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后来》第七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孙向晚黑漆漆的眼睛看着他们,大概不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运气,但希冀的光,仍然从他瞳孔里倾泻出来。

毕竟对生活没有任何希望抱着绝望的人,多数已经冰冷沉睡,剩下来在人世间煎熬的,还是期待意外发生的。

高杨脑子想不出来任何题的解答,她此刻也在等孙向晚的答案。她内心是矛盾的,既希望他留下来,又不希望他留下来。前者终于以九十九票比一票的绝对优势压倒了后者。

“我……愿意。”孙向晚咬牙道,他改口非常快,再次看向杨家夫妇的时候已经成了“爷爷奶奶”。

高杨想到方才写在她书扉页的字迹,忽然觉得孙向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座山,就这么压在她头顶了。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因为刚开学不久,杨老头腆着老脸,又去给校长说了说,把他暂时塞到了一年级,和高杨同一间教室。

没错,就是同一间教室,这一片区域只有这么一所学校,而这所学校一二年级在一间教室,三四年级在一间教室,五六年级一间教室,一排房子一共五间,最左边是露天厕所,最右边是老师的办公室。学校中间立了旗杆,每周一都升一遍旗,有人国旗下声嘶力竭慷慨陈词演讲一番,校长说两句,然后解散。

老师一共就四人,加上校长,凑成一巴掌。全校加起来一百人出头。除了语文数学,没其他课,整天听校长侃大山,好在侃大山的校长是个好校长,肚子里的货还是很多的,至少在小学生看来有点像阿里巴巴的宝库,每天都能给他们讲故事。

不,或许从这方面来说,像山鲁佐德,能讲一千零一夜。

算起来小学六年加起来,也就这一千个白天吧。

杨老头有事求校长,校长也反过来求杨老头,让他过来带几节课。上学期教高杨的那个女老师辞职跑了,剩下的人手不够分,得找人过来教课,可是这里的待遇实在不行,多数老师都是怀着一腔热血过来兴国家教育事业,然而短则一学期,长则一年,便会收拾东西跑路。

这还是有责任心的,没责任心的,不到一个月就会跑路,可也不忍心苛责,毕竟环境太艰苦了。

没办法,学生一年比一年少,稍微有点能力的家长,都会把学生转去城里的小学上课,那边无论师资力量还是学生水平,都比这里要高。学习环境好,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好,能够带动学生学习。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环境如此,所以这些临近郊区的学校,面临的是恶性循环,光景日渐凄凉。

杨老头苦着一张老脸:“我都一把年纪了,怎么教课,你可给我出了个难题。”

他打太极拳,校长也陪他打太极拳,笑着递烟:“这也没敢让您辛苦不是,一周教三节课,不多吧,您和老太太一起,轮换着来,您看这样行不?我这也是真没办法了,我走投无路啊!你也知道我这里老师的水平,那根本不是良莠不齐,那是无良只莠,大家能上就都上了。”

杨老头吧嗒吧嗒抽烟,最后一锤定音:“那好,一周三节,不能再多了。”

校长乐呵呵握住杨老头的手,两手一起上,不住的慌,笑的跟老山羊似的:“谢谢您嘞,谢谢您嘞!”

“你这小子!”杨老头费力的把自己的手抽出来,使劲拍了拍校长的肩膀,把他拍了一个趔趄,两人爆出一阵哈哈笑声,附近吃食的麻雀吓得都飞到天上。

万里无云,一片天蓝。

杨老头确实有一把刷子,教课教的风生水起,便如将军在指挥军队。他不怎么爱做板书,讲桌前有一张低一点的桌子,时常坐在桌子上跟同学们插科打诨;他也不会将东西分开讲,而是两个年级一块来,让他们背诵唐诗宋词,每天来来回回的背诵。厚厚一本的唐诗每次放到讲桌上,都会溅起一层粉笔末,所有前排的人这时候反应都很整齐:往后仰,手在鼻翼下扇扇,好像这样扇动,就能避免吃粉笔末似的。

很久以后高杨学的比较多,也没有那么白痴后,了解一个词叫做布朗运动,便开始怀疑当初的自己,后来想到人生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白痴,也就放下了。

孙向晚也确实心高气傲,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其他小伙伴下课会跑出去疯玩,他则是在座位上静若处子,一言不发的看书。如果不是要上学下学上厕所,高杨怀疑他会一整天坐在凳子上,像是屁股上涂了一层胶水。

据说人在凳子上坐的时间久了,屁股上会起一层疙瘩,宛如鸡皮,高杨想开口问孙向晚这到底是不是真的,但她胆子不肥,没敢问出来。况且和孙向晚比起来,她动如疯兔,也无从实践考据。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

孙向晚这厮上课实在嚣张,杨老头念过一遍的东西,他就能自动回放,下课后会追在杨老头身后问。他借来了那本厚厚的教材,在其他老师上其他年级课程的时候,翻开书自己看。

甚至连翻书的速度都比高杨写作业的速度快,每次高杨用余光去瞥,都会忍不住自我怀疑起来:我真的这么笨吗?

这让她有那么点绝望。

学校没什么“名誉校友”,能够考进城里最好的中学,就已经是值得放炮仗庆祝的事情,然而巨额的借读费会让一个家庭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艰难度日,所以去或者不去就需要认真斟酌。这其中,大部分的女孩会成为牺牲品——哪怕考上了也不能去,而是找一所普通的中学上。父母这时候总是教育说要相信人定胜天,哪里都能成才,毕竟是金子哪里都能发光,寒门也出贵子云云。

稀少如凤毛麟角的例子就会被拿来不厌其烦的列举,而任何反抗的行为都会被视作不体贴家里。

如果她们经过了三年初中生涯后天赋才华没有磨灭,而是考上最好的高中,家长便会砸锅卖铁供她们上学。

高中便没有借读费这一说了,考上后,只需要交书本费便能去上学,倘若离家很远,那就再交住宿费。平日里家长给点生活费,倘若这点都困难,那就没办法了,高中是办教育的,不是办慈善的。

毕竟这世界穷人太多,政府的手都忙不过来,身为一所小小的高中,只能表示同情和对于尖子生可能因为金钱问题退学而惋惜,但更多的也做不到。

高杨像霜打的茄子,然而不多时她便振奋起来,身边如果有榜样,人的斗志和潜能也就被激发出来,就像长跑,前头有个领跑的,那就死命追赶上他;如果没有,那就当这个领跑的。

两人一起上下学,高杨发现孙向晚放学之后不会直接回去,而是在街上溜达一圈,顶着一个大大的脑袋,像是一颗行走的豆芽菜。高杨生出好奇心,跟在他身后,偷偷看他到底要做什么。

盯了两天,发现对方什么都没做,只是在街上溜达,简直浪费时间,高杨泄气,放学后索性不管他,直接回家。她从衣服里摸出钥匙开锁,搬出板凳坐在院子里槐树下,开始温习上课讲的内容。

杨老头对他二人学习的态度要求十分严格,进度跟的非常紧,甚至有揠苗助长的趋势,高杨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有种自己占便宜的错觉。没人管和有人管是不一样的,后者让她体会到了不曾体会过的家人的感觉。

有家人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从前见邻居当妈的训斥孩子,她都会隐隐生出艳羡。

而现在她不再羡慕,因为她也拥有了一样的东西。

杨老头看他们俩都是一副出息的模样,心里也高兴。他一双儿女从前学习的课本没有丢,放在了柜子深处,那种长宽高皆有一米的柜子,从前是放被褥的,后来被用作放书,本来以为这东西只能用作睹物思人,抚今追昔,没想到这时候再次派上用场,也算是梅开二度。

高杨回家后看了看表,三点四十五,十五分钟温习完课本,就开始拿出杨老头准备的书开始阅读。她最喜欢看语文书,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故事,看着看着就入了迷,忘了时间。

等到五点半,孙向晚才回来,脸上什么表情都没有,把那个书包放在她身边,旁若无人的坐下来,拿出那本唐诗集,直接从中间翻开,高僧一样不动如山,高杨只看到他嘴皮子在动,根本不知道他念的什么玩意。

老杨夫妇经常会去看老朋友,回来的时间便会有些晚。高杨主动接过做饭的任务,直接去厨房。孙向晚则是将桌子搬进屋子里,书包放好,然后去扫院子,铲鸡屎,收鸡蛋。

家里养了几只鸡,有圈在鸡笼里的,有在外边野的,孙向晚默默的将这项苦活累活接过,高杨再看他时才放下那种异样的眼神,孙向晚也假装没有看到她那灼人的目光,该干什么干什么。

他们正干的热火朝天,二老回来,杨老头嗓门都能把灯给喊亮了,高杨感觉这个家越来越温暖,给孙向晚烧的水也沸腾了,她倒进暖壶里,把饭盛好,端了出去。

一家人围着小饭桌坐下,杨老头会考他们究竟学的怎么样,从不放水,听到满意的答案后才开始吃饭。

这时候孙向晚提出了一件事:他想跳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