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珍稀动植物科普知识一本全》第六篇 澳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活化石”鸭嘴兽

鸭嘴兽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特有的非常特殊的单孔目动物。它的嘴和脚象鸭子,尾部象海狸,是世界上仅有的三种生蛋的哺乳动物之一(另两种是刺猬)。鸭嘴兽主要在水中捕食小鱼虾、青蛙、螺蛳、蚯蚓等食物。由于它的活动量大所以食量也很大。鸭嘴兽的食量几乎和它的体重相等,有人观察到一只鸭嘴兽一天吃了540条蚯蚓,2~3只虾,还有两只小青蛙。鸭嘴兽为世界珍稀动物,具有“活化石”之称。

鸭嘴兽的历史非常悠久,鸭嘴兽的祖先早在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就出现了,那时它们分布很广。可是到了七千万年前,许多更加先进的哺乳类大量繁殖,这些古老的动物逐渐绝灭了。但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陆的动物却很幸运。由于地壳运动,澳大利亚同其他大陆分开了。所以,后出现的哺乳动物就不能到达这块地方。鸭嘴兽的祖先就得以在此生息繁衍,并且一直保存着原始的生蛋的状态。它对于研究哺乳类的起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鸭嘴兽是非常奇特的动物,所以,对它的发现和命名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从发现这种动物到给它定名,这中间经过了漫长的100年,在反复琢磨后,科学家们才给它起了一个合适的名字——“鸭嘴兽”。这主要是因为具有哺乳动物的特点:用*喂养幼仔;同时又具有爬行类、鸟类的特点:*孔与排泄孔全在一起,*方式是卵生,而且还孵卵。它的嘴外形又像鸭子的嘴。

从它的外形来看,就很奇特。它的身体像兽类,全身被毛,毛是浓密的短毛,体形为流线形,身长约50厘米左右。它的嘴是颌部的延长,外形极似鸭子的嘴。别看它的嘴像鸭嘴,可比鸭嘴高级得多了。它的嘴里面是角质的,覆盖在角质上面的是一层柔软的、富有*的黑色皮肤,皮肤里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能感觉到动物肌肉里电场的移动。这使得鸭嘴兽的嘴能准确地把藏在水底淤泥里的小动物捕捉到。它的嘴的前缘还有脊纹,可以咬碎或咬食物,下颌两旁还有“过滤器”,把水挤压出去。

另外,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从鸭嘴兽的头部看不出长着耳朵,实际上它也有耳孔,它没有的只是外耳,当然这也是有实际的用处的,甚至可以说,这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当它在潜水的时候,耳孔和眼紧靠在一起,耳孔和眼睛上的肌肉褶皱把耳孔和眼睛严密地遮盖起来,水无法*。

鸭嘴兽另外一点叫人感到很恐怖的地方就是鸭嘴兽还能散步毒气呢!鸭嘴兽的爪子不仅锐利,在雄兽后脚的大拇趾上还长着锋利的角质距,终身都存在。这个角质距能分泌毒液,此毒液能使狗很快死去。如果到了兔子的皮下,两分钟之内家兔也死去了,可见距分泌的毒液毒性之大。如果人碰到了毒液,及时治疗是可以痊愈的。鸭嘴兽生活在河边沿岸,用它那坚硬的爪子在河边挖掘洞穴,并在里面筑窝。白天在洞内睡觉,傍晚出来下水捕食。

鸭嘴兽喜欢在水边挖洞而居,尤其是在近水的树下建造它自己的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洞口,一个在水下,一个在岸上。岸上的洞口容易被敌害发现,鸭嘴兽就在洞口用杂草、碎石伪装起来,这样敌害就不容易发现了。水下的那个洞口主要是为了到水下觅食方便,还有逃避敌害的作用。

鸭子兽的奇特之处是鸭嘴兽是“单孔目”动物。“单孔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鸭嘴兽的大肠末端只有一个孔,这个孔泄殖尿液、排出*或卵细胞,被称为“泄殖腔孔”,“单孔目”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而动物界只有爬行类和鸟类有泄殖腔孔,在这点上,鸭嘴兽与它们是相似的。大约半个月左右鸭嘴兽通过泄殖腔孔产下1~3枚卵,卵为白色,壳软,卵个头约似鹌鹑蛋大小。这时雌兽就把卵抱在胸前孵化。

人类对于鸭嘴兽的研究,发现了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亲缘关系,同时也进一步发现了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还确认了单孔目动物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

鸭嘴兽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动物,它只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部。鸭嘴兽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但因追求标本和珍贵毛皮,多年滥捕而使种群严重衰落,曾一度面临绝灭的危险。澳大利亚政府己制定保*规。

憨态可掬的树袋熊

树袋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考拉”,他被称为“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从童话里走出来的动物”,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广阔的澳大利亚就是它的故乡。澳大利亚是有袋类动物的王国,是有袋类动物最集中的地方,而树袋熊是其中最珍贵的一种树袋熊长得活像一只丝绒的玩具熊,肥胖的身子满长着毛茸茸的淡灰色或淡黄色绒毛,没有尾巴,头很大,两眼炯炯发光,两只半圆形的大耳朵直立在头的两侧上角,长长的绒毛遮盖着耳廓,脸部长着短短的绒毛,而一个黑黑的鼻子却是光溜溜的,非常逗人喜爱。树袋熊以它那软绵绵、圆滚滚的身体和琥珀球般的眼睛倾倒了全世界的人,即使是一个不喜欢小动物的大男人看到那么“楚楚可怜”的样子也会忍不住要抱一抱它。

树袋熊的足较长,爪锋利有力,善于攀爬树干,是一种树栖动物。趾长得象人的手似的,大姆趾与其他四趾叉开着,能做抓握动作,便于抓住树枝。它常年栖居在桉树林里,只吃有限的几种桉树的树叶,其它什么都不吃。白天,树袋熊通常将身子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除了吃树叶就是睡大觉,连下树饮水都懒得动,仅从树叶中取得自身需要的水分,致使皮肤都能散发出强烈的桉树油的怪味。树袋熊一天有20个小时在闷头睡觉,大白天难得睁开眼睛,只有晚间才外出活动,沿着树枝爬上爬下,寻找桉叶充饥,它的一举一动也总是慢吞吞、轻悠悠的。

每年夏季是树袋熊的*时期,雌性树袋熊怀孕一个月后,就生下幼仔,一般每胎仅产一仔,很少有双胎。这时在澳大利亚是炎热的夏天,刚出生的小熊眼还未睁开,浑身无毛,后肢还未发育完全,只有15毫米长,体重不到三克,犹如一条小爬虫,但能钻进母亲腹部的皮质育儿袋内,**。五个月后,小树袋熊体长可达16厘米,可它还撒娇似地趴在母亲背上,或者舒适地躺在母亲怀中,六个月后,毛长得差不多了,才开始爬出来到妈*背上玩,但仍离不开育儿袋中的奶头,直到一岁时,才依依不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野外生活。树袋熊的寿命一般为12年左右。

奇怪的是这时小熊非常爱吃成年树袋熊的粪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树叶基本上由纤维素组成,而树袋熊本身对这种纤维素是不能消化的,它所以能消化全靠滋生在它盲肠里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能帮助树袋熊把咀嚼过的纤维*为可以被消化吸收的酶。而即将独立生活的小熊,体内正缺少这种微生物,所以它爱吃成年树袋熊的粪便,目的是为了获得粪便中的微生物。

树袋熊的胃口很大,食路狭窄,非桉叶不吃。桉树叶是一种最低劣的食品,几乎不含醣和脂肪,蛋白也是微乎其微,因此树袋熊的体内根本找不到脂肪,遇到干旱天气,甚至常会死于缺少蛋白。在自然界几乎没有一种动物会来和树袋熊争夺这种营养低劣并散发怪味的树叶,所以树袋熊没有天敌,它的唯一敌人是人。因为树袋熊的皮毛保温性强,仅次于北极动物,能制作华贵的皮衣,所以不断遭到人们的猎杀,到本世纪初几乎濒临绝种,幸好1927年政府宣布了禁猎令,才使这种动物脱离了绝种的危险;但树袋熊的厄运并没有就此消失,他们的栖地和食物——桉树正在大量消失,这是威胁树袋熊生存的头号敌人。现在,许多澳大利亚人正动员起来抢救树袋熊的家园,只要人不去打扰它们,它们一定会在桉树林中不断的繁衍下去的。

*链接有袋类动物

有袋类动物是哺乳类中一个古老的类群,在白垩纪晚期及第三纪早期的时候,足迹几乎遍布于整个世界。随着高等哺乳动物-真兽类的兴起,在生存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是成为食肉类动物的捕食对象,使其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大陆相继绝迹,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带。

在有袋类动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爱的珍兽,它的形象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以致于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同义词。

但自从欧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亚,又引进了许多新的动物,很多种有袋类动物的原始生活状态被破坏了,受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已有6种小型袋鼠灭绝。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加剧,对今后有袋类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目前有袋目**有约17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有袋类动物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罕见的白袋鼠

白袋鼠,原产自澳大利亚。白袋鼠通体全白,非常漂亮,也非常罕见,是全球濒危物种,全世界仅1000余只。

大家肯定会有一个疑问,就是通常我们所见到的袋鼠都是赤色的,为什么会有白色的袋鼠呢?原来,白袋鼠和赤袋鼠之间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白袋鼠是赤袋鼠群体中的个别现象,它是由于物理、化学因素导致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群体中基因突变的个别现象,因此显得尤为珍贵。白袋鼠是赤袋鼠的白化种类,在生物习性上,白袋鼠的生活习性与赤袋鼠一样,生活在森林地带,跳跃行走,以草为食,无固定繁殖季节,孕期约1个月,1岁半性成熟,寿命达15年。

白袋鼠与其它袋鼠一样,一般怀孕一个月就会生下长不到2厘米的小袋鼠。小袋鼠生下就爬进育儿袋,在里面长大。现在小袋鼠已在里面呆了6个月,偶尔出来透口气,非常的可爱。

白袋鼠不但数量少,而且繁殖能力也非常的低。而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里的由澳大利亚赠送的白袋鼠,其中有两只珍稀雌性白袋鼠双双怀孕并产下幼崽,两个幼崽现在也非常的活泼可爱,每天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白袋鼠的繁育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为进一步促进白袋鼠的数量起到积极的效果。

*链接育儿袋

少数低等哺乳动物,如大袋鼠和针鼹等,在雌体腹部有1个由皮肤皱褶形成的袋,袋内有乳腺和*,未充分发育的幼兽即在其中哺乳,称为育儿袋。

袋鼠的育儿袋有1对袋骨支持腹壁;针鼹的育儿袋是临时性的,只有在*期才形成,母兽可将卵移至育儿袋中孵化,一般在哺乳期过后,针鼹的育儿袋便消失。育儿袋所有雌性袋鼠都长有前开的育儿袋,育儿袋里有四个*。“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直到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在有袋动物中,只有雌性的生物才有育儿袋的,雄性的并没有。那么,为什么袋鼠类的动物会有育儿袋呢?原来袋鼠虽是胎生,但却无胎盘。袋鼠妈妈怀孕四五个星期就生下一个像铅笔头大小的小袋鼠,长2厘米,没有毛,看不见东西。靠前肢和灵敏的嗅觉,小袋鼠沿着妈妈给它舐出的道路爬进育儿袋,叼着袋里的*发育成长。200天后,小袋鼠可外出活动,但一有危险就立即钻入袋中,由妈妈带着逃走。

浑身长刺的针鼹

针鼹又称刺食蚁兽,属于针鼹科,针鼹的足迹遍布澳洲大陆,在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中部和南部也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针鼹和袋鼠一样,是澳大利亚的象征,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动物。

针鼹有长吻和短吻两大类:长吻类有3种,仅分布于新几内亚。短吻针鼹是现存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单孔目,塔斯马尼亚岛的短吻针鼹身上毛较多,曾经被当作是独立的种。长吻针鼹的体型几乎比短吻针鼹大一倍,是最大的单孔目成员,喙长而弯,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发则比较多。

从外表上看,针鼹长得很像刺猬,他们的身上即有毛又有棘刺,喙长,以白蚁等为食,用细长而富有粘液的舌来捕获,并用舌上的角质板和口腔顶部的硬嵴来磨碎。针鼹吻细长,鼻孔和口位于吻端;口小,没有牙齿,舌细长;眼小;具外耳壳,部分隐于毛中;四肢短,均为5趾;雄性后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令人惊奇的是,针鼹虽为卵生的单孔类,靠近尾的基部有单一的泄殖腔孔,但却也有育儿袋,卵直接产到育儿袋中孵化,而孵化后幼兽继续在袋中生活一段时间。

从生活习性上看,针鼹多栖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丛的区域,或住在岩石缝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冬眠时,体温可降到接近环境温度。寿命很长。在动物园中短吻针鼹有的活50年以上,长吻针鼹有的活30年。

*链接单孔目

单孔目是哺乳纲动物中原兽亚纲的仅有的一目。有2科3属3种,只分布在大洋洲地区,主要在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曼尼亚生活。历史上曾存在另外两个科,但都已灭绝。

单孔目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都是恒温性动物。因此,动物学家凭着这个特征而推断出单孔目动物的进化史。他们应该是于三叠纪期间从其他的哺乳动物分支出来。他们是现存哺乳纲动物当中最原始的一群。

单孔目动物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单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生物,而且它们没有分*、尿道及产道,而是由合一的总排出腔代替。与大多数鸟类一样,单孔目生物都是由母亲的体温孵化出来。但孵化出来的幼兽与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由母乳养育而大。它们会自行寻找母亲的*吸食*。

交响乐中的鳟鱼

鳟鱼属鲑目,鲑科,鳟鱼主要属于两个属,大马哈鱼属和红点鲑属。鳟鱼的种类不是很多,全世界大约也只有10种左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鳟鱼是许多人理想中的垂钓和食用鱼,世界各地每年都大量捕捞,因此,全世界大多数野生山海鳟、山鳟等鳟鱼都数量锐减,陷入濒危状态。

和其他的鱼类相比较,人们了解鳟鱼是和一首著名的交响乐分不开的,鳟鱼是从交响乐中游出的鱼,人们赋予了鳟鱼更多的浪漫情怀。在一八一七年夏天,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写下了《鳟鱼》这首快活且富戏剧性的名曲,当时他只有二十岁,两年后他又取用这段轻快的旋律,作为A大调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变奏曲的主题,《鳟鱼》因而格外驰名。

从鳟鱼的生活习性上看,它们一般栖息在比较凉的淡水中,而且鳟鱼还是鱼类中的勇士,它们尤其喜欢栖息在湍急的溪流和较深的池塘里。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小鱼和它们的卵以及甲壳类动物。鳟鱼在春天和秋天产卵,雌鱼在河底砂砾层中挖出洞来,然后把卵产在洞里。鳟鱼是很眷恋河里的生活的,即使是那些栖息在海中的鳟鱼也会历尽千辛万险地返回内河产卵。鳟鱼的卵孵化的时间大约是2-3个月,刚孵出来的小鱼苗离开洞以后,依靠浮游生物为生。

鳟鱼原先主要产于北半球,现在被广泛地引入世界各地。比如鳟鱼中的一个品种金鳟鱼,这金鳟鱼是一种色彩不一定很漂亮的鳟鱼,土生于北美洲西部高山地区清澈的河流中。欧洲海鳟原先是欧洲比较常见的鳟鱼,现已广泛地引进到世界各地适合于它们生长的水域。

*链接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又叫鲑鱼,属鲑目,鲑科,大马哈鱼属。我国的东北黑龙江流域有丰富的大马哈鱼的资源,成年的大马哈鱼要游到河流中去产卵,而且,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大马哈鱼属溯河洄游鱼类。

大马哈鱼的习性很古怪,每年春天,幼鱼刚孵化出来,就从黑龙江、乌苏里江顺水而下*大海,摄食生长。经三、五年成长之后,它们便离开海洋*江河,溯流而上,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它们凭着特异功能,寻找到自己四、五年前的出生的地方,进行产卵、孵化幼鱼。由于历经长途艰辛溯游,加之长期不吃食物和*期间体力消耗,大马哈鱼亲鱼在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大马哈鱼肉味鲜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磷酸盐、钙质,维生素A、D,经加工后,即为海味中的“红鱼子”。

科隆群岛企鹅

科隆群岛企鹅属企鹅目,企鹅科,是一类不会飞的海鸟。科隆群岛企鹅目前的数量非常少,属濒危动物。

和其他的企鹅一样,科隆群岛企鹅能够适应水和寒冷天气的鸟,虽然它们在陆地上行走的时候很笨拙,但在水里却很敏捷,是天生的游泳家。

科隆群岛企鹅的样子非常的可爱,它像其他企鹅一样,背是黑色的,肚子是白色的,同种企鹅的雄性和雌性外貌相似。它们在海里一呆就是几个星期,在水中捕捉鱼和甲壳类动物。但是,在海里,它们也是海豹和杀人鲸的食物。

科隆群岛企鹅祖祖辈辈都不远千里赶到内陆去繁殖。雌企鹅每窝产下1-2个蛋,由雄企鹅和雌企鹅轮流孵化。一只企鹅在家里看守的时候,另一只就到外面去觅食。直到把小企鹅养育长大。企鹅能够战胜非常严寒的气候而繁育后代,是非常感人的,雄企鹅在冰雪上孵卵长达60~70天,在此期间它不吃食物,全靠消耗自己体内的脂肪维持生命。雌企鹅凭着健壮的身体游向大海去觅食。等雌企鹅返回原地,小企鹅已经出世,雌企鹅已养得体态丰满,接过小企鹅用嗉囊里吐出来的分泌物喂养小企鹅,雄企鹅由于长期绝食,已经“骨瘦如柴”,见到雌企鹅已经在喂着小企鹅了,才跌跌撞撞奔向大海去饱餐一顿。当然,这种感人的画面已经在电影《帝企鹅日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信每一个喜欢企鹅的人,这部电影都是一道不可错过的视觉盛宴。

*链接科隆群岛

科隆群岛位于太平洋东部的火山群岛,又称加拉帕戈斯群岛。因盛产巨龟而得名。科隆群岛原为无人居住的荒岛。1535年3月10日,被西班牙殖民者发现。17世纪成为海盗出没的场所。

科隆群岛最为著名的是动植物的丰富,岛上的动物约有700多种,鸟类80余种。1835年8~9月,科学家达尔文曾到群岛考察,采集了193种植物(其中约100种是当地特有种)和蜥蜴、龟、雀科鸣禽等动物标本,从中发现了大量的物种变异的事实,为其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证据。由于科隆群岛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有“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之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的自然财富”。

可爱的盔蜜雀

盔蜜雀为食蜜鸟属,全世界约有40种,澳大利亚南部是它们的栖息地。盔蜜雀数量稀少,已划归濒危动物。

从外表上看,盔蜜雀看起来是娇小玲珑的,它们的身长约18厘米。

盔蜜雀的羽毛呈土褐色,头上有鲜明的标记。大多数有白色的耳朵,上面有簇毛。喙细长,有点向下弯曲,舌头成管状。*像刷子,能从花中摄取花蜜和昆虫。盔蜜雀一般喜欢成双或小群活动,以花蜜、昆虫和水果为食。

*其他蜜雀属的珍稀鸟类

和盔蜜雀一样,铃鸟、采蜜鸟和垂肉鸟也属蜜雀这一类。垂肉鸟体型较大,有35厘米长,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森林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新西兰岸鸻

新西兰岸鸻属鸻鸟目,鸻科。新西兰岸鸻数量稀少,属濒危动物。

从外貌上看,新西兰岸鸻是一类*比较肥胖的海岸栖息鸟。新西兰岸鸻的身长约在15~30厘米之间。长翅膀,中等长短的腿,短头颈。喙笔直,比它的头短一些。它们的身体的上部都是清一色的褐色、灰色或者沙土色,下部白色。

或许大家还不知道,新西兰岸鸻和其他的鸟类相比,不但能飞,而且还能跑。新西兰岸鸻经常在海岸和海滩上奔跑,寻找小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充饥。新西兰岸鸻也非常机警,自我保护意识非常的强,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展翅疾飞,逃之夭夭。它们的叫声像音调优美的口哨,几乎每个听过它们歌唱的人都很难忘记它们优美的叫声。

从*上看,新西兰岸鸻很喜欢在地面上筑窝,而不想其他的鸟类经常把自己的窝筑在高高的树枝上,通常情况下,新西兰岸鸻每窝产2~5个有斑点的蛋,由雌雄新西兰岸鸻双方轮流孵化,出生以后也是共同照顾,看来,繁殖后代上面,新西兰岸鸻有着天生的默契和合作精神。小新西兰岸鸻出世不久就可以跟随父母到处跑。

由于新西兰岸鸻的珍稀,现在人们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保护这个珍贵的物种,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新西兰岸鸻生存的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数量也再不断的增加。但愿人们能够经常听见新西兰岸鸻的悦耳的叫声。

羽翼缤纷的极乐鸟

极乐鸟又叫“风鸟”、“天堂鸟”或“神鸟”,属于风鸟类科目雀形科新几内亚岛正是极乐鸟家族的“大本营”,世界上共有40多种极乐鸟,绝大部分都生活在新几内亚岛上,极乐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几乎濒临灭绝的鸟类。

从分布上看,极乐鸟是生活在地跨亚洲与大洋州之间的伊利安岛上的珍贵飞禽,体长17-60厘米,以美丽的羽毛住成。极乐鸟是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鸟,是独立自由的象征,如果大家有机会看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共和国的国旗,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国家的国旗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极乐鸟,可见,极乐鸟在这个国家的重要位置和人们对它的喜爱。

人们对极乐鸟的传说更是多于对它的了解,据说在19世纪末,但是任何生物学家都不知道这种鸟类的生存环境。于是,关于极乐鸟的传说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极乐鸟的美丽,真可谓是鸟类中的皇后。据说在约500年以前,当极乐鸟第一次被引入欧洲时,人们就被其羽毛的艳丽色彩深深地迷住了。他们认为这些鸟来自天堂,所以又给它起了名字为“天堂鸟”。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极乐鸟的著述越来越多,人们渴望能够亲眼见到它。与此同时,和极乐鸟的故事也叫人很难忘记了。据说,一个小女孩在生下来的时候就不会走路,当她长到了10几岁的时候,一次和家里人一起乘船旅游,在船上,她听别人说船板上有一只极乐鸟,小女孩非常想看看这只她梦中也想看到的极乐鸟,因为这种美丽的鸟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一股真切的渴望便演化成了人间的奇迹,小女孩竟然神奇的站了起来,并且自己走到了极乐鸟的跟前。可见,极乐鸟也是一种幸运之鸟了。

极乐鸟不但样子美丽,而且鸟声也非常的悦耳,是鸟类中的歌唱家。相传在老远的古代,在新几内亚岛上的贵族们在宴会时,把极乐鸟与毒蛇放在一起。如果鸟唱得好,那么便免于被毒蛇所杀。世代以来,极乐鸟都是名歌手,唱着祖先传承下来的歌。

和动物界的所有美丽的生物一样,大部分都是雄性比雌性要美丽漂亮,极乐鸟也不例外,只有雄性才有令人惊叹的羽毛,那本是用来吸引雌性的。在繁殖季节,雄鸟选择了一根便于看到数只雌乌、视野开阔的树枝,站在上面对着雌鸟拍打翅膀或上下翻转,令羽毛像耀眼的瀑布般跳跃,以此来展示自己。那些尾羽带有奇异色彩的鸟则会来回飞行。如果一只雌鸟爱上了它所见到的那只雄鸟,就会和它*。但*后它会离开雄鸟,独自产蛋和抚养幼子,看来,虽然雄性的极乐鸟更为漂亮,但是相比之下,不是很美丽的雌性的极乐鸟是更为伟大的。

正是由于极乐鸟的美丽,使得极乐鸟引来了不少的杀身之祸,在极乐鸟的故乡巴布亚新几内亚,世世代代以来,当地人都用极乐鸟的羽毛做举行仪式时用的头饰,此时,极乐鸟还没有遭到灭顶之灾。但是随着欧洲贵族把极乐鸟羽毛视为珍宝,用极乐鸟的羽毛做举行仪式时用的头饰的时候,大批商人纷纷涌入,从本土人手中收购极乐鸟。一时间,极乐鸟交易红火起来,大批极乐鸟标本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当人们开始出口羽毛时,极乐鸟遭到了过度捕杀,现在它们已经濒临灭绝了,现在对极乐鸟的任何捕杀都将被看作是罪孽深重的事情,极乐鸟属世界濒危野生保护动物。

*链接巴布亚新几内亚

位于西南太平洋,西邻印度尼西亚,英语和莫土语是议会中使用的官方语言。以信仰*教为主。

很久以前,来自亚洲的狩猎者和农民,先后取道印度尼西亚来到岛上定居。十六世纪初叶以后,欧洲水手数度来到岛上预言该岛是金岛。1545年被西班牙占领,并因该岛居民面貌与非洲西海岸的居民相似,命名该岛为新几内亚。

原始的陆栖动物——喙头蜥

喙头蜥主要生活在在新西兰及其附近的岛屿上,一般到潮湿的洼地或水边寻觅爱吃的蠕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等。喙头蜥出现在两亿多年前,当时种类繁多,遍布全世界。在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岁月后,喙头蜥无论是身体内部结构还是外表形态都没有什么变化,所以称它“活化石”。

喙头蜥的样子很奇怪,它是一种奇特而又原始的动物,从外表上看。喙头蜥的样子很像蜥蜴,但又与蜥蜴不同,嘴很像鸟喙,所以取名为喙头蜥。

从体态上看,喙头蜥的体长大约为30-60厘米,头骨上有两个大的颞孔,牙齿与颌骨愈合,而不是生在齿槽内。喙头蜥有一个大的三角形的头,看起来还是蛮可爱的。

喙头蜥的生活习性也很奇怪,喙头蜥的头顶有一对已经退化的颅顶眼,但是很怕见光,所以这就决定了喙头蜥的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它们白天在洞里休息,晚上才出来活动。

喙头蜥虽然生活习性很奇怪,但是却有一个很好的邻居,甚是有趣。喙头蜥自己很少营建洞穴,喜欢与海鸟同居。虽然双方没有共同语言,但彼此能和平共处并达成一种默契。新西兰也为是海燕的故乡,在新西兰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燕,一到繁殖季节,便在岛上挖洞、育儿。喙头蜥便像走进自己的家一样,住进了海燕的洞中。海燕的粪便滋生出许多昆虫,成了喙头蜥的美餐,从而使鸟蛋和幼鸟免遭昆虫叮咬,得以安全孵化和发育。海燕和喙头蜥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它们能够彼此相互照应,相互依赖着生存。

从*方式上看,喙头蜥在洞内产卵生育,每次产卵8-15枚,经过15个月的孵化,幼蜥才出壳,到20岁时长大成熟,寿命可达100多年,可谓是动物界的老寿星了。

喙头蜥对外在的自然环境的要求也很高,而这主要源于喙头蜥又没有调节体温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只要外界气温的有一点的变化,它们就很适应。因此,目前喙头蜥只分布在比较温暖的地带,而且气温变化也尽量的比较小,这样才能够保证它们的正常的生活和生存。它们的娇气的脾气也使得喙头蜥的数量在逐渐的较少,并且日趋濒临灭亡的危险,所以,保护喙头蜥也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事情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