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农民企业家》第十一章 筹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宏提着东西在岔路口等了好一会,小叔才开着拖拉机拉了一车红砖过来。一问才知道小叔这已经是跑第二趟了。

坐在载满红砖的拖拉机上,柴油发动机的声音震耳欲聋。黄泥土路坎坷不平,整个拖拉机颠得像要散架似的,就算赵宏死死抓住前面的把手,都好几次差点摔倒。

到了杨柳井,小叔停下来卸砖,赵宏也下了车。路边已经堆了一堆红砖,是小叔先前运回来的。

赵宏也不急着回家,从行李中掏出纸笔,打算好好合计一下。第一批计划养100头猪,看看需要多少成本。

仔猪占不了多大地方,先盖十来间猪舍就可以了,等以后慢慢扩建也来得及。同时还得盖两间屋子,一间住人守夜,一间作为仓库存放粮食、饲料。

小猪买回来之后,喂猪才是重点。赵宏之所以想办养猪场,一方面是接下来几年物价飞涨,猪肉价格水涨船高。

还有就是赵宏见过后世养殖场科学喂养的方法,用生料喂猪,省时省力,而且喂养效率更高,这才是赵宏办养猪场的最大倚仗。

所谓生料喂猪,就是把稻谷、玉米、小麦和青饲料粉碎之后,直接给猪喂食。而不是跟村民养猪一样,把粮食煮熟之后才喂给猪吃。

这恐怕是绝大多数村民难以理解的,可却是经过科学实验,被证实喂养效率更高的方法。

赵宏家就养着两头猪,刘慧萍现在每天都要早早起床,给猪煮上一大锅粮食,然后拌上稻糠、麦麸,切碎的青菜,每天都要花好大的功夫。

要是像赵妈那样喂100头猪的话,不把人累死才怪。而用生料喂猪就方便多了,只要有一台粉碎机,两三个人就差不多了。

赵宏琢磨了一会,现在粮食便宜,一头猪养到200斤需要5、600斤粮食,生猪价格2块多,粮食价格才3毛多,除去固定资产的投入,养100头猪能赚个两万多块。

两万块虽然看似不多,但要知道现在是92年,去粤东打工的话一个月顶多挣几百块,而仔猪养大出栏大概就4个月,这样算下来每月收入五六千,在这个时代可真是超高收入了。

这年头村里会干泥瓦匠的人不少,在赵大江的张罗下,请了几个匠人,再加上自家几口人帮衬,才十来天功夫,一排整齐的猪舍就建好了。

红砖砌的围子,木头搭的棚子,顶上盖的是黑色油毡,看上去还挺漂亮,整整齐齐显得挺气派。

闭塞的小山村生活几乎一成不变,村里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都传得飞快,赵宏家要办养猪场的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村子。

各式各样的流言都有,等着看笑话的,好奇的,观望的,还有主动上门打听赵宏家打算养多少猪,需不需要人手帮忙,打算挣点外快的。

眼看猪舍都搭好了,就等着买来猪崽,养猪场就算开业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赵妈忽然说道:“你们说,养一百头猪的话,小猪崽的时候还好,煮上几大锅粮食够它们吃了。可等这猪长大一点,吃得多了,恐怕就煮不过来了,到时候可怎么办?”

“这有什么,大不了多架几口锅,多请几个人啊。”赵宏开玩笑地说道。

赵振兴皱着眉想了想,道:“猪多了肯定不能像家里这么养,只能买饲料来喂了,喂饲料成本可不小,不知道还能不能赚钱。”

赵宏心想也该和爸妈坦白了,于是说道:“爸、妈,我上次去桂州的时候,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讲养猪的书,上面说只要用粉碎机把稻谷、玉米碾碎,直接喂给猪吃,比煮熟了喂效果还好。我打算试试看。”

赵妈听了之后不以为然:“瞎说,不煮熟了怎么吃,你怎么不吃生米,就算是猪也不能喂生的啊。”

赵振兴倒没有急着反对,问道:“你是在哪看到的,谁写的,是哪个出版社出版?可信不可信?”

赵宏道:“新华书店卖的书难道还有假,肯定可靠。而且讲养猪的书不止一种,不相信的话随时可以去看。”

赵妈将信将疑道:“要是能喂生的就省事多了,100头猪我一个人都能喂。但为啥大家都要把粮食煮熟呢?”

赵宏道:“这喂生料也是有讲究的,要把玉米、稻谷碾碎,最好再掺些精饲料、炒熟的豆粉,如果直接投一把玉米,猪肯定是不吃的。”

“这样的话,我们还得先买一台粉碎机,每天用来碾稻谷、玉米,要不然总拿去碾米厂的话,就太不划算了。”赵宏接着说道。

一家人商量了一会,决定第二天就去桂州买粉碎机,顺便买些关于养猪的书籍回来研究一下。

养猪其实也是一门技术活,不仅喂食要讲究,更重要的是防疫,怎样避免猪瘟病才是关系养猪场生死的关键。

可对于怎么防疫,赵宏心里却没什么把握,前世只是去别人的养猪场看了看,走马观花一样,只是知道要保持猪舍卫生,定期消毒,更多的细节就不太清楚了。

看来还是要想想办法,书上估计有这方面的内容,但肯定不太详细。最好是能向人请教,或者是去大型养猪场学习经验,可是该向谁请教呢。

赵宏忽然想起桂州好像有个桂北农学院,里面应该有教授比较懂得养殖技术,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请得动。不管怎么样,等猪场办起来一定要去试一试,赵宏心想。

花了一整天时间,由小叔开着拖拉机到桂州市,在农机公司花了300多块买了一台粉碎机,顺便在新华书店买回来一堆关于养猪技术的书籍。

堂弟堂妹也跟着去了一趟桂州,虽然坐在拖拉机上颠簸得厉害,但两个小家伙很少进城,一路上兴奋得很。到了城里被各式各样的零食、玩具迷花了眼睛,最后缠着赵宏婶子买回来一大堆东西才罢休。

进城一趟,赵宏特意带了个小本子记各种商品的价格,发现这时的物价还算稳定,因为9月份物价才放开,各种商品还没有大涨价。

但只有赵宏清楚,接下来两年物价会蹭蹭地往上涨,好多东西价格在短短一两年内直接翻倍,只要先知先觉,就算什么都不干,囤积商品也能赚上一笔。

在剧烈通胀的时候,把钱拿在手里,或者存在银行简直像傻子一样。

赵宏当然不是傻子,可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发现这囤积居奇的生意也不好做。首先囤的东西要容易保存,短时间不会变质,其次要容易转手,而且有政策风险的事不能做。

经过仔细考虑,赵宏最后决定干脆囤积粮食好了。囤粮有几个好处,一是市场已经放开,粮食自由流通,不存在政策风险。再有就是货源充足,出手也容易,而且在赵宏的记忆中,这一波通胀中粮价的上涨幅度并不小。

当赵宏把自己的想法和赵爸、赵妈说了之后,赵妈毫不犹豫地反对道:“钱存在银行不是挺好,一年有百分之好几的利息。你把它换成粮食堆在家里,张不涨价我不知道,发霉了怎么办?”

“老妈,亏你天天看电视,新闻里播了多少遍了,怎么连这都不知道?”

“新闻里什么时候说东西要涨价了?净瞎说。”

“中央决定实行价格改革,放开粮食和主要原材料价格,这不是天天都在播吗?”

“价格改革跟涨价有什么关系?”赵妈问道。

“什么是改革,就是以后物价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国家规定价格。说明现在的价格不合理,那你说现在的价格是高的不合理,还是低的不合理呢?”赵宏解释道。

赵振兴听了之后皱着眉头想了一会,缓缓点了点头,问道:“听你的意思,那肯定现在的价格是太低了,以后肯定要涨价,但为啥不能降价呢?”

“很简单,国家为什么要价格改革,就是因为好多东西供不应求,限制价格影响生产积极性,这一放开不涨价才怪。再说了,前几年大涨价的事你们不会这么快就忘了吧。”

说到88年大涨价的事,赵妈还记忆犹新,当时国家取消价格双轨制,物价飞涨,连柴米油盐,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了抢手货。

赵妈顿时被吓住了,道:“不会吧,这才几年,再来一次大涨价那还得了?”

赵振兴摇了摇头,“赵宏说的挺有道理,我看我们不能再把钱存在银行了。”

有了赵振兴支持,囤粮的事情算是定下来了。而且不能自己一家悄悄地做,还要尽量劝说亲戚们把钱取出来,换成保值的东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