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那些看似浪费的时光》第二章:独自行走在路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段日子,我一直很喜欢一句鸡汤“努力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努力来早了叫奋斗,来晚了就容易变成艰辛。”

我忘了这句话是哪位哲人说的了。也可能是我自己熬的。

高中时,老师常说:“你们要多背一点名人名言,好用在作文上。记不住人名也没关系。记不住就写:有位名人这么说过,有位哲人这样说过。这都是套路。作文的分论点最好都用上名人名言。实在想不起来就自己编。还是刚才那个套路。有位名人曾这样说过。古今中外的大师那么多,改卷老师不可能全知道。只要你们编得像点,完全没有问题。”

我是爱学习的人吗?不是。我会认认真真地去背吗?当然不会。

于是,在这一应试技巧的指引下,我高中阶段编的名人语录估计都能出版成集。

但是,有一些谎话说着说着就成真的了。我的这个谎话成真偏偏还跟网上那些《韩寒语录》,《白岩松语录》,《鲁迅曾经这样说》不一样。

我并没有成功替哪位名人说了话,而是把自己说过的谎话活成了现实。

在周围的同学忙于在一张张志愿表上填写自己满怀希望的未来时,我又揣着己经被录取的认知混起了日子。

不是我不想努力。只是我己经过了高中阶段的“奋斗时光”了。接下来,我能做的只是默默怀着一丝心酸度过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暑假。

当然了,难过只是暂时的。如果我会因为这种事耿耿于怀的话,我就不会成为“跛脚的巨人”了。

其实,即便是这样说我也心中有愧。从未认真学习的我只是“跛脚”并没有长成巨人。

不用急于安慰。你以为,我写这篇文是为了忏悔吗?当然不是。关于这一点,看看我的作品介绍就知道了。

不得不说,没有作业的长假就是舒服啊!我从来没有这么舒心地玩耍过。

利用那个暑假,我把好多好多……好多我平时不能读的小说,不能看的电影,不能玩的游戏通通过了一遍。从来没有那么快乐过!

我一直有个疑问:中国现代应试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灵魂?别逗了。去学校看看我们的孩子吧!

作为一名教育系的学生(你没有看错,心理学隶属于教育系),我上周刚刚结束在中小学的见习。虽然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但是真的,没有如我这般在短时间内过一遍中小学教育的人很难体会到这个问题有多么触目惊心。

我在小学三年级见习时,孩子们真的很可爱。上课的气氛十分欢乐。三年级的小孩子真的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上课时,孩子们都抢着回答问题,甚至为了回答问题直接站起来。她们的回答也是天马行空,看侍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十分奇特。

关于孩子们怎么用身高判断年龄,用发型判断男女,用衣服判断职业之类的,我就不一一赘述了。这些不是我们阐述的重点。我就说一说,我在一节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的见闻吧。

那天的课文是一篇科普太阳的文章。当我听到孩子们由生活中水的温度想象太阳的高温时,当我听到孩子们举《八十天环游世界》的例子形容地球有多大,继而说明太阳有多大时,当我听到孩子们用夏天可乐瓶身萦绕着的气体阐述自己想象的汽化时,我真的是自愧不如。看看,现在的孩子多聪明啊!

然而,紧接着的在附中的见习见闻却残忍的将我的感慨撕得粉碎。初一的孩子们非常乖巧,老师们每每提问都能得到近乎和声的回答。听说初中有一个班的孩子被老师打了也没敢吭一声。事后问孩子们,他们说“这很正常,错了就该被打。这个老师教得很好的。”

什么?这种打人的老师叫教得好?要知道这所初中的很多孩子都是从之前那个小学升上来的呀!

事后我去问我们带队老师,老师说初中的家长比较注重成绩。呵,注重成绩呵。

由此可见,中国想要靠现行的应试教育培养独立思考的灵魂是不可能的。

我高中的老师曾道出这样的事实:“你们就跟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一样,都是高考流水线上的产品。你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符合应试教育的标准,争取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被输送到大学去。制度就是这个制度。制度不可能适应你们,只能是你们适应制度。”这句话真的说得很对。

不过,老师紧接又说:“所以,你们不要妄想在高中得到自由,想自由就努力学。等你们到了大学就自由了。到了大学,你们想让别人管都没人管你们没人愿意管你们。”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后半段话是骗人的。

哎哎哎,为什么大实话上面总是笼着一层谎言?

既然中国现代的应试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能独立思考的灵魂,那么,中国现代的应试教育是为了灌输知识?

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这样的。填鸭式教育嘛。不过,在不求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情况下,三年才灌二十多本书。这个效率好像也有低哎。

我在初一听课时,有个老师充分利用学生时间,让学生利用假期自学古文。然后,这位老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讲了两篇古文。效率真是高呀!

这样讲的结果是什么呢?为此,我下课时特地询问一个正在刻苦读翻译的孩子。这个孩子告诉我他的一个苦恼“虽然我懂翻译的意思,但是我不懂古文里的意思。姐姐,你能告诉我这句话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吗?”

所以,中国现代应试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2005年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遗憾的是13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仍旧没有给出答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