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函玉镜》第九章 九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婴,山海经上记载的上古神兽之一。声音如婴儿啼哭,能喷水吐火。凶残奸险。

而这九婴幻化的人,正是结束了刘伯温生命的胡惟庸。

这胡惟庸在龙凤元年,也就是1355年就投靠了朱元璋。算来,早过刘伯温5年时间。刘伯温是在至正二十年,也就是1360年,因为明朝开国重臣李善长的推荐,和宋濂等人一同效力于朱元璋。

这胡惟庸工于心计,也善于隐藏。虽说是九婴幻化的,看上去也没有任何异样。

自古以来,神魔共存于世。都会散播善与恶的种子在人间。所以人心才有了善恶贪嗔。神兽所幻化的人,在没有元神显现的时候,与常人无异,只是比常人更多了些善念邪欲。只有在受到大的刺激,过于激动之时,原始兽性的一面,才会被唤醒。也就在这个时候,有神力者,就能看到,元神善者,身泛白色光芒,或明或暗。元神恶者,身泛红光,如炼狱之火。

而这胡惟庸胆大心细,喜怒不显于形。而初时官阶并不高,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都是些小官,很难和刘伯温产生交集。

刘伯温虽不识胡惟庸,这胡惟庸可时时刻刻关注着刘伯温。因为这刘伯温表现过于厉害,过于锋芒。对于胡惟庸这个心怀野心的人,怎么可能会忽视掉这样一个角色。为了上位,为了能有机会制衡刘伯温,胡惟庸不惜一切的去勾搭上了一个在明朝举足轻重的人——李善长。这李善长算是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又是胡惟庸的同乡。又因为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极重,但又多疑的人,而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同乡,从来都是默默的做着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所以,在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这些可都是当时刀剑里浴血而来的名将。唯有李善长是文臣。还排在六人之首。而当时,功绩卓越,运筹帷幄的刘伯温,只被封了一个伯爵,诚意伯。俸禄还是伯爵里最低的。这些都是因为胡惟庸在李善长的后面,献计献策,鼓动着李善长到朱元璋的耳边谗言,煽动朱元璋越来越忌惮和排斥刘伯温。

“而《明史》里对刘伯温的评价却是,佐定天下,料事如神”钟奇喝了口酒,看着两个人岔开了一句。

“这官家历史书都这么高度评价刘伯温,这么着朱元璋又这么对待刘伯温呢?”胖子好奇的问

“这历史学家的分析,是因为刘伯温太过刚正不阿,又不善交际,说话太直。这朱元璋呢,又猜忌,又心眼小,功高的那些,基本都被他杀了个精光。这就叫鸟尽弓藏。我看,这刘伯温当时的性格,应该受了獬豸的血的影响,才那么不会转弯。史书上曾记载过这么一段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对话。朱元璋以严肃的口气问刘伯温,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刘伯温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朱元璋就问杨宪如何,这杨宪是刘伯温安插的一枚棋子,可刘伯温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朱元璋接着问胡惟庸,刘伯温又回答道: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我估计刘伯温当时想说,这是一个妖怪。。。其实,这段对话,后来被认为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一次试探,可是,因为刘伯温过于自信和不懂得转弯。在朱元璋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最终把自己放到了当时权利最大的人的对立面。朱元璋最后意味深长的对刘伯温说,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这刘伯温也没多想,回答朱元璋说,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目前诸人,臣诚未见其可也。这段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最后还说一句目前这些人,我没觉得谁行。同年没多久,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刘伯温,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这意思就是,别在这儿耗着了,回家去吧。刘伯温只好又回到了乡下。这中间,就离不开胡惟庸的暗中使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面给你们讲过的,洪武元年,刘伯温借着求雨,不顾李善长的再三阻挠,杀了李彬。这册子里就仔细说了这个事的细节。“钟奇挪了两步,转身躺在了沙发上,继续给两人讲起来。

原来,洪武元年杀李彬这件事。刘伯温在查此时的时候,就发现李彬身显红光,时有时无,却看不出何物。当时估计到是因为此人心中的恶念深,受到了邪灵神兽的元神影响。这神兽元神在元神毕现只是,能用神力影响到心有善念或恶念的人。让他们心里的善恶之念更是放大,善的更执着于善,恶的更笃定的恶。身有獬豸鲜血的刘伯温,哪里能容忍这样的人留于世上,所以,一定要杀了李彬。

刘伯温不理会李善长的再三求情,把要砍杀李彬的缘由报请了正在外地的朱元璋。朱元璋大怒,让刘伯温杀了李彬。而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虽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他明白直接找刘伯温求情是不行了,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伯温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伯温,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伯温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果刘伯温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久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伯温的身上。

然而刘伯温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就这样,刘伯温顺水推舟的在祈雨法事上,用银刀配上手印符咒,砍了李彬。

本来这刘伯温在法事之前都已经补了一卦,砍杀李彬这两日,天必雨。可谁知,在李善长的后面,还躲着一个神兽九婴化身的胡惟庸。这九婴本就是能喷水吐火的水火怪。他为了顺便除掉锋芒毕露的刘伯温,元神毕现,发动神力,控制了天气,让这本要下的雨,迟迟不来。也就是这时,刘伯温发现了胡惟庸的真身。而这次求雨失败,给了李善长报复的机会,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伯温。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倒并没有难为刘伯温,但刘伯温自己知道,九婴也感应到了他体内獬豸的神力。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不然,肯定会被九婴除掉,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这九婴也只感觉到了刘伯温身上有一点点残存的神力,而且他又自动消失,也就没再痛下杀手。当然,这次求雨失败,也让刘伯温在朱元璋的面前失去了不少信任。

之后,他们的明争暗斗,都因为有着李善长在中间,又因为朱元璋的忌惮,使刘伯温处处都处于下风。洪武三年,又因为李善长的举荐,胡惟庸顺利的拜中书省参知政事。而这参知政事,就算是副宰相了,按现在来说,都可以算副总理了,那就可算是大官了。

这胡惟庸虽是神兽幻化,但为人奸险凶恶,一直在工于心计的培植自己势力,敛财结党。他却绝不会让自己因为元神的兽性败露自己。而刘伯温虽能算会掐,又会奇门遁甲,可是在胡惟庸始终处于人形之时,这些法术又没法施为。只有苦苦的用各种办法去阻止和破坏胡惟庸的奸计。

就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劝退刘伯温的时候,刘伯温明白,自己在心计上,始终不如胡惟庸来到厉害。他也算到了自己几近大限之日。于是,开始着手最后的反击和布局。也就在此,逐渐的准备了这本金箔册子。

刘伯温的第一个安排,就是在洪武元年请假回家之时,安插了杨宪。

杨宪是刘伯温的死党,他得到了刘伯温的指示,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对李善长和胡惟庸一党进行滋扰和反击。这位杨宪,按照刘伯温的交代,韬光养晦,暗中扶植高见贤等人,利用言官的力量,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举报各种把柄证据。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开始朱元璋并不为之所动,不过,这众口铄金,朱元璋又是一个心胸狭窄,多疑的人,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十一月,他召回了刘伯温,并委以重任。

这第二个安排,就是暗中给好友宋濂交代了胡惟庸的真实身份并做了一个长远的计划。虽然宋濂半信半疑,不过,他对刘伯温的崇拜自是由衷了。刘伯温嘱托的事,他都尽心而为。刘伯温算到此间很难立刻灭掉九婴。而只有权力最大的朱元璋能杀掉胡惟庸。于是让宋濂慢慢的接近胡惟庸。并交代宋濂慢慢培养他最聪明最信得过的学生,在将来按照计划,把自己的遗册藏起,留于后世等待有缘之人。

而此时受到打击的李善长感受到了严厉。他也学着刘伯温准备培植一个代言的。而他的这个决定,正好满足了胡惟庸的需求。洪武六年,也就是1375年,胡惟庸在李善长的极力推荐下,坐上的右丞相的位置。这个位置就仅次于左丞相半截。也算差点位极人臣了。此时的胡惟庸,还算是低调行事,避免锋芒。后来到了洪武十年,胡惟庸坐上了左丞相的位置,位于百官之首,这时的他才渐渐的显露出贪婪,自负,残忍的兽性。

据史料记载,胡惟庸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从容地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后来,又勾结被贬被罚的武官,在外囤积兵马,意欲夺天下。

在这金箔册子上,没有记载的,还有这么一件事。这件事在史书上记录聊聊无几,大多数史学家认为,是明史上,为了诬陷胡惟庸而做的栽赃。说这胡惟庸在内勾结官吏囤积兵马,还在外勾结倭寇。据《明史胡惟庸传》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罪和谋逆罪处死胡惟庸等人,而“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

所谓胡惟庸“通倭”,“暴露”于他死后六年的林贤案。

林贤案的官方描述是:

“前明州卫指挥林贤帅兵守御,以备东海防倭。不期指挥林贤当在京随驾之时,已与胡惟庸交通,结成党弊。朕责指挥林贤就贬rb居三年,惟庸暗差私往rb取回,就借rb国王兵,假作进贡来朝,意在作乱。其来者正使如瑶藏主、左副使左门尉、右副使右门尉,率精兵倭人带甲者四百余名,倭僧在外。比至,胡惟庸已被诛戮,其rb精兵,就发yn守御。洪武十九年朕将本人命法司问出造反情由,族诛了当。”

而众多史学家分析了事件的时间关系,和相关历史资料,都得出答案所谓“瑶藏主、林贤、胡惟庸”这个“通倭”的“证据链”完全是多疑的朱元璋臆造出来的,并强行嫁接到胡党身上。

那么胡惟庸到底把林宪派去rb做什么呢?这里先按下不表。

这刘伯温做的第三个安排,就是在最后对胡惟庸致命的打击。神兽虽然神力厉害,却少了刘伯温这知天命的本事。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而胡惟庸则趁此机会,在御医开的药里加入了慢性毒药。那时的刘伯温已六十多岁,知自己大限将至,所以也没做太多防备。在服药后的三个月,便一命呜呼。而在临死之前,刘伯温把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儿子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自己写的奇门遁甲易数著作《金函玉镜》,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这书里夹着的密奏就是刘伯温算准的未来,并以此给了胡惟庸最致命的打击。他知道,朱元璋再多疑,也会相信他这个将死之人的话。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朱元璋虽从刘伯温的密奏中,得知胡惟庸的种种叛逆行径,却并没有过于相信。直到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果然以祥瑞之名宴请朱元璋。这些和刘伯温的密奏基本吻合,朱元璋才相信了胡惟庸的叛逆之心。朱元璋并没有到胡惟庸家,而是暗中找人查探,确定胡惟庸家藏有大量士兵之后,当天就捕杀了胡惟庸。诛灭九族,此案牵连深广,诛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牵连致死者三万多人。而宋濂也正因为此事,本贬至蜀地,后死于蜀。蜀王朱椿因为崇敬宋濂,还专门把他的坟墓迁至了成都附近。也正合了刘伯温的计算。蜀王也因为这样的缘故,请来了宋濂最得意的学生方孝孺来作世子的教师。也才有了后来王墓藏书的便利。而这便利也得益于刘伯温的第二个安排。他让宋濂接近胡惟庸,而因为让宋濂在洪武九年获得了考定丧礼服制的工作。这个工作专门制定皇家王室的丧葬制度,从穿的用的摆的,到哪里修怎么修,都是宋濂制定。而宋濂制定的这些个规矩,又都是得了刘伯温的授意。

”自此,刘伯温才真的把命运安排的如他所料,也顺势消灭掉了九婴这个神兽。“钟奇伸了个懒腰,站起来活动了几下”这本金册子上记载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些,剩下的就是这个罗盘的使用方法,还有奇门遁甲,巫术奇术的介绍“

”上面有教怎么探墓找墓吗?“胖子好奇的问。

”你个死胖子,就知道这个。这上面倒是有讲怎么分金定穴,不过没有讲怎么盗墓挖墓。那些个古墓机关重重,还有那些不知道躲在哪儿的神兽妖怪,你还敢去盗墓吗?“钟奇抿着嘴,笑着问胖子。

”额。。。是啊,这世上居然有这么多妖魔鬼怪,我还是安分一点好。。。“胖子胆子小,一想到妖怪,一下就怂了。

”这书上还记载了一些其他民族的法术巫术,都是刘伯温收集的一些资料,对了,有你们都知道的赶尸和蛊毒,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钟奇挑动着两个眉毛,笑着看着两人。

”卧槽!真的?快给我们讲讲!“胖子激动的一屁股从沙发上弹了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