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最真的感情,最美的故事》第4章 四坦诚挚纯的真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真情”是什么?是坦诚是挚纯,是谦和是包容,是付出是给予,是默契是理解,是支持是鼓励,是心与心的接触,是灵与灵的交流。人间有了真情才有了山水的妩媚,有了真情才有了惊天动人的喜怒哀乐。寻找真情、渴望真情,其实真情就在我们身边。

30.门口的棉衣和玫瑰

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

“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嗨,珍妮。”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还有。”老人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31.他就是我男朋友

以后的日子里,小偷没事就去老宅陪少女。他后来才知道她患的是尿毒症,虽然是早期,但那却是个令人心惊胆寒的绝症啊!他能做得只是抽时间陪她,给她讲外面的世界,小偷的出现让少女黑白的世界变得多彩起来,她每天都盼望他的出现。

小偷被人追赶,他跑进一个小巷,跳进一座老宅。老宅很大,很静,也很荒凉。正当他想该藏在什么地方时,一个柔弱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你是谁呀,你找谁?”小偷吓了一跳。转身一看,只见一个少女正睁着一双大眼睛盯着他问呢。

“砰……”院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小偷的脸都吓白了。

少女一把抓住小偷的手,拉着他来到门口,打开了门,一群人闯了进来。

“你看见一个小偷进来了吗?”

“没有呀。”

“真的没有?”

“我和我男朋友在院子里,没见到什么小偷呀。”少女一脸天真的样子。

为首的男子仔细打量了少女,看她不像是在说谎。但他的目光却紧紧地盯着小偷。

“他是你男朋友?”

“那还有假?”少女说着,把身子靠在小偷身上。

那些人看没什么异样,就都走了。

“你,你为什么帮我?”小偷知道少女一定知道他就是他们要找的小偷。

“你一定有你自己的苦衷,谁都不是天生就想作小偷的。”

居然有人会为小偷辩护,小偷不禁又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少女,她不像一个脑子有问题的人。

“你坐一会吧,估计他们还没走远。”少女居然邀请他坐一会。

“就你一个人在这?”

“是的,我家不在这儿,房子是我外祖父留下来的。”少女伤感地说,“我身体又不好,很少外出的,你能常来陪我吗?”

“好吧。”小偷犹豫一下答应了。

以后的日子里,小偷没事就去老宅陪少女。他后来才知道她患的是尿毒症,虽然是早期,但那却是个令人心惊胆寒的绝症啊!他能做得只是抽时间陪她,给她讲外面的世界,小偷的出现让少女黑白的世界变得多彩起来,她每天都盼望他的出现。

这年情人节,小偷带着一朵玫瑰出现在少女面前,向她示爱。她虽然知道那天以后他再也没有偷过东西,但她却是身患绝症的人,怎么能接受他的爱呢。

可小偷没有放弃,每个情人节,小偷都会带来一朵玫瑰向她求爱。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小偷一天天地消瘦。

一天,小偷惊喜地告诉少女,她有救了,他为她找到了肾源。

这年情人节前夕,少女换肾手术的准备工作已就绪。这时少女才知道,她要换的是小偷的肾。他瘦得那么快是因为他每天不仅要卖血,而且还要干很多重活,为的是早日凑够她的手术费用。

换肾手术非常成功,少女身体接受了小偷的肾,可小偷却因身体太弱而没能下手术台……

以后的每个情人节,小偷墓前都会有一朵玫瑰,并附着字条:永远爱你的妻!

32.伟大母爱真情宁波

“每天来妈妈病房的人络绎不绝,宁波这些天气温高达40度,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么多善良的人顶着烈日为我奔走、为我呼号?是爱,是一颗颗滚烫的不肯漠视生命的心!”

2005年6月,浙江宁波这个原本平静的城市,因为一个身患绝症的女老师、一个3岁男孩的母亲的命运而变得沸腾起来。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这个陌生城市的无数市民不约而同地演绎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拯救行动,短短7天捐款60万元……

2005年3月3日,青海省乐都县高店乡河滩寨学校29岁的语文教师罗南英突患白血病病倒了。由于病情严重,医生建议罗南英到医疗条件好的城市治疗。于是罗南英带着家里的全部积蓄,再加上借来的、学生捐的共两万多元踏上了看病的路。

2005年4月19日,罗南英住进了宁波市第一医院。诊断后,主治医生说,只能通过骨髓移植手术来治疗。十多天后,苏州的那家医院传来好消息:罗南英和姐姐的骨髓完全相配,但罗南英马上又发愁了,因为骨髓移植手术前后总共要60万元左右,到哪里去弄这一大笔钱啊!即使把自己价值10来万元的房子卖掉,自己和丈夫双方父母的房子都卖掉,也根本凑不齐这么多钱啊。

经过数个辗转反侧的不眠长夜,罗南英不顾丈夫的劝说,无奈却毅然地决定放弃治疗。

罗南英知道自己不久就将离开这个人世了,这时,她想得最多的是可爱的儿子。鹏鹏只有3岁啊,学会喊妈妈只有两年多一点。鹏鹏啊,我的孩子,妈妈能为幼小的你做些什么?她决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给儿子写信。

6月16日,躺在病床上的罗南英随手翻开了一张《宁波晚报》,她被一则“给孩子的一封信”的征文启事吸引了。她找出给儿子写的那些信,央求丈夫帮她送到报社,如果可能,请编辑们在最近两三天内登出来,等一拿到报纸他们就启程返回老家,权作给自己留一个纪念。

6月26日,《宁波晚报》第九版以《让爱超越时空成为永恒》为题,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罗南英给儿子鹏鹏的饱含着无限母爱的4封信。

这一期的报纸在当天下午出现在报摊之后,报社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不少人是边打电话边哭着说话的。所有人都表达了一个同样的意思:为罗南英那种深深的母爱而感动,为了鹏鹏,要千方百计挽救她的生命,不能让3岁的小鹏鹏失去妈妈。

一时间,爱心“传染”了,罗南英成了宁波的“公共亲人”,更多的爱心直接送到了罗南英的病床边。短短7天,2000多位捐款人纷至沓来,有许多钱是硬币,这些钱来自孩子们的储蓄罐和衣兜里的零花钱。到7月2日,罗南英夫妇在病房里收到的现金达15万元,《宁波晚报》编辑部代收到的捐款超出45万元。翻开厚厚的捐款记录本,2000多人中署名大都是某先生某女士,绝大部分都是化名。

7月1日,西宁的《西海都市报》在转载了罗南英给儿子的4封信和她的感人故事后,引起当地读者的强烈反响,纷纷捐款。

面对宁波市民的热情和爱心,罗南英和丈夫每天都感动得泪流满面,一谈起宁波人的善良和慈爱,便止不住泪眼婆娑。她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心情,提笔给好心的宁波市民写了一封信。

善良的宁波市民:

请接受我——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平凡母亲最诚挚的谢意!我和我的家人将永远铭记在宁波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的所有经历。

自从《宁波晚报》刊出我写给孩子的4封信后,我那小小的病房几乎成了爱的海洋。我的初衷只是想给孩子留下一些爱的纪念,却引来了你们如潮的爱心!一张张陌生却又真挚的笑脸消融了我绝望中的悲哀,一双双温暖和真诚的手扬起了我希望的风帆!

几天来,我和我的爱人常常是泪水纷飞如雨,因为深深的感动,因为强烈的震撼!哪一个父母不怜惜自己的儿女?而我却因为这样朴素的理由获得了你们的资助和抚慰,我怎能不深深地感恩!

7月7日,罗南英又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妈妈被一座城市感动了,这座城市2000多位与我们素不相识的市民,用博大的爱心替你留住了妈妈。你一定要记住这个充满爱心的城市,它叫宁波。”

“每天来妈妈病房的人络绎不绝,宁波这些天气温高达40度,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么多善良的人顶着烈日为我奔走、为我呼号?是爱,是一颗颗滚烫的不肯漠视生命的心!”

33.天使在人间

他自己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却一直风雨兼程,乞讨不止。因为在他心中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乞丐的孩子决不能再做乞丐。

汪会旺是铅山县青溪镇银村人,今年41岁。他生下来就患有先天性眼疾,视力只能达到2米远。2岁时,母亲病逝,8岁时,父亲病逝,从此,无依无靠的汪会旺就开始了乞讨生活。而他10岁那年,又不幸染上了骨髓炎,右腿肌肉萎缩,落下了残疾。

汪会旺一次在行乞休息时,发现屋里有人行窃,他立即大叫起来,他赶走了窃贼,并拿着窃贼惊慌而逃时掉下的一袋钱,坐在紧锁的家门口等着主人回来。主人被汪会旺诚实高尚的品德所感动,就让出一间老房子给他住。

随着这个故事的不断流传,汪会旺在行乞的时候,乡亲们都越来越乐意给他热腾腾的饭、旧衣物、旧雨伞……

1989年农历8月16日,汪会旺在庙会街头发现人们围着一个竹篮指指点点,走上前一看,里面有个瘦弱的女婴。围观的人们都在议论着,却没有人来领走这个女婴。

到了第二个晚上,还是没有人来认领这个孩子。可怜的女婴被饿得奄奄一息。汪会旺用乞讨来的钱买了一包奶粉,把这个可怜的女婴抱回了家。

第三天,他抱着女婴到庙会上问了很多赶庙会的人,既没有人知道这个女婴的来历,也没有人愿意收养她。汪会旺只好自己来抚养这个孩子。因为添了一张小嘴,汪会旺更是不辞辛劳地四处乞讨。

汪艳5岁时,汪会旺把她送进幼儿园里,汪艳7岁时,汪会旺又送她到镇中心小学上学。这些都是他辛苦行乞攒下来的一点少得可怜的钱。

不久,汪艳的亲生父母找上门来了。汪艳当然舍不得爱她养她的乞丐父亲。可是,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环境,有个正常的家庭,汪会旺还是劝汪艳跟她父母回家了。

汪艳走了以后,汪会旺在1995年7月又将一个弃婴抱回了家,他给这名女婴儿取名为汪晓燕。于是,汪会旺又开始了更为艰难的生活。

1998年7月,汪会旺又领回了一个弃婴,也是像前两个一样,送到别人家照顾,由他出生活费和抚养费。不过这个孩子5个月大的时候生了场重病,汪会旺没有钱为她医治,正好有人愿意收养她,汪会旺就把她交给好心人抚养了。

2003年8月,汪会旺在行乞时又捡到了一个被人弃在街头两天两夜的女婴,于是,汪晓燕就多了一个叫汪菜锦的妹妹。

1995年春天,汪会旺乞讨时看到一个女人坐在屋檐下哭泣。女人向他哭诉着自己的困境。

她叫何莲仙,丈夫患有精神病,长年在外疯走。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疾病缠身,做不了重的体力活。两个孩子又在读书,生活十分艰难,现在连买酱油的钱都没有了,两个孩子的学费也都没有着落。

听到何莲仙的遭遇,侠骨热肠的汪会旺当即把自己刚乞讨来的35元钱全部给了何莲仙,并要她别着急,过几天,他再送钱来给孩子交学费。3天后,汪会旺果然送了500元钱来,那全是1角、5角、1元、2元凑成的500元,是汪会旺积攒了多年,准备修一修自己那残破的老房子的钱。此后,汪会旺每年都会去何莲仙家两次,为两个孩子送去学费。

很快,十里八乡的好心人知道汪会旺的善举后,也都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孩子们在汪会旺的照顾下,一天天地长大了。

2000年,何莲仙的丈夫去世了,自己又旧病复发,无法下地干活,一家人顿时又陷入了断粮的窘境。汪会旺知道后,在征得何莲仙的儿子吴溯恒、女儿吴小芝的同意下,他把何莲仙和她的一双儿女都接到自己家。汪会旺就这样和重病缠身的何莲仙结了婚,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有了家庭温暖,有了汪会旺的精心照顾,何莲仙的病渐渐有了起色,不久,她就能下地干活了。她是个勤快的女人,汪会旺外出乞讨,她就在家中操持家务,把这个曾经破烂不堪的家整理得干干净净。

何莲仙的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这个家庭的3个孩子的读书费用和一个婴儿的奶粉开支,全靠汪会旺乞讨来维持。

但汪会旺从不后悔。他自己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却一直风雨兼程,乞讨不止。因为在他心中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乞丐的孩子决不能再做乞丐。

34.听见你在天堂的笑声

第二天,阿敏收到园妈妈的短信:昨晚园园走了。阿敏和义工们上门帮助处理后事,妈妈说,园园去的时候很安详,临走时跟爸爸说了最后一句话:“爸爸,我会乖,我会听话!”几个义工听着,泪流满面。

阿敏是医疗组的一名义工。2003年5月的一天,阿敏不经意读到了这封让她不能自禁的“绝笔书”。

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很感谢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来,谢谢你们的养育之恩,谢谢你们这么多年来的照顾。我得了病,我知道我是没有救的,我真的很辛苦,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我也知道你们为了医治我的病很累,也到处借钱,家里穷,没有钱了。请放弃我吧!我真的很辛苦,我想放弃了。我最后的愿望是想吃最后一餐“m记”。

很谢谢你们。希望下辈子能继续投胎再做你们的孩子。

女儿:园园

这是一个8岁白血病女孩写给父母的信,读到信的阿敏和几名义工流泪了。在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责任冲动下,阿敏和她的朋友找到了这位悲伤的小朋友。

园园刚8岁,得白血病已两年,一直休学入院治疗。两年治疗的痛苦,即使是成人都难以承受,而一个6岁的孩子,竟然已忍受如此多的煎熬撑到了今天,阿敏深深地被小女孩的坚强感动了,小女孩也清脆地叫她“姐姐”。

后来,阿敏每隔一天都会到医院看她,和她做伴儿,帮着询问病情、看病历和验单,为园妈妈提供健康咨询。园园很快喜欢上了阿敏她们,每次都用她清脆的声音叫“阿敏姐姐”。

几次化疗,阿敏都要去看望园园,小姑娘头发都脱了,刚做完骨穿,脸色苍白,背对着房门不愿见人,她是个爱美的女孩。

每次做完骨穿、腰穿,园园都要被抬进病房,小小的身体虚弱地躺着。她很少哭,每次化疗后,园园都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说“好痛”,但从不当面哭。流泪前,园园总会偷偷看她,避开妈妈的眼光。园园的懂事坚强,不像七八岁的女孩。

园园的父母都是残疾人,没有工作,靠政府补助生活,一家三口挤在八九平方米的房里。给园园治病一年要七八万元,两年下来,父母已债台高筑。后来吊血小板,没钱了,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妈妈扑通跪下求医生,医生无奈地摇头。

8岁的孩子正是开心活泼的时候。园园读完了一年级,每次考试总是拿100分。她很喜欢看动画片,病房里没电视,一位热心人送了台小电视给她,躺在床上有电视看,她高兴了好几天。园园喜欢玩纸麻将、喜欢吃麦当劳,阿敏每次来都陪着玩到累,但吃“m记”对她的身体很不好。一次,妈妈不知道,买给园园吃后发烧到42摄氏度,在家养病的园园不得不又回到医院。

阿敏和义工们的出现,给园园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抚慰和快乐,她活泼地度过了大半年。

去年年初,阿敏观察到园园的情况不太好。有一段时间在快乐和担忧中度过。一个月后,园园的病情很快就控制不住,以前用的所有药和治疗都等于白费。园园一天天改变,先是口腔溃疡,后到整个脸又肿又红,开始溃烂,眼睛鼻子也开始红肿渗血。

那段时间,阿敏一如既往地和义工们轮流守护在园园身边,却极少再听见叫“姐姐”的清脆声。好几次,园园哀求阿敏:“姐姐,你帮我求求医生,带我回家吧,我好辛苦!”阿敏知道,园园已经可以回家,但她的父母始终不愿放弃。“我真的不能做什么,我把她的意愿告诉医生和妈妈,他们都流泪了。”

3月的一天傍晚,阿敏到医院时,园园的病床却空了,护士说孩子已经回家。她急忙搭车赶过去。园园已很虚弱,不能下地走路,要靠升压药维持血压。“看到我,她的神情有些不定,很反常地说口渴、饿,让我帮她找酸奶喝,她又轻轻地对我说:“姐姐,我肚子有点疼”。阿敏猜想她可能消化道在出血了,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园园一连叫了好几声“姐姐”,这是阿敏最后一次听园园叫她姐姐,真的很好听。临走,阿敏抱起园园,扶她起来喝粥,还约好明天一起玩纸牌。

第二天,阿敏收到园妈妈的短信:昨晚园园走了。阿敏和义工们上门帮助处理后事,妈妈说,园园去的时候很安详,临走时跟爸爸说了最后一句话:“爸爸,我会乖,我会听话!”几个义工听着,泪流满面。

后来在一次市肢残联谊会上,阿敏和义工们把园园的故事搬上了舞台。那天正下着雨,满广场的学生撑伞来看节目。阿敏主持完后回到后台,心情变得沉重起来,那天她忽然很思念起园园,她好像听到了园园在天堂的笑声。

35.让爱如此传递

上岸的小虎,浑身湿透,黑水直淌,皮肤严重水肿,体力虚弱的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患有粘连性肠梗阻忌讳着凉,于是匆忙到马路边拦出租车回校换洗,但由于衣服太脏无人愿意搭载,只得搭前来的警车先回派出所,登记后才辗转回校,一个“无名英雄”这样才被大家熟知。

贺小虎是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三学生。3个多月前,他就是穿着这套衣裤,跳进了臭气熏天的小河中将一轻生女子救上岸。

2005年6月5日12时,贺小虎在赶去家教途中,路经上海哈密路虹桥路交界处时,一欲轻生女子翻过河滨护栏,越身跳入路边的臭水河。小虎见状毫不迟疑,从约4米高的岸上纵身跳下救人,淤泥沉积的河水中,顿时散发出恶臭。女子在河里不停挣扎,小虎奋力将她推向岸边,眼看到岸时,女子又滑落到深水处,小虎来来回回,呛了好几口水,直到半小时后,路边行人终于拿来绳子,成功将两人拉上了岸。

上岸的小虎,浑身湿透,黑水直淌,皮肤严重水肿,体力虚弱的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患有粘连性肠梗阻忌讳着凉,于是匆忙到马路边拦出租车回校换洗,但由于衣服太脏无人愿意搭载,只得搭前来的警车先回派出所,登记后才辗转回校,一个“无名英雄”这样才被大家熟知。

小虎的室友说,那天回来他真的很臭,我们都被熏坏了。他用了一瓶洗发水,头发上还留有臭味。由于受污水浸泡感染,小虎眼睛红肿得厉害,医生说要动手术,幸好经过治疗,眼睛并无大碍。

事后,小虎坦诚地说:“我水性很好,当时觉得自己有能力救她。但事后还是有点后怕,主要是河底淤泥很多,一旦陷入,就有危险,但当时确实没想太多,毕竟我可以给她一个重新选择生命的机会。”小虎微笑的脸上,透露着乐观与坚定。

小虎出生在江西萍乡莲花县一农户家,他对于生命的宝贵,有着切身的感受。

上初二那年,小虎骑着自行车从一个高坡上不慎摔下,脾脏破裂,送到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在亲友们的资助下,手术切除脾脏,才得以挽回性命。两年后,手术引发后遗症,他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将近20厘米萎缩的肠子切除。

直到现在,只有“四脏六腑”的小虎,消化吸收功能特别差,身体也一直非常虚弱,有时疾病发作时,他只能像蜗牛一样蜷缩成团,来减轻疼痛。

小虎说,他没有正常人那般健康,但家人和亲友当时没有放弃他,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凑足了医药费,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他从心底感激他们。

小虎家靠种地卖劳力维持家用,经济拮据,每到开学,学费让全家人头疼。但每到开学,他的同学、朋友们都会默默为他准备好学费、生活费,并告诉他不要让经济压力压垮,好好学习坚持自己的医学梦想。

在学校,他的大部分衣服都是同学捐助的,每一件对他来说都非常珍贵。而且,一旦疾病发作,都是同学们将他送到医院,并垫付医药费……

厚道的父亲经常对小虎说要“学会为他人着想”。为了让小虎上大学,哥哥16岁就出去打工,提供经济资助。为了减轻小虎的病痛,比他小2岁的弟弟一直代替小虎从事家里的繁重农活……

小虎觉得,乡亲、同学、朋友给他的帮助太多太多,他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在生活。“这么多人关心我,帮助我,我也希望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得以传递!”小虎的眼里已噙着泪水。

考上上海交大研究生后,小虎一边刻苦攻读专业课程,从事肿瘤物理治疗方面的研究,一边积极参加各类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活动。

他坚定地说:“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自己早日工作,来回报所有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们!”

36.生命不应承受之重

小春玲把哥哥们叫到继父的床前,一字一句地保证:爹,娘走了,是娘没良心,我不会走,我要留下来陪你们共渡难关,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亲生女儿。这一年,申春玲年仅12岁。

1998年8月24日,年仅16岁的申春玲的追悼会在山东加祥县后中庄举行,这是村里规格最高的葬礼,他的哥哥们穿上了为父母送葬才能穿上的孝衣,在灵柩前长跪不起,全村老少自发地佩带黑纱哭着为她送行……

1994年6月,失去丈夫的母亲带着申春玲姐弟来到了继父家。

继父申树平是一个手艺很好的木匠,为人忠厚老实。继父上有70多岁的二老,下有4个正在读书的儿子。其中大儿子申建国在西安交大读书,其他3个儿子在县里读高中。

对于春玲母子三人的到来,继父全家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虽然家庭支出处处捉襟见肘,但继父还是立即将早已过学龄的申春玲送到学校。

小春玲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第一学期就考了个全年级第三名。除了学习,她还包下了部分家务活,一有空闲,就帮几个哥哥洗脏衣服,帮继父抬木头、拉锯,继父逢人就夸:我这辈子有福气,天上掉下个好女儿!

然而,快乐的时光转眼即逝,一场横祸从天而降。

1995年初夏,继父在一次施工中从三楼摔了下来,瘫痪在床。一根大梁倒下了,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断绝了,而且为给继父治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看着瘫在床上的病父,二哥申建军率先提出辍学,父亲坚决不同意,因为他和老三马上就要高考了,他的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老三、老四也要求辍学,好挑起家庭的重担。

正在哥哥们相争不让、继父左右为难之时,小春玲却提出由自己辍学,帮妈妈支撑起这个家。继父流泪了,爷爷、奶奶也不停地抹泪。

三个哥哥也紧紧握住小妹的手,并在父亲床前共同许下诺言:不论以后谁考上大学,小妹的这份恩情要加倍偿还。

可刚刚走出磨难的春玲母亲却承受不住再一次的灾难打击。母亲在继父受伤三个月后离开了危难的家。

母亲走了,家里的支柱又断了一根,爷爷、奶奶成天抹泪,继父唉声叹气,哥哥们心中更是惊恐不安。

小春玲把哥哥们叫到继父的床前,一字一句地保证:爹,娘走了,是娘没良心,我不会走,我要留下来陪你们共渡难关,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亲生女儿。这一年,申春玲年仅12岁。

小春玲说到做到,她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农活和家务,和真正的家庭妇女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整个家庭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小春玲知道,这个家要想好起来,首先得让继父好起来,所以,在繁忙的农活之余,她一刻也没有停止为继父治病。

1996年盛夏,由于天气炎热,继父的病情加重,小春玲决定带他去济宁市住院治疗。安顿好家里的事,她便拉着板车上路了。80多公里的路程她足足走了两天一夜,走到目的地时,她的脚磨破了,肩也肿得老高。在医院为了节省住宿费,春玲住在医院的自行车棚里,看车的老大爷以为她是讨饭的乞丐,几次往外撵她。

小春玲只好实话实说,老人深受感动,不仅把她睡觉用的板车放在最里边还专门为她找了一顶蚊帐。

在春玲的精心照顾下,继父的病情得到了稳定,她又拉着继父走回了家乡。刚回到家就赶上了麦收。哥哥们都在上学,爷爷奶奶只能帮着做做饭或捆麦子,7亩多地的麦子只能靠春玲一个人。为了抢收,春玲连续好几天都睡在地里,累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就趴在麦跺上睡一会儿,醒来以后接着再割。

由于心急,再加上过度劳累,小春玲的嘴上起了水泡,手脚也磨出了血。她真有些支撑不住了,可剩下的两亩麦子怎么办?这些都是全家人的口粮啊!她急得禁不住在麦地里失声痛哭起来,哭声引来了乡亲们,大伙对她同情不已,七手八脚帮她割完了麦子。

这次艰难的麦收,换来了全家的粮食,二哥在高考中也取得了巨大的丰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手捧着二哥的录取通知书,小春玲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劳累,高兴地跳着、喊着。望着又黑又瘦的小妹,落榜的三哥申建文不由地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自责地说:“我对不起小妹……”说着痛哭起来。

小春玲慌了,拉住三哥的手,劝道:“哥,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你别灰心!”小妹的话让申建文更是惭愧不已,他表示不复读了,留在家里帮妹妹。春玲执意不肯,她哭着问三哥:“我受苦受累不就是让你们好好上学吗?哥哥们有出息了,就是我有出息了,你怎么就想不通呢!”三哥终于听从了妹妹了劝说,决定复读。

二哥去上海读书的日子越来越近,3000元的学杂费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无奈之际,小春玲想到了卖血。第一次去血站,因年龄太小,医生不给抽;第二次去,她虚报了年龄才被允许抽200cc血。当她拿到400元营养费时,脸上的愁容仍没有散去。她知道,这400元钱对于3000元的学费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于是,她第三天又一次来到血站。这一次,医生说什么都不给抽了。情急之下,小春玲向医生下跪讲述了卖血的原因。医生沉默良久,才叹了口气说:好吧,就这一次,以后可别再来了,你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位好心的医生象征性地给她抽了少量的血,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钱,凑了700元钱给了小春玲。小春玲感动得直掉泪。

回到家,春玲如数把钱交给了继父,继父忙问她从哪来这么多钱。小春玲撒谎说是借的。细心的二哥却从她那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的脸上明白了一切。他抓住小妹的手看了又看,又从她兜里掏了两张卖血的收据,全家人都惊呆了!可是,这些钱还远远不够学费的一半,继父决定卖掉一块老宅地基,爷爷奶奶也决定把他们准备打寿棺的三棵大杨树卖掉。继父不同意,两位老人执意说:“小玲子为了咱这个家拼了命,我们还要那棺材干啥。”

在全家人的努力下,二哥、三哥的学费总算凑齐了。为了让二哥申建军体体面面地去上大学,小春玲连续几个晚上没休息,给哥哥缝制了新棉被和新布鞋。临行前,春玲去车站送二哥,她说:“二哥,咱家虽穷,但有志气,你一定好好学习,别担心家里,你在外面也别苦了自已,需要钱尽管来信给家里说,俺给你操办。”申建军再也忍不住了,他把小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动得泪流满面……

哥哥们上学走了,小春玲开始盘算着怎么赚钱给继父治病,为哥哥们缴来年的学费。

起初,她也想着跟村里的女孩子们外出打工,可家里的三个老人没人照顾,她只能在家想办法。冥思苦想后,她决定种棉花致富。

可不久,鲁西南地区的棉花全部遭受到棉铃虫的袭击。这可急坏了小春玲,身材没有棉花高的她赶紧背着20多公斤重的药桶在棉田里喷洒农药。

她听人说,中午最热的时候,除虫最有效。她就挑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打药,炙热的太阳晒得棉田像个大蒸笼,令她常常喘不过气来,她只好喷洒一行就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一天中午,由于药桶漏水,她中暑晕了过去,被村里人发现送了回去。醒来后,她不顾继父劝阻,又挣扎返回了棉田……

农闲时,她和别人一起收过槐米、柳条,也推销过草帽、黄豆,也贩卖过苹果……四哥申建华看到年仅14岁的妹妹如此艰辛,心中实在过意不去。他决定退学参军,留下来帮妹妹。

小春玲却很支持哥哥,她偷偷地劝慰哥哥道:“我最羡慕的是军人,留在家里又有什么出息呢?你放心去吧,家里的困难我能顶住。”经不住小春玲的一再劝说,继父终于同意了。

四哥去部队那天,小春玲从口袋掏出一大把皱巴巴的零钱塞到哥哥手里:“哥哥,这是80多元钱,是俺省下来的,你留着零用,到部队后你好好干,争取当个军官回来。”申建华的眼睛湿润了。

在繁忙的农活中,春玲始终不忘给继父治病,一有希望,哪怕山高路远,她也带着继父去。苍天不负有心人,继父的病有了很大的好转,有时还可以拄着拐杖挪步。哥哥们也是学业有成。大哥申建国在完成本科学业后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四哥申建华在部队入了党,并被提拔为班长。1997年9月,三哥申建文高考顺利过关,被山东中医学院录取。

1998年3月,奶奶突然重病,临终前,老人紧紧抓住小春玲的手艰难地说:“玲儿,奶奶这辈子不亏,有你这么个好孙女,奶奶真舍不得你呀!”说着老人颤抖着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玉手镯递给春玲,春玲迟疑着没接。爷爷说:“玲儿,这是奶奶原本留给你长嫂的,可奶奶想,这个手镯最该给你,你就满足了奶奶的心愿吧!”春玲含泪接过了手镯,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奶奶去世后不久,出走了几年的母亲突然来信了,母亲离家出走时就偷偷开了个假离婚证明,找了一个做食品加工的老板做丈夫,生活还算可以。她从别人口中得知女儿这几年受的苦难,心里充满了愧疚。母亲想让女儿跟着她过,还允诺给小春玲找一个好婆家。

读着母亲的信,春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恨母亲的无情,可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啊!她多想扑到母亲的怀里好好地哭一场,多想跟着母亲过一个正常女孩无忧的生活啊!可她怎能舍弃这个家,这个家虽穷,但家人都是真心地疼她爱她啊!

善良的继父看出了她的忧虑,劝她道:“玲儿,你去找你娘吧,爹不怪你,咱家这么苦,会拖累你一辈子的,爹也于心不忍啊!”春玲咬了咬嘴唇,双膝跪在继父的床前:“爹,再大的苦俺都能吃,您可千万别赶俺走。”

春玲让人代笔给母亲写了一封回信,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她一如既往地为这个家操持着。为了给四哥多筹点钱买学习资料,1998年8月的一天,小春玲又一次想到了卖血。在她的再三请求下,医生一次为她抽了300cc血,原本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的她此时更加虚弱。她强打起精神去邮局汇钱。

没想到,过马路时一恍惚,她被一辆满载着钢筋的大卡车挂倒,沉重的车轮从她身上轧过……

噩耗传来,爷爷承受不住打击,病倒在床上;继父四度昏厥过去;三哥申建文第一个赶到家扑倒在妹妹的遗体前,哭昏了过去;二哥申建军接到电报后,在火车上两天没吃没喝,哭着从上海站着回到家乡;远在西安的读研究生的大哥申建国闻讯失声痛哭;刚刚收到桂林陆军学院录取通知书的申建华收到妹妹的噩耗,当场晕倒在训练场上。

按当地的风俗,未成年人死后不仅不能举行葬礼,就连祖宗的“老林”也不能入。小春玲到继父家四年,除了改姓,连户口也没来得及报,所以,她还不能算村里的人。可村里的长辈们深深地被这个“亲情义女”的大仁大义感动,不仅破例为她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而且还在祖宗的“老林”为她选择了一块坟地。老人们流着泪说:这么好的闺女,死了再不能让她受屈了。

于是,文章开头的一幕上演了……

37.血缘以外的深情大义

14个小时以后,手术成功了。更可喜的是,廖红霞术后长胖了2.5公斤,新肝脏已经在体内正常工作,罗玮的肝脏也已经恢复到术前的80%……

2005年4月,19岁的打工妹罗玮将自己的肝脏无偿捐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病人,成为我国第一例既非血缘又非亲属的活体器官捐献者。

肝病已经严重到必须作移植手术的农村妇女廖红霞怎么也想不到奇迹会降临在她的身上。在她肝源难觅,只能坐以待毙的情况下,一个素昧平生的女孩找上门来,要把自己的一半肝脏捐献给她。

罗玮是在报纸上看到患者的消息的,患者廖红霞和丈夫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12岁的女儿也非常懂事可爱,无奈病魔无情。残酷的现实拆磨不垮他们,当地医院被他们的情真意切感动了,决定动用特种资金来帮助这对恩爱夫妻,医院决定只要找到肝源就可以无偿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丈夫自愿捐献,可肝源不匹配,家人中只有60岁的老父亲的肝脏与媳妇廖红霞的相匹配。可是婆婆和家人却不同意。

这个消息牵动着罗玮,经过再三考虑,她决定为廖红霞捐肝。她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到廖姐家去过,看见一片果林,是廖姐亲手栽的。如果我不捐肝,廖姐就只有一个月的生命了……我想要她有时间吃上自己种的水果……我还看见廖姐的女儿,才12岁,即使我捐肝只可以延长廖姐5年的生命,那时她女儿也长大了……

看着花一般年轻的女孩罗玮,听到罗玮父母为女儿担心的焦灼话语,廖红霞矛盾了:无论是罗玮,还是其他的好心人给自己捐肝,对他们都有所伤害。她不愿意伤害这些好心人,她想回家,不做手术了。

年迈的父母也无法理解女儿的举动,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说,甚至还将女儿骗回家。但罗玮在被父母带回家两天后,又偷偷跑回了成都,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救廖姐。

罗玮让医院告诉廖红霞已经为她找到了另外的肝脏,就这样罗玮瞒着父母和廖红霞,悄悄地爬上了手术台。就在要被推向手术室的那一刻,罗玮的父亲打来了电话,她没有想到父亲流着泪说,他们都想通了,同意她的做法,还说,不管以后她怎么样,都会永远照顾她的。

14个小时以后,手术成功了。更可喜的是,廖红霞术后长胖了2.5公斤,新肝脏已经在体内正常工作,罗玮的肝脏也已经恢复到术前的80%……

罗玮成为了我国第一例既非血缘又非亲属的活体器官捐献者,这令廖红霞和她的亲友们感动不已,也令知道这个故事的陌生的人们感动不已。

但对此,19岁的罗玮只是说了一句朴实无华的话:没什么,就是想救她的命。

38.我能抚养你

小不点学会了做饭,如果有时候哥哥出去推销东西,回不来,她就一个人做饭然后等哥哥回来吃,不论夜多深。不见哥哥回来,她不会上床睡觉。2005年4月一个周末,洪战辉去外面推销产品,到深夜才回来。打开门,洪战辉惊讶地看到,小不点趴在桌上睡着了……

1982年,洪战辉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在他12岁时,患有间歇精神病的父亲突然抱回了一个弃婴。

这是一个女婴,用粗线缝制的棉衣上面摞满了补丁。可能是饥寒交迫的缘故,孩子的嘴里发出一种微弱的声音。在孩子的贴身衣服上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无名女,农历1994年8月18日生,哪位好心人如拾着,请收为养女。

贫寒的家庭承受不起哺育小女孩的花费,夜深的时候,母亲让洪战辉把孩子送回去,洪战辉无奈地打开门,抱着孩子走在刺骨的寒风中,一种爱怜伴随着一种痛苦,不忍心的他哭着又拐了回去。他对母亲说:“不管怎样,我不送走这位小妹妹了……你们不养,我来养着!”

小孩子留下了,洪战辉给她起名为洪趁趁,小名“小不点”。

父亲毕竟是病人,经济的原因不可能让父亲长时间吃药,一旦没有药物维持,他就不可抑制地要狂躁。除了不打小不点,家里任何东西都成了他发泄的对象,包括碗筷,包括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包括伺候他很长时间的儿子。他见什么砸什么,可怜的母亲身单力薄,身上常是旧伤没好,又添新伤。

一个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身上,这本身就是不公平,更不公平的是她还经常遭受父亲无缘无故的毒打。

1995年的8月20日,家庭的重担、父亲的拳头让母亲不堪重负,她选择了逃离。

“娘啊,你怎能撇下我们不管了啊!”洪战辉和弟弟哭喊着在周边村落寻找妈妈。生活就是这样无情,看着嗷嗷待哺的妹妹,洪战辉的哭声消失在黑夜里……

似乎一夜间,洪战辉长大了,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抚养尚不会走路的妹妹,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年仅13岁的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承担责任。

在他去学校的时候,他就把小不点交给自己的大娘照看,放学回到家里面,再忙着准备全家人的饭。更难的是小不点的吃饭问题,每天一早,小不点“哇哇”不停的哭声总会让洪战辉手足无措,只好抱着孩子去求附近的产妇们。天天讨吃也不是办法,洪战辉后来千方百计筹钱买了一些奶粉。在一些有经验的人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给小不点冲奶粉。为了让奶的温度适中,喂奶的时候,他考虑到自己用口吮吸不卫生,他就将调剂好的奶水先倒点在手臂上,感觉不冷也不烫了,他才喂她。

吃饱了的小不点很听话,洪战辉只要上学前和中午及时回来喂奶两次,她就不哭闹。难熬的是晚上,每到夜深,小不点就要哭闹一场。这时,洪战辉毫无办法,他不知道怎样哄她,只是抱起她来,拍打着她,在屋里来回走动……

夏天还算好过,冬天的时候,小不点的棉裤尿湿了,又没有多余棉衣可供替换,每天晚上,洪战辉都是把湿透了的棉裤放在自己的被窝里面暖干,天明的时候,再给小不点换上。

1995年时,洪战辉已到西华县东夏亭乡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但在读初中的三年中,洪战辉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及时照顾小不点吃饭。

日子过得很艰辛,也很平淡。几年了,母亲杳无音讯,父亲的病情也不断反复,为防意外,每一个夜晚,他都将小不点放到自己的内侧睡,只要夜间一有动静,他就先摸摸里侧的小不点。

几年的生活让洪战辉成熟了,生活的不公平让洪战辉稚嫩的脊梁坚强且执著。7月,洪战辉被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录取。

他利用假期,在一弹簧厂打工赚了1500元。考虑连学费都得欠着,去的又是新地方,开学这段时间,洪战辉不准备带小不点去学校。

开学后,他把小不点托付给了大娘,自己扛起装有100多公斤弹簧的袋子上了火车,来到了湘西山区的怀化学院。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将这些弹簧卖给了一家制造捕鼠器的制造商,将所得的2000多元钱交到了学校。

为了生活,他在学校卖起了电话卡、圆珠笔芯,在怀化电视台《经济e时代》栏目组拉过广告,并且给一家“步步高”电子经销商做起了销售代理,每月下来也有600多元,仅够全家的勉强生活。

2003年春节的时候,一个充满温馨的节日到了,洪战辉回到了久别的家,又黑又瘦的他,看到失学在家的小妹又瘦又黑,身上爬满了虱子。洪战辉内心的歉疚油然而生。

春节开学后,洪战辉的故事逐渐地传遍了校园。同学们推选他为学院市场营销协会的会长,并自发地帮助他,系领导得知他的真实情况后,发起了捐款活动。当系领导将捐款3190元交给洪战辉时,他却无论如何都不肯收下。最后学校将这笔捐款直接代交了他的学费。

当系领导问他还有什么困难时,他提出了惟一的要求:想带妹妹一起来上学!不是血缘却超越血缘的“兄妹”之情感动了怀化学院的领导,他们破例同意洪战辉将小不点接来,并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方便他照顾妹妹。随后,洪战辉来到学院附近的怀化市鹤城区石门小学,找到该校长,提出了让妹妹插读的要求,校长同意了。

2004年的暑假,洪战辉没有回家,他想利用假期挣够下学年的学费。他打电话给正在河南工业大学上学的高中同学张永光,要他和另外一个同学帮忙把小不点带到怀化。

洪战辉在怀化火车站见到妹妹时,大吃了一惊,头发凌乱,脸色发黄,一身衣服很久没洗了。他的眼圈红了,眼睛里有泪水,但在同学面前,他忍住了。小不点哭着抱住洪战辉的腿,久久地不愿意松开。给小不点洗了澡后,又给她换了套新衣服,剪了头发,小不点的面貌顿时焕然一新,一张原本清秀的脸重新绽放出了甜美的笑容。

小不点学会了做饭,如果有时候哥哥出去推销东西,回不来,她就一个人做饭然后等哥哥回来吃,不论夜多深。不见哥哥回来,她不会上床睡觉。2005年4月一个周末,洪战辉去外面推销产品,到深夜才回来。打开门,洪战辉惊讶地看到,小不点趴在桌上睡着了……

洪战辉把她抱到床上去睡时她醒了,睁开眼睛就扑到了他的怀里:“哥哥,我等呀等呀,你怎么才回哟!我担心你路上不安全咧!”洪战辉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每次看到洪战辉不高兴,小不点都会记在心里,她听哥哥的话,尽力帮哥哥做事。哥哥贩了电话卡,去女生宿舍推销不便,她就拿着去一个个宿舍叫卖。路上看到空瓶子,她会捡了回来。遇到哥哥从市里进了学生用品回来,她也会去帮着搬运。

2005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是洪战辉的生日。这一天,他突然听到校园广播里在为自己生日点播歌曲,他吃了一惊:这么多年来,从没人说起过自己的生日啊!便忙去打听是谁点的。这时,他才知道,妹妹记住了他的生日,是妹妹,是他心手相牵10多年的妹妹为他点的。这天晚上,小不点放学回来,还为他送上了一只千纸鹤。小不点说:“哥哥,这是高琴姐姐教我的,好难折,我还是折成了,我没钱,不能买什么东西送给你,就送这个了……”

2005年7月,小不点在石门小学组织的期末考试中,语文考了94分,数学考了96分,并以特别的人生经历和在校的优秀表现被学校授予“十佳少年”的光荣称号。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洪战辉高兴的了。端详着小不点的获奖证书,10余年的磨难之后,洪战辉从来没有体会到的一股暖流陡然涌上心头,今天的亲情是对他10年来艰辛的最好报答。

艰苦的生活即将过去了,也就在这个假期里,洪战辉回到家中还惊异地看到,久病的父亲也许是因为自己考上了大学,病情竟大有好转。虽然人看上去苍老而痴呆,但再没有过狂躁的举动。母亲也感到了愧疚,回到了久别的家中,几年杳无音讯的弟弟也有了消息,他在浙江打工,还谈了一个女朋友,现在正准备挣钱盖房子。

12年前捡来的妹妹。12年的岁月并不算短暂,小女孩已经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长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学生;12年的岁月也不算漫长,洪战辉用一种纯真的兄妹之情继续照顾着这个并无血缘关系的妹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