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四十六) 韩达德厄运奇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肖精灵带着他的几个兄弟,开走小船,逃出芦苇荡后不久,就被”男人婆”发现了。无弹出广告小说 她立刻向彭志远作了报告,老彭正考虑应当怎办,“男人婆”席木兰愤恨地说:

“这家伙是个叛徒,我追上去,一顿乱枪把他们消灭。”

彭志远说:

“不要冲动,他们只是受不了这个苦,还谈不上叛徒。你追上去,就算追到了,他们不愿跟你回来怎么办?”

“我一顿枪,先把肖精灵打死,其余人就会乖乖地跟我回来。”

“不行,董爱爱还在船上,他们要以董爱爱为人质,你打不敢打,劝又不听,你怎么办?”

“我和他们拼了。”

“拼了又怎么样?冀东游击队又少了一船军火,少了一员女将。况且,日本鬼子的巡逻艇,时刻在海边游弋,被他们发现了,我们这六船军火全报销了。”

“这不成,那也不中,我们就干瞪眼看着叫他们跑了吗?”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他们会自吃苦果的。”

彭志远他们只好在芦苇荡中等,盼望前去冀东游击队送信的苏德山早日归来。足足等了二十三天,苏德山终于带游击队数十名队员接应他们来了。他们像过节日一样迎接远方来的亲人,按照游击队的指示,他们在一个叫白沙滩的小港湾上了岸。游击队员们和船工迅速把军火卸下,装上大车,然后把小船拢靠在岸边。留下一些吃的东西,留少数船工看船,其余人等坐上大车,向游击队驻地进发。第二天黎明到达柳林村游击支队驻地。游击支队队长郑克林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郑队长说:

“谢谢您,彭志远同志,感谢同志们,给我们雪中送炭,现在游击区形势大好,打的鬼子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只是缺少军火。你们送来的军火,我们一定一颗子弹消灭一个鬼子,把鬼子打回老家去。”

他们这伙人,在游击队驻地住了三天,踏踏实实睡了三宿觉,白天到游击区参观,使他们大开眼界。船工们都不想回满洲了,想在关内和游击队一起打鬼子。郑克林说:

“老彭,你的人,你说了算,愿走者走,愿留者留。”

经过一番协商,‘男人婆’夫妇坚持留在河北,苏德山原是河北人,当然愿意留在河北,大部分船工愿意留在那里。最后彭志远说:

“路是你们自己选的,祝你们好远。我是不能留在这里,因为在跨海‘西征’之前,就收到满洲省委的通知,要我完成这次任务后,立即去哈尔滨汇报工作。他又看了一眼坐在角落里,总没吭声的韩达德说:

“达德,你呢?是留还是走?”

韩达德说:

“张叔和爱爱阿姨下落不明,彭老伯回晨州后,马上要去哈尔滨,董老妈妈一个人生活在大清河口,我不放心,所以我还是想回晨州。”

彭志远说:

“郑支队长不是说了嘛,留去自由,既然韩小哥想回原籍,那就跟我们一起走,紧急时刻我也有个帮手。”

事情说定以后,彭志远和韩达德向郑支队长和愿意留下的人等一一告别,回到岸边,招呼看船的船工启锚入海。又是几个日日夜夜,远远看见辽东海岸。彭志远让其他船工各自回自己的家,或者自行方便。他和韩达德乘一只小船向大清河口驶去。靠岸,走近自己家附近一看,傻了眼!哪有什么房子?全成了一片瓦砾。他俩知道这里发生了大事故。由于彭志远急着要去哈尔滨,没敢停留,匆匆从晨州乘火车北去,这里的一切事务交由韩达德处理。

韩达德想,大清河口彭老伯的家即已被夷为平地,一定是日本人干的,我在这里游荡,一定很危险,不如先去辽西,弄清张叔和爱爱阿姨的下落再说。他不敢走大路,不敢白天行动,就昼伏夜起,向辽西奔去。十几天的奔波,终于来到凌河桥下。桥还在,桥上火车隆隆,就是路旁人烟稀少,找不到问路的人。于是,他离开铁路线向海边奔去。十分幸运,一个黑夜里,他竟遇见了两位老婆婆在不知为什么人焚化纸钱。嘴里叨叨咕咕,不知说些什么?他想上前问个明白。又一想,不行,这样黑的天,我要上前,她们一定以为我是鬼魂,必定把她们吓晕。不如隐藏在青纱帐里,听听她们说些什么?然后,跟踪到她们的家中,白天以讨饭为名,问个究竟。他打定主意,躲在高粮地里,听声,由于相隔较远,听不清。直到天明,他到坟前一看,是一座新坟,坟前并没有墓志铭,不知道这无主新坟到底是什么人的。俩老婆婆为什么黑灯瞎火,半夜时分来这里祭拜,不得而知。他寻着两位老婆婆的去路,找到一间小平房。他走上前去,屋内走出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门口玩耍:

“小孩子,你家住在这吗?”

“是啊,以前我不住这,才搬到这来的。”

小孩子说话很清析,他又问:

“你家都有什么人?”

“有我奶奶,还有我舅奶奶。”

小孩子说了这话后,好像感到不妥,转身就往回跑。韩达德明白了,现在是非常时期,也许大人嘱咐他,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小孩子天真,开始没意识到,顺嘴说了出来。说出来后,才想起大人们的告戒,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所以,他转身就往回跑,可见这孩子十分聪明灵利。他随着小孩走进小院,轻声说:

“大娘,我是过路的,想讨碗水喝。”

里面听出他是中国人,门开了。炕上坐着一个老婆婆,看样子足有七十岁。她问:

“你是谁?怎么走到这兔子不拉屎的滩涂地上来了。”

“大娘,我是路过的,想讨碗水喝。”

“好吧,进屋来!”

韩达德进屋,老婆婆手一指:

“那有一个木桶,是刚打回来的井水,那有水瓢,自己喝吧!“

韩达德真的又渴又饿,舀一瓢水,“咕咚,咕咚”喝了下去。老婆婆看出来了,他一定很饿,看我家贫寒,没好意思讨吃的,手指.xzsj8.了一下锅台说:

“后生,锅里有红薯,煮熟的,你要饿就吃两块吧!”

一股温情流入了韩达德的心坎,他泪都流出来了,心里说真是好人呐!他也没客气,拿两块地瓜就塞进嘴里,吃完后有了力气说:

“大娘,谢谢了。”

“甭谢,出门在外,谁还没有个三长两短,互相救助是应该的。”

“大娘,我想问点事?”

“什么事?问吧。”

“这方圆百里怎么一个人都见不到?”

“不久前,日本鬼子在这里进行了大屠杀,周围几十里内的人都被杀光了。诺,你看凌河桥下有个小山包,那里是鬼子制造的万人坑,里面埋了成千上万冤魂。”

“鬼子为什么滥杀无辜?”

“听说抗联战士夺了他们的军火,运进关内去了。”

“那这西边那座新坟是怎么回事?”

“好后生,你问的太多了,问我到不要紧,若是遇到了汉奸,听你这一问,必定把你当反满抗日分子抓起来。”

“大娘,我们都是中国人,对于同胞的死,能无动于衷吗!”

老婆婆听他这么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感到他是个好后生,就又多说了两句:

“这个新坟的主人叫董爱爱,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她为了祭奠她的丈夫和丈夫的战友,在英雄坟前拉响了手榴弹,与十多个鬼子同归于尽了!我们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恩,也赞佩她的勇气和民族气节,为她修了这座衣冠冢,以便祭奠。可不能别处说去,如果让鬼子知道了,我们一家老小就都要被杀害。”

韩达德一听,知道董爱爱阿姨和张叔都牺牲了。他决定再不寻找,赶快回去找董老妈妈要紧,他向老婆婆告别。临行时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背着柴草回来,老婆婆说:

“这是顾二娘,这小哥是过路的,你给他拿几块红薯,不然这么大的滩涂,几十里无人烟,会饿死的。”

顾二娘没说话,只是点点头。放下柴草筐,就去锅里给他拿了五六块地瓜,塞到他手里。他接过顾二娘给的地瓜,说声“谢谢”,就匆匆离开了。

回到晨州县城,在西门口,他见有一大群人在看布告,也挤了进去。只见布告上写到:

罪犯董王氏,女,63岁,满洲人,该犯伙同通缉犯董爱爱,毒杀芦州镇镇长司马囊,后逃窜至大清河口,与通缉犯彭志远合谋向关内偷运军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他看完布告,吓出一身冷汗,刚想钻出人群,背后一个后生,抱住他大喊:

“刘大哥,你让我好找,快跟我回去,你家房子着火了。”

他糊里糊涂被后生拉出人群。向西门外奔去,直走出西关,进入一片荒野。那后生把头上帽子一摘,露出了真容,原来是个女子:

“少爷,官府到处捉拿你,你怎么还敢到那地方看布告?”

“你是谁?为什么救我?”

“我是谁不要紧,快跟我走!”

他们慌不择路,直走了两个多时辰,来到骆驼岺下,一个叫一面坡的地方停住脚步。看看前面有一座小茅房,他俩走了进去。女子给他舀了一小瓢水,让他喝,自己也喝了一瓢,然后坐在土炕上,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韩达德恍然大悟:

“原来你是玉儿。”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