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三国开始的争霸》第七章 太学的建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学距离洛阳城不是很远,在现代偃师市,十多里的路程,晌午之前就到了。

袁术和袁绍下了马车,舒展了一下颈骨,古代什么都好就是交通条件太差了,坐个马车会颠簸死的。

站在太学门外,看着来来往往的儒生,袁术不禁感叹,儒家的崛起。

当初春秋时期儒家其实真的还没有到后世的程度,为什么?

当时天天打仗,指不定那天就被人灭了,谁听孔圣人去讲那么多啊!尤其到了秦朝,始皇帝推行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且焚书坑儒,使得儒家差点被始皇帝灭绝了传承。

但是到了西汉,废除了秦朝的禁书制度,原先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开始复苏,使得儒家的崛起成为必然。

其实在西汉刚刚建立之时儒家也并不是一家独大,当时还有道家同儒家竞争。

汉朝初期各君主主要奉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但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朝中央政府权威空前强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急需大一统的思想标准.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日益需要完整、深厚的哲学思想来维护政权的权威.

由于当时的学者还是各尊各道,没有统一的思想.汉武帝即位后,权臣卫绾、田鼢、窦婴等主张尊崇儒术,贬抑法家,同主张道家思想的窦太后展开政治斗争,建元二年(前139年),窦太后一度得胜.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支持儒家的官员重新得势.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征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长安策问.其中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应“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得到汉武帝的赞同,在全国的思想、仕进上只采用儒家思想的观点.

此后,汉武帝大量任用儒生为官,同时张汤、杜周等人主张以《春秋》决狱,逐渐使通晓儒家经典成为为官为吏的必要条件之一,儒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

但是,汉武帝尊崇的儒术同孔子的思想,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区别,这时的儒术,已经成为以原儒家思想为主体,大量吸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的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

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

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所以说现在的儒家其实已经不单单是儒家思想,毕竟别的学派也要生存的啊,既然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我就加入你们,在你们学派之中继续宣扬我的思想,儒家的人一看,反正你都已经是我的人了,既然你人都是我的了,我还怕你宣传你的思想?现在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了已经。

“快走快走,杨彪又在与人辩论了。”

“真的?”

“骗你干什么,就在前面。”

“既然如此那就同去同去”

“这位兄台,不知二位所说的杨彪是何人呐?”袁术把人拦下来问道

“怎么太学里有这么小的孩子吗,看样子都还没有束发。”那人心里想着却没有表露出来,回答道“杨彪你都不知道吗?侍中杨大人的儿子啊。”

“可是弘农杨氏的杨赐杨大人?”

“正是正是,小兄弟,我就先走了。”

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茂才。其后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

“看来就是那个杨彪了,说起来他在灵帝时期就已经坐到太尉了啊,真是恐怖如斯”袁术想道。

“看来国人爱看热闹是从老祖宗就传下来的啊,兄长,你我二人也一同前去吧。”

说着二人便进了太学大门。

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29),后屡加扩建,建武二十七年(51),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太学太大了,然后兄弟二人就迷路了。进了大门,结果刚刚那位仁兄已经不见了,兄弟两人走了半天,终于走回了太学门口。

结果发现刚刚那位兄台又出现在了门口。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任务npc?”袁术心想

“唉,二位朋友,怎么又出来了,而且刚刚在里面也没有遇见二位。”npc兄说到

“惭愧,我与弟弟是第一次来到太学,没想到迷路了,让兄台见笑了。”袁绍笑道

“原来如此,倒是在下的不对了,二位应该是来报道的吧,如此正好在下无事,不如就让在下带领二位前去可好?”

“如此便拜托兄台了。”袁绍和袁术对着npc兄拜道

“无妨,还未请教二位贵姓,在下乃是学宫学生,王聪,还未加冠。”

“原来是王兄,在下袁绍,这位是我的堂弟袁术,我二人是君上新点的学子”

“原来是袁家公子,倒是失礼了,见谅。”

“兄台说笑了,兄台请”

“二位请随我来。”

袁术二人跟着王聪便进了学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