把犀牛鸟称为犀牛的“警卫员”。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白犀牛都集中在刚果瓜兰巴国家公园,这里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白犀牛能够得以保存,和瓜兰巴国家公园的良好保护是分不开的。瓜兰巴国家公园拥有许多世界稀有动物,例如丛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当然,最珍贵的动物还要算那些数目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了。瓜兰巴国家公园位于刚果*共和国的边境上,由于当初建园的初衷就是准备把该公园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因此建造者们不遗余力,圈起大面积的草地与树林,这也保证了白犀牛的数量的增加。

白犀牛的数量的减少和人类的捕杀是分不开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残忍的捕杀这些珍贵的动物呢?原来,以犀牛角制成手柄的匕首是众多买家和卖家关注的焦点,是身份的象征。尽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热火朝天,同时,他们也门就有专门的犀牛角市场。在巨大的利益的催促下,使得犀牛的捕杀越来越严重。

人类的罪孽在北部白犀牛的命运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由于白犀牛分为不同的种类,令人遗憾的是,白犀牛中的一种——北部白犀牛已经彻底的在地球上灭绝了。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但是又有2只被猎杀,这就是犀牛面临的危险境地。

美丽的火烈鸟

火烈鸟又称红鹳,目前全球只有6种。火烈鸟在动物界素有“礼仪小姐”美称,意味着“心酸的浪漫”,火烈鸟经常从泥水中捞取各种藻类、原生动物、小蠕虫、昆虫幼虫等为食,属世界稀有珍禽。

那么,大家一定想知道,火烈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关于火烈鸟的名称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于火烈鸟群体飞行时,玫瑰色的羽毛与阳光相辉映,有如晚霞蔽空,壮丽无比,在带头鸟转移方向时,好像一片烈焰在天际扩展延伸,所以命名为火烈鸟;另一种原因是由于火烈鸟因其在恋爱期间由粉白色变为火红色,故称火烈鸟。火烈鸟群一起齐飞的时候,是一幅非常壮丽的图景,一只只的火烈鸟或在空中自由飞翔,或在湖畔引吭远眺,构成一幅幅粉红色美丽的图画。火烈鸟是一种美丽而又神奇的鸟,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有着淡朱红色的羽毛。既美又亮,远远看去,宛如一团火球。如果它们成群落在一处,更象一块巨型地毯,遍地通红,光照四方。所以它又有“火鹤”之称。更奇异的无论它的羽毛有多么美丽,一经拔下就立刻变为白色。

火烈鸟吃食的时候是非常有趣的,它们的食物以水中的软体动物为主,当它们吃食时,总是将长颈弯下来,头部向后翻转,用它的弯嘴作勺,从水中撮起贝类来吃。火烈鸟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嘴形不断变化的过程。火烈鸟的嘴在幼稚时期并不弯曲,以后随着成长而开始由直变曲,并逐渐形成了形态奇特却又运用自如的弯曲长嘴。火烈鸟的嘴和眼也生得与众鸟不同:嘴细长弯曲向下,形似仙鹤,色多淡红,基部为黄色;眼睛又细又瘦,与它那庞大的身躯相比,显得很不协调。

总的来说,火烈鸟有两种,一种是大型的,生活在美洲的大西洋海岸及墨西哥湾沿岸,在智利有一亚种,生活在内陆。大型的身高九十至一百五十厘米,羽色深红,最大的群体上万只。火烈鸟的群体较大,在飞行时有一定队形,和雁一样也有带头鸟;但雁行是由单一的个体组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排列,而火烈鸟则不然。

火烈鸟的毅力也是惊人的,它们还善于长途旅行。过去人们一提到火烈鸟,就把它同美国的佛罗里达半鸟联系在一起,以为火烈鸟的故乡就是在这个半鸟上。其实,火烈鸟的老家是巴哈马群岛,特别是大伊纳瓜群岛。这里的火烈鸟大约有2万多只,是美洲最大的火烈鸟栖息地。每年年末,成群的火烈鸟都要到佛罗里达半岛旅行一次,因为那三面环水。火烈鸟飞行时,颈向前平伸,同时腿向后平伸着,迎风而起,如一条红练当空掠过,分外轻盈自如。

从生活习惯上看,由于火烈鸟是涉禽,所以世世代代都和冰结下不解之缘。火烈鸟筑巢一般都选择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上,有的筑于泥滩,也有的筑于水里,巢多数是采用潮湿的泥土。火烈鸟也是一种聪明的鸟,比如当它筑巢时它用喙把湿泥滚成小球,然后用脚把小球一层层砌上去,最后筑成上小下大、顶部为凹槽的土墩。从远处看去,每个鸟巢就象一个架高的水盆,高度约2~6寸。但火烈鸟的性情很急躁,不等泥干,它就匆匆搬入新居。火烈鸟每年营巢一次,新巢多建在老巢上,就象盖楼房一样,层层向上堆砌。火烈鸟的卵呈淡白色,每次产卵2枚。小颧出壳以后,只要羽毛一干,就马上能下地行走,第二天即可下水游泳。特别有趣的是,火烈岛为了接近水源,常常是把它们的巢排列得整整齐齐,七、八只鸟巢并排矗立,构成了一个很有秩序的“小村落”,巢与巢之间相距60厘米左右。巢内开掘有许多小沟,每条小沟都与水面相通,以便通时都可以*水中,或站立浅水中自由观望,或潜入水底游泳一番。火烈鸟的游泳技术很高,游动时,颈几乎伸直,略向前倾,颇似游泳健将。

火烈鸟可谓是一种命运多舛的生物了,比如非洲肯尼亚纳库鲁湖的火烈鸟闻名世界,被誉为“火烈鸟的故乡”,但这里曾经有一大批火烈鸟连续神秘死亡。后来在一群志愿者的努力下,湖里已经聚居着300多万只粉红色的火烈鸟。另外,非洲肯尼亚纳库鲁湖的火烈鸟闻名世界,被誉为“火烈鸟的故乡”,最近一段时间,这里的火烈鸟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了。

*链接巴哈马群岛

巴哈马群岛是西印度群岛的三个群岛之一,位于佛罗里达海峡口外的北大西洋上。这个群岛由700多个海岛和2400多个岛礁组成。巴哈马群岛上的原始居民是阿拉瓦克族印第安人通用英语,首府拿骚。巴哈马群岛景色非常美丽,旅游业很发达,经济来源主要靠旅游业的收入岛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哈马群岛上还有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故居,因为海明威在比米尼这个小岛上生活了三年,写下了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