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网游三国之征途》第十一章 县兵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决定了,我要招募县兵。”

于诤如是对手下说道。

于诤的这个决定得到手下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广宁县的保卫有自己这些人就够了,何必还要花费大量钱财去组建一支意义不大的县兵?!

但是于诤心中早有打算,又不愿和手下说太多:在他们心中,或许觉得自己已经认命,所以才把“于家”迁到广宁城。

最后,于诤很少见地使用了自己“独断专行”的权利。

说起汉朝的“县兵制度”,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汉灵帝”刘宏。

该说刘宏真不愧是历史少有的、“贪财贪出新高度”的皇帝吗?

为了“敛财”,刘宏不仅在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开始“卖官鬻爵”来搜刮钱财,甚至还打算对军队下手:撤销一些部队的编制,削减军队的用度开支。

虽然后者的提议只是刚出现就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认为这动摇了国之根本!但是这不不能打消刘宏对财物追求的念头。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该年三月,刘宏在朝上提出了一个新想法:县兵制。

在“县兵制”可行以及刘宏的“决心”下,除开几个“不长眼”的家伙被刘宏拖出去“斩首”……大臣们很少见的与刘宏达成共识:可以推行“县兵制”。

于是,“县兵制”在天下推广了:

“……各县县令在当地百姓的帮助,可以自行组建一支人数不超过律法规定最大限度的县兵,只需事后向朝廷上交一笔钱和报备即可……”

该说刘宏你真tm是个人才,让你在古代当皇帝简直就是种损失吗?!如果让你出生二十一世纪,出生在在z国,凭你的经济头脑,估计世界早就阻挡不住z国的经济步伐了。

刘宏想到的“县兵制”,虽不知是不是“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了:百姓的税照收,供自己玩乐以及顺带养着正规军队;同时,还让百姓自己出钱,替自己养着地方部队。最关键的是,县兵建好之后还要上交一大笔钱,美其名曰“捐军费,”意为感谢国家能让地方建立武装组织……

按常理说,“县兵制”的建立,应该会加重寻常百姓的负担……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县兵制”推广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国各地都不断奏章上报:

并非是请求废除“县兵制”,而是向朝廷表达地方官员和百姓的感激之情,并且希望“县兵制”能一直延续下去。

没错,就是感激。

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绝大多数呈报的奏章都是向朝廷诉说“县兵制”带来的益处;同时也不忘吹捧刘宏,在奏章的内容附上诸如“陛下圣明”、“一代明君”…....的词语。

这些奏章甚至让朝廷的一干众臣感到讶异:当初我们只是迫于无奈才跟刘宏一起“胡闹”。

在大臣们的眼中,刘宏所谓的“县兵制”,就是他为了发泄心中由于先前政策不能实施(指代削减军队用度)而引起的愤怒,胡作非为的产物。

可谁又能预想到:区区一个“县兵制”,竟然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这让大臣们不仅感慨:究竟是时代变化太快,还是我们已经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总之,“县兵制”所带来的“化学反应”,就连刘宏也始料未及。甚至,各地不断传来的奏章让他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朕不就想弄一条发财途径吗?怎么就被称为“英明神武、媲美高祖”了?!……不过既然所有人朕,说明朕的确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既然如此,朕要将其发扬光大……

正是由于“县兵制”所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好处,让刘宏坚定了在“贪财”道路走下去的决心,让他处心积虑想出更多的“敛财手段”,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使“县兵制”得到全国大部分百姓的响应呢?

原来,“县兵令”的推广,给了不少世家大族名正言顺的“理由”:将家族私兵转化成正规部队。

神马?担心会出现“为他人做嫁衣”的情况?!世家们就“呵呵”了。

先不说世家大族所在县城的县令一般为士族中人,就算偶尔冒出一两个“异类”,也不用担心。“强龙还压不过地头蛇”呢,况且这些“异类”还远远比不过“地头蛇”。

刘宏推行的“县兵制”,让许多因为两次“党锢之祸”而家族受损的世家们缓了一口大气,甚至有些士族还为此产生期待:这个“县兵制”是不是一种征兆?是刘宏打算“解除党锢,重用党人”的一次试探?……

至于其中所需花费的钱财,则被大族们“忽略”了:就算不搞县兵,平日里家族篆养私兵也是很大的一笔开销。

如今只需向朝廷购买武器装备和“上贡”就能将私兵的身份“合理化”,哪怕这笔钱财对于许多士族都是不小的负担,也要咬牙撑下来,甚至要越快下手越好。

“县兵制”的出现,对于世家可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怎么可能会“错过这个村”?!

只要将名目确立起来,哪怕事后刘宏“听信谗言”反悔:不继续推行“县兵制”。在框架大致搭建的前提下,也能够与他说道说道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县城都有士族:想要被世家大族选作家族驻地,最次也要达到“中县”的程度,而且是在“中县”处于中等的水平。

那么,那些“小县”和位列下游的“中县”该怎么办?!难不成就不管了?!

答案是否定的。

先前就有提到:在世家大族把持的县城中,偶尔会出现一两个“异类”。

但这种“异类”在“小县”和贫瘠的“中县”里却很常见。

在这些“异类”中,则以两种人居多:“有财无能”之人;“有能无财”之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