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家烟尘在西北》第二章 大帝雄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边塞上演着日常攻杀劫掠的同一天,在帝国的中心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正是盛夏酷暑之时,天子刘彻已移幸甘泉宫。

这座位于长安城外甘泉山中的巍巍宫阙,苍翠掩映的红墙碧瓦,是刘彻挚爱的避暑胜地。伴随着权力中心,在此上演的种种政治活动,使其在帝国中的地位仅次于长安的未央宫。

今天,刘彻决定在这里举行一场盛大的祭天仪式,因为他刚刚得到一尊宝鼎。

这宝鼎的来历可不寻常。

近年来刘彻频繁祭祀——祭天,祀后土,祭泰一神,祭五帝,祭祖,祭各种来路不明的鬼神仙家,希求确保自己的万寿无疆、权位永固。

不久前,他在汾河边上立祠祭祀后土,后来就在这汾河边上出土了这尊宝鼎。

正所谓“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个宝鼎无疑正是象征着国家兴盛的祥瑞。因此刘彻要举办这个祭天仪式,既为了答谢上天嘉德赐鼎,也为了告慰祖宗先灵。

此时,往日清净宜人的甘泉宫变得热闹起来。宫阙内外,张幔结彩;人皆彩装,仪仗悉备。

泰时殿外,正守候着上万名等候参与礼仪的百官仆役。

彩衣鲜丽的宫娥宦官唯唯诺诺地恭候各处,完善着仪式上的细节。

衣冠锦澜的文武百官肃立在殿前,凝神敛色,屏息笔立。他们处置着帝国的一切事务,是那样的位高权重,此刻又是那样的小心翼翼,让这甘泉宫充斥着严肃紧张的气氛,陡添一重寒气。

最惹人注目的是那数百值守宫殿的宿卫和数千列道守卫的羽林孤儿。

宿卫都是出身煊赫权贵之家的贵族子弟,自备着各式精致华美的盔甲武备,愈显出威风凛凛。他们是王子、公子、世子,在其各自的王国、侯国中都是尊荣至极的贵人,此刻却只能在皇帝门前做一执戟之士。

羽林军则是天子宠信的亲卫军,全部由战死沙场的有功战士后代充任,身上流淌着烈士的热血。他们的铠甲背后都插着两根长长的赤色长羽,数千丛立,望之蔚然,犹如火的海洋,更为这盛大场面添上几分喜庆和热烈。“为国羽翼,如林之盛”,故称羽林军。

唯有最伟大的皇帝,才配拥有如此壮观的场面与气魄。

泰时殿内的境况却大不一样。

刘彻正在看着地上铺着的一张巨大的地图。他时而俯身细看,时而踱起步来,神情有些凝重。他的身边只有卫青一人。

地图上,大汉龙蟠虎踞天下之中,四周列国环绕。这王者气象下却暗藏隐忧。那环绕的列国并非都是恭敬臣服之辈。

匈奴虽已元气大伤,却依然还是草原上不可一世的霸主,还保有与大汉争雄的力量,各部族不时南下侵扰;

西北的羌人又开始蠢蠢欲动,试图攻击河西走廊,重新打通与匈奴的联络;

西域一堆小国,尽是畏威不畏德的主,暗地里听命于匈奴,不时攻杀大汉使者;

南边是割据自保百余年的南越国和闽越国,仗着气候严酷、地理不通,对大汉阳奉阴违,伺机作乱;

甚至连西南的百濮、东北的朝鲜,这些蕞尔小国,居然也敢有异想,觊觎着帝国边疆。

这局面犹如一头威镇山林的猛虎,却被一群豺狼紧紧包围住,东边的大海就是悬崖绝路。只有拼死一战、各个击破,吞灭或威慑住这帮畜生,猛虎才能真正成为百兽之王。

否则老虎打盹之时,群狼就会一拥而上,将其撕得粉碎。正如后世的五胡乱华,蒙元灭宋,满清入关。

更令皇帝心焦的是,外忧未平,内患丛生,这些年帝国内也要不太平了。连年战争,国库屡空,搞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又改了几次铸币,基本就是换着花样从底下刮了民脂民膏来填这个亏空。

难免民间怨气越来越大,作奸犯科、户口逃亡的事越来越多。刘彻只好任用一大批酷吏以严刑峻法镇压,可这不仅无所成效,反倒是抱薪救火,把火点的更旺了。

天下大同,功业未竟,不得不让这位千古一帝忧心忡忡,一刻也放不下那思虑重重。

看到地图上的河朔地区时,刘彻忍不住望向卫青。这块难得而珍贵的放牧养马之地正是由卫青率军收复的。

卫青,这位帝国最高军事统帅,长平侯大将军大司马,率领汉军第一次战胜匈奴,扫荡龙城,收复河南,决战漠北,将匈奴王庭一路撵到了北海之北去吃沙子。

他是帝国最耀眼的两颗将星之一,是刘彻最得意的臂膀,他逆转了汉匈相争的形势,立下足以彪炳千秋的赫赫武功。

然而最是难堪,英雄迟暮——刘彻看到了他花白的鬓发。尽管他还坚持着多年戎马生涯养成的习惯,每日里坚持练武,依然健硕。

岁月不饶人,刘彻也已年过不惑,四十岁了。距离他十六岁登基时,已过去了二十八年。

另一颗更璀璨的将星,霍去病,更是在四年前就夭亡了。

17岁从军出征,勇冠三军,斩获二千二十八人,封冠军侯;十九岁为骠骑将军,攻取河西,俘杀四万人;二十二岁,出塞决战,率军五万,俘杀七万,转战二千里,廓清漠南胡虏,封狼居胥而还。

他是不世出的天才将领,神机莫测的战术家,只有他才能创造出最有效率的战法。

可惜越是绚烂,越是短暂。

永远也不会再有这样的传奇人物了。毕竟天妒英才!

今天刘彻又想起了他,想起那个意气风华、纵横天下的少年将军。这更让刘彻殊感痛惜,甚至对夺走他的上天也有着隐隐的恨意。

“天下还有这样的天才吗?朕的雄心壮志,还能依靠谁来实现呢?”刘彻心里想着。

卫青看到了刘彻眼中的落寞。

“陛下,四海九州不宁,自有臣等讨平,陛下还有什么放心不下呢?”

“卫青,朕不甘心呐。四海九州何足?朕要的是真正的天下,是囊括八荒蛮夷的天下。不把胡虏蛮夷都归了王化,这天下就谈不上真正的太平。他们就像潜伏的疾病,如果有一天大汉的力量衰弱了,他们就会争前恐后地攻入中原,屠戮大汉子民。”

“至少,他们都被打怕了。南越国王不是要内附朝廷了吗?匈奴也不敢大规模劫掠边塞了。只是连年鏖战,我大汉也耗费不少,臣以为眼下还是要爱惜民力,修养生息为好······”

“卫青,这就是朕与你的不同——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朕要做有为之君,朕要想的是千秋百代,不能把这些祸患留给后世。”

“陛下远见卓识,如天日高悬,洞照万事。臣又岂敢攀附比拟。”

刘彻听了这话,凝重的心也稍稍放松,说道:“卫青,你还是老样子,说话做事小心谨慎。霍去病如果还在,他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他不怕与朕争执,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他也不会与朕争执,他会说‘胡虏敢犯大汉,臣当灭之!’”

卫青听到刘彻提起霍去病,也忍不住黯然神伤,只轻轻说道:“是啊。太可惜了······”

此时,只听见殿外锣鼓齐鸣,有一位使者跪在殿门说道:“禀皇上,宝鼎已降临甘泉宫。”

刘彻闻言,说道:“走吧。”

便与卫青走了出去,只留下那一声恍如洪钟大吕的“走吧”,长久地回荡在这高大宽敞的大殿内。

殿外守候的宦官侍卫与百官都按礼仪排好队列,簇拥着御辇,鱼贯而出,赶往通天台。

通天台,本为皇帝与上天交流而建,台高九层,合九丈,建在甘泉山上,终日云雾缭绕,如入云霄,如在天阙,故名通天台。

那尊大鼎就被安放在通天台中央。

那鼎的形制颇为古朴,三足双耳,高约三尺,浑圆厚实,重可千斤。其上的雕饰并非寻常,其三足铸成飞龙腾跃之状,二耳也铸成猛虎之血盆大口,鼎身铸着数十武士,中央簇拥一人,抚剑待发。

这工艺鬼斧神工、精湛无匹,果然不像人间之物。

刘彻一看到宝鼎,便忍不住赞赏道:“好宝鼎,好祥瑞!”

近来备受天子宠爱的方士栾大早已守候在旁,看到天尊降临,他立即上前祝贺,说:“此乃陛下仁德所致也。赖陛下圣恩,以致天下平治,万民欢悦。上天明察,所以降此宝鼎,以作嘉赏,保佑陛下万寿康宁、天下太平无事。”

“好一个万寿康宁!天道将军,什么时候去给朕找仙方、炼仙丹啊?”

“陛下,我正在准备,已在东海之滨让人建造五十条大船,又让人搜罗天下珍宝,征集一千童男童女。等大船建成,珍宝悉备,童子全集,我便乘风入海,去那蓬莱方壶,给神仙献上珍宝,为陛下求取长生不老仙药。”

“尽快办吧,越快越好。”

“陛下放心。上天赐鼎,这也是一个好征兆。上天都赞许陛下,神仙们也不会吝啬仙方的。”

刘彻听了这话,先前凝重的心一下子高兴了起来,又赐给栾大黄金二十斤,并嘱咐有司全力配合栾大完成寻仙工作。

仪式开始了,祭祀献上太牢,教坊表演娱神乐舞,太常又念起祭文:

“皇天万古,生民济物,以养黎庶,以立君师,此天之大德也,是以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昔者秦虐子民,海内凶攘。我高祖斩白蛇于芒砀,聚义兵于草野。数年之间,荡平豪杰,以有天下,天命之故也。朕自继天立极,前开察举之制度,举贤士于四野;后破匈奴之锋刃,宣教化于异域;庶乎文成武功,国泰民治,岂非天之佑德乎!皇天明鉴,嘉朕德勋,赐予宝鼎。乃行祭祀,荐鼎于上,以明天德。祈天佑皇汉,国祚永延;风调雨顺,亿民蕃息。尚飨!”

刘彻一直在默默祈祷着,显示出非同寻常的虔敬。

然后他颁布了改元的诏书,决定启用年号纪年,从刘彻登基开始推算,每六年取一年号,分别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第二十五年为“元鼎元年”,特为纪念发现宝鼎。今天正是元鼎四年。

这个故事就从这一年的这一天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