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官色》根据读者的要求转载一下股票认购证的资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实话,本人也非常追忆92年初发行认购证的那段日子,虽然我也像大多数人那样错过了这个天大的机会,但正因为这样,我才更难忘,才要用大篇幅来描述它!闲话少说,下面这段是我在网上转载的,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

上海股票认购证

1992年以前上海的新股发行试过各种方法,初期只要排队付款就能直接买到股票。在对股票普遍认知不高的年代,还曾搞过有奖发行,鼓励大家买股票。后来股票热了,用过排队领抽签号,然后摇号,凭中签号付款买股票。1991年12月,上海还尝试三家证券公司联合租用上海20多个体育场馆,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发放各种股票的认购证,然后摇号,中签者再凭中签号分别到各家股票承销商那里付款买股票,那次动用的工作人员、物力之多,在上海股票发行史上是空前的。为了确保发行安全,几乎调动了上海所有警力,但还是出现江湾体育场和徐汇游泳池等场馆大门被疯狂的人流冲破,造成多人被踩伤的混乱局面。为此,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让申银、万国、海通三家证券公司设计更好的股票发行方式。我们几家证券公司都组织专人绞尽脑汁,拿出了很多方案,最后人民银行让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兼申银证券董事长金运牵头,在集很多方案长处的基础上,形成了1992年30元一本认购证的发行方式。

认购证面向上海市民无限量发行,实行一次发行,全年有效,多次摇号抽签,凭中签号码认购股票,一本认购证可以反复中签。认购证由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公司联合发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受我们委托担任认购证发行的财务总代理。认购证所得收入,扣除工本费、承销费和广告宣传等杂费,其余全部捐赠给上海社会儿童福利事业。

金运副行长为了商讨确定认购证的设计、发行价格、发行方法,一次次召集三个证券公司的老总开会。三家公司坐在一起就争,争得最厉害的问题是三家证券公司在认购证上的排名问题。本来这事简单,整个认购证的设计制作、发行网点安排和组织摇号等大量工作,都是工商银行和申银证券公司承担的,申银证券公司理当排名前面。海通证券公司汤仁荣对排名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万国证券公司管金生派出的代表不依不饶,坚持要有个公道的说法。我提出三家抽签决定排名,万国证券又认为这办法太俗,提出圆形排名。但是又引起新的争执,圆形也有个上下,那么谁上谁下呢?当时,上海这三家证券公司为获得1992年上海几十家公司股票的主承销资格,斗争早已白热化,因此在各种场合、各个问题上都是明争暗斗、各不相让。后来人民银行代表发言,主张按三家证券公司设立先后排名,查查人行批准设立三家证券公司的文号,顺序是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公司,总算解决了排名的问题。

对于认购证发行的问题,不少人认为一定非常火暴,在确保发行安全方面动了很多脑筋。有人提出每个发行网点的营业面积要大,周围场地要开阔,便于人流的疏散。有人认为维护发行秩序光靠各金融机构自己的经警队伍还不行,还得请警方提供警力支持。万国证券提出每份认购证的收费再提高几倍,避免散户盲目进入。还有人提出认购证发售时间不宜太长,避免发售过多,中签率过低,让人骂我们骗钱。为了认购证发售过程中的治安问题和发行纪律问题,我们没少开会,但就是没人提出认购证卖不出去怎么办?卖得过少怎么办?

1992年1月19日起,30元一张的认购证通过上海全市的证券公司、银行和信托公司的450个营业网点同时向市民发售。第一天,我们怕可能发生的问题出在自己下属的发售点,派了不少机关工作人员到各发售点协助工作,同时掌握第一手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也带几个人到处转转,算深入一线指挥发售工作。据说,各发售点开门前还有些人排队,但排着排着,看没有多少人跟上,排的人积极性就不高了。一天下来,一算发售出去的认购证,远远低于原先的预计,第二天的情况还不如第一天。

30元一张的认购证受到冷遇是大家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深想一下,人家不愿买这认购证也有道理。那个年头,30元钱不是今天无所谓的小数目,是大部分工薪阶层月工资的1/3,买多了买不起,买少了能中签吗?不少人听说这些认购证款最后是捐给社会福利事业,认定这是变着法子骗钱,对我们发售认购证的宣传根本懒得听,有些人即使买也只是一份两份的。

原定的认购证发售时间已经快结束了,一统计,离预计发售目标差得太远,只有50多万份,金运找我们商量说就这样结束看来不行,决定把认购证发售延长几天,推迟到2月1日结束。最后这几天,我和金运等人都有些焦急,要求各网点加强推销工作,下面纷纷反映工作非常难做,认为每份认购证的价格定得太高了。申银证券公司当时在上海已有二三十个证券营业部,还有不少代理点,我的要求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申银证券公司发售的认购证数量不能少于万国证券公司。由此,我们各营业部下工夫做了不少推销工作,不少客户被我们烦得不好意思,才掏钱买几份。在认购证发售的最后一天,掀起了一个认购高潮,最后统计共发售了2077665份,尽管比原先预计的500万份还差得很远,但总算也能向方方面面交待了。

“后悔死了,我怎么这么没财运,那时你们那么动员,我还是没买。”事后不少人都是这样对我们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说。事实上,大部分上海人都因为错失1992年那么大的一次发财机会而后悔了。

1992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推动下,上海的国有企业掀起空前的股份制高潮,这些公司通过申银、万国、海通三家证券公司策划、组织,分四批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于当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全年共有53家公司发行面值10元的股票共计54797万股,全年认购证平均中签率高达869%。发行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中签率之高,是大部分人没有料到的,特别当时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股票发行价格依据的市盈倍数比较低,新股一上市都能获利不少。尤其是1992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全面放开上海的股价,上证指数在5月20日的616点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多,到21日收盘时已达1265点,每股面值100元的豫园商城股票突破10000元。面值一元的新股一上市赚二三十元则是平常的事。有人说,一张认购证如果中签的股票好,另外卖的价格也好的话,能赚一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花上三千元买上一百张认购证,当年就有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对这种算法是否科学,我没有往深里研究过,但是如果把当年新发行的新股全部拆成一元面值股票,就是54797万股,2077万份认购证平均每份中签2647股,那年平均每股新股上市后赚个20多元则是很平常的事,也就是说再怎么算,当年一张认购证获利都在5000元以上。看到人家那样赚钱,那些没买认购证的人怎能不后悔得心痛如绞?1992年股票认购证仅限向上海市民发售,而当时股票交易已通过上海交易所面向全国的投资者,因此可以说207万份认购证所带来的100亿以上收益,是全国人民给上海人的一笔财富,但最终是落在为数不多的精明的上海人钱袋里了。

事后知道,在大部分上海人对认购证心存疑虑时,有些精明的上海人却成百上千份地往家里搬认购证。他们很清楚,认购证发售越多,中签率越低,因此买时都是悄悄地买,其中有的人嘴上还跟着嚷嚷认购证是骗钱之类的话,可是耳朵却密切注意我们认购证的发行情况,在确认认购证发售情况不是很理想的前提下,在最后一天搬回去了一箱箱的认购证。我认识一个地产商老板就毫不隐讳,他的原始资本积累就是靠买了1000份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完成的。我还有一个朋友在机关工作,却很早就开上了私家车,他说这车钱就是买了100份股票认购证赚的。

还有些上海人此后通过黑市购到二手认购证,也赚了不少钱。当很多人还在为错失认购证的发财机会后悔时,一部分同样没有买认购证的人却想到了认购证的黑市市场。

92年3月2日,上海举行首次认购证摇号仪式,通过电视台向公众直播摇号实况。由工商银行储蓄处的摇奖队负责摇号,上海公证处负责公证,我作为证券公司的代表还讲了话。那天摇号发行的是7家公司的股票,10元面值的股票总发行量是705万股。摇号结果是:中签的认购证买众城实业和异型钢管的股票50股,买其他股票30股,中签率为103%。中签30股,也就是折成每股一元面值的股票300股。有些人买了不少认购证,但没想到中签率这么高,缺少进一步认购新股的资金。有些人一见摇号后买认购证钱已赚回来了,见有人要就愿意出让手中的认购证。而有的人见第一次摇号中签率就这么高,又见我们反复宣传,年内还有多次摇号,认为买进二手认购证也是机会,从而在上海不少地方形成了股票认购证私下交易市场。最初每份认购证成交价格并不是很高,随着上海股市的进一步升温,认购证的价格也不断攀升,当每百份连号的没有注明持证人情况的“白板”认购证价格达到一万元时,不少人怀疑买进的人是否傻了,当每百份认购证的价格涨到25000~30000元时,很多人深感不可思议。

事后回过头重新思索此事,从黑市花高价买进认购证的人并非头脑发热。可以算这样一笔账,就算第一次摇号后,花3万元从黑市中购入100本认购证,按前面的算法,每百份认购证当年获利平均为50万元,扣除最初持有人第一次摇号后获利的6万元,还有44万元,扣除3万元买进认购证成本,还赚40多万元,实际收益是认购证成本的十多倍。

有些人当年买进认购证带有一定的喜剧色彩。1992年7月21日上海某报刊登一篇题为《悲欢离合认购证》的文章,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个老太太,把子女给她的3000元钱去存银行,老太太讲不清,银行错认为是买认购证,老太太捧了100份认购证回去。当子女发现搞错后为时已晚,尽管很生气,但也没有什么办法。想不到这些错买的认购证给老太太带来了意外的50万元以上的收益。此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相信上海之大,无奇不有。记得当年我们证券公司员工按规定是不能买股票的,因而也不能买认购证。但有个员工有亲戚的小孩过周岁生日,想想也没什么礼可送,就以对方的名义买了5份认购证作为特色礼品送了过去,想不到竟给他们送了一份大礼。

有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后,上海人的社会价值观经历了三次冲击,第一次是个体户的冲击,第二次是出国潮的冲击,第三次就是股票热尤其是认购证的冲击。作者担心通过认购证致富这种带有很大投机成分的做法,会影响人们劳动致富的价值观。今天看来,这种担心显得有些多余。但这篇文章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当年的认购证对上海人经济生活的影响。上海证券市场从成立之初便为上海人提供了不少发财机会,但被大部分上海人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

难忘的股票认购证时代《转载》

谢荣兴

上海于1992年初推出股票发行新办法,即股票认购证,凭身份证购买,每本30元,从1月19日起发行至2月1日止,无限量发售,认购证有效期为一年。最终共发行207万份,其中约6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全部捐给了社会福利机构,堪称股市(股民)对社会福利一笔最早的也是最大的捐献。

推出认购证为的是为确保人生安全

因为在91年上海三家本地券商申银、万国、海通已经采用了先发预约券,再抽签摇号,最后付款的方式,也就是谁家承销哪家股票,谁家就发预约券,这是不收任何费用的。所以每次发行总是人山人海。人命关天,当时监管部门、公安部门为此事都深感头痛。比如91年10月份,万国发行兴业股票,总共才200万股,当时万国三家营业部分别设立三个发券地点,我所在的万国黄浦营业部先是将发放点设在黄浦区的云南中路小学,然而不仅人们将小学团团包围,周边好几条马路都围得水泄不通。公安局出动大量警力维持秩序也无济于事。第二天下午黄浦区分管治安的副局长周国雄正坐在我办公室商量措施,结果来了一名“黑猫警长”大概就是城管的,敲开我办公室,跟我说:你们在外面到处张贴“不要排队、地点将更改”的字样,影响市容整洁,是要罚款的。明明是要来敲诈拿预约券的,还冠冕堂皇讲市容。我和他说现在是在讨论怎样才会不死人的事情,我随手指着周局长,跟这位不速之客说:怎么办?你去问问公安局局长吧!周局长一面用手势请那人出去,一面发出“觑觑觑”的声音,把他赶走了。后来我们到处找地方,走到哪里,就有好多人跟到哪里,我们只能乘夜晚开始玩躲猫猫,最终在凌晨4点躲到上海市体育馆的篮球场,也就是现在上海大剧院的所在地,偷偷地将兴业股票的预约券发掉了。

“团体认购”提前预售

万国黄浦认购证发行收款比其他网点提前一个星期,而且是在个别网点提前发售被监管部门通报之后,黄浦开始预售,但黄浦采取的办法是,《公告》:“凭单位介绍信,本部门组织团体预购,付款方式不限”。“组织单位团体认购”是当时政策鼓励的。而“介绍信”说真的,到处好开,我的“合理冲撞”一招比别人要多出三分之一的销售时间。黄浦营业部的认购证销量是全市之最,人气旺,排长队,临近的银行网点却无人要,好像黄浦的风水特别好。

认购证造就无数“百万元大户”

在92年认购证发行期间,我为销售认购证到处摇旗呐喊。记得我在“百乐门”大酒店开办认购证的专门讲座中大声疾呼:天下华山一条路,今年买股票只有买认购证。这天30元的门票黑市涨到50元,因此受益的人真不少。

市场上熟知的“多头大老李”,他说,如果不是我骂了他,他是不会买认购证的,因为我跟他说:你不买认购证,你就等于退出市场了。他在销售的最后一天终于买了3000份认购证,并成为他发财致富的第二次崛起。

一位黄浦营业部姓范的残疾人大户,通过买认购证在股市上赚了大钱后跟我说:“当时我是听了你的话把上海股票全抛了,把深圳股票也全抛了,因为你说:买认购证可以做‘期货’,所以我把所有的钱全都押在认购证上了。”

原“老八股”申华股份董事长瞿建国在他的《传记》中,把我动员他买认购证发的财,视为一笔重大的原始积累。

“百万元户”的大量涌现,使我大户室人满为患,我不得不借市工人文化宫内的饭店开大户室,二个吊挂式电视机,一部电话,一位报单小姐,客户将近一百人,中午还必须离场,让饭店营业,而进入大户室的每月要收费800元,再加上另外二个无窗的暗房大户室,一个月的大户室人头费收入就超过我整个营业部年租金支出,让大房东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的领导心里很不平衡。

二千多万财富擦肩而过

2月1日下午3点,离全部认购证销售截止时间还有2个小时,有一位购买了3300张认购证预付款的人跑到经理室,跟我谈预缴款的收据在换认购证时能否不写名字,我说:

“不行,这是人民银行的规定。”

“为何别人可以‘白板’(指不记名),我不可以?你如果不给我办,我就去告你。”

“我不怕,那是在人民银行作出明确规定之前卖出的,现在已经明确规定不可以不写名字。”我说。

在吵得不可开交时,我找来好多客户当救兵,帮我说话,结果他终于停止了与我的争吵,然后提出:

“我全部退掉,也不跟你吵了。”

“不”,我说:“虽然你跟我之间的矛盾没有了,但我劝你不要退,至少留一部分,自己认购一点肯定赚钱,现在已经5点到截止报数的时候了,但我再多等你半个小时。”

这半个小时,对他的人生影响实在太大了。结果他还是一个字“退”,他说:“我不懂股票,也不会炒股票,我跟你说白了,我是专门贩卖‘票证’的,(上海人俗称“打桩模子”),你写了名字,我就没有用了。”

其实这只是一张总的缴款收据,并非认购证,届时可以根据缴款单具体列出的名单写在认购证上,只不过是不能空白、不能更名,真正团体认购的也都是这样的。最终他没有听从我的劝说,草率决定全退,想不到第二天黑市就涨了二元,二千多万的财富跟他擦肩而过。后悔的他又来找我,想再买回来,真是有点天真,别人都“进化”了,他依旧守在“打桩模子”的岗位上。

抓住机遇亿万身价

由于认购证印制赶不上销售的进度,致使有限的认购证先满足零星的散户,和现在流行的大户优先、VIP优先相反,我们是散户优先。认购证大户无法即时换取认购证,这一措施,反而使一位投资者抓住了机遇。

一位叫陈金义的浙江民企老板,他不仅自己拿了钱买认购证,而且给职工也买一点作为“分红”,出手很大,买了一万本认购证。结果一方面认购证在停售的第二天黑市就开始涨价,另一方面等到他可以换认购证时,职工也都因“过年”而放假了,他想了想跟我说:职工的名字也不全,还是自己一个人买了算了。第一次摇号出来,万国为他收款还开了个专场,他成了因认购证入市的大赢家,一万本认购证使他掘金5、6千万元。资产迅速膨胀的陈金义当年就以145万元拍下上海素有中华第一街之称的南京路6家国有、集体商店,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收购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家而轰动全国。2000年,陈金义以8000万美元身家位列福布斯大陆富豪榜35位,2001年以8亿身家位列福布斯大陆富豪榜61位。然而历史跟陈金义开了个玩笑,当年股票认购证背面印有:“股市有风险涉市须谨慎”字样时大胆入市,被称为“陈千万”的富豪,却在投资“水变油”项目中变成“负翁”而失踪。也许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风险原本就是孪生兄弟,偏袒某一方都是可以商榷的。

“白板”认购证“法不治众”

从炒“白板”,即空白不写名字的认购证,到炒中签的,黄浦万国门口的广东路整整混乱了二年。由于前期销的认购证是“白板”,而后又明确必须写名字,尤其是“黄万国”不能盖更改名字的章,所以在黑市上同样中签的认购证,“黄万国”的只好打八折。即便这样我为了防范同行争斗,还是派人到专业银行(即现在的建设银行(4.80,0.03,0.63%)、工商银行(4.17,0.03,0.72%))的网点,尤其是到同行券商(申银证券)那里各购了10本“白板”,以“法不治众”来保护自己。

“法不治众”的故事还未完,离第一次摇号出来中签缴款还剩一天的晚上,黄浦营业部被客户大包围,因为中签的认购证缴款只有一天了,黄浦的不允许更名,引发了聚众围攻并撞击卷帘门,我正好在总部百乐门,电话来了怎么办?僵持了大概二个多小时,只好向主管部门请示,最后采取默认的答复,同意第二天更名盖章,才平息了大包围。

“黑、白”通吃成“一级半”专家

从92年二月份起的二年间,黄浦门口的马路沙龙几乎被认购证的“黑市”所占据,黄浦隔壁的王宫饭店变成最佳的“大宗交易”场所。认购证卖疯了,认购证更是炒疯了。其间以城隍庙“福佑路”来的“毛毛”为代表,也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法人股大王”刘益谦。刘在福佑路从做人造革拎包的小商品开始到2万元豫园原始股暴涨至100倍起家,在92年开始不仅销售期间自己买了认购证,更是在黑市中收购了大量中签的认购证,资产成几何级数暴涨。我想以后专心做收购内部职工股、法人股的刘益谦,也许就是从上海认购证的“一级半市场”的暴富中得到的启迪。刘益谦是股票认购证的最大受益者,更是股权分置改革、法人股流通的最大受益者,刘益谦还投资PE,投资书画,现在“法人股大王”刘益谦的财富早就超过上佰亿。

真是“百年一遇”的认购证改变了一大批人人生道路上的大转折啊!

充满魅力的中国股市

谢百三

1992年1月19日起,上海市的各家银行、储蓄所、信用社、证券公司业务部前都贴出了令人注目的海报,向人们推销一种绿底金边的“股票认购证”,每份收费30元。海报上写明:要买1992年原始股票.就得凭这份“认购证”,在公证处监督下摇号,中签者方可购买。打开这一式三联的“认购证”,人们又惊讶地看到上边赫然印着几句警言:“股市风险莫测,敬请入市谨慎”以及“未中签者,除扣除工本费外,其余全部支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这份后来引起轩然大波的“股票认购证”,在它刚面市时,竟受到了上海1000多万人民中99%以上的人的冷遇。各销售点前.人们嘲笑着那些多买了几张的人为“傻瓜”。银行推销员也悄悄地劝人们别买,说:“能中几张?”就像几百万人在开会、游行,从飞机上掉下来几块糖,谁能中彩?甚至连大名鼎鼎的股票专家杨百万——杨怀定都坚决不买,他认为这是在变相募捐。

当时,作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作为几年来一直热情支持、宣传股份制的我,当时几次来到银行门口,作了一些调查。当我想到在美国留学的同学来信提到,大洋彼岸每年的收入不过2万美元,但买股票的收入往往可达到10万美元,尤其是他说过一句话:“不懂股市的人就不能算经济学家”,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我想,要了解中国的股份制和中国经济,就非得买股票不可。随后,我又到几个销售点,看到买的人实在太少了,而卖出的号码最高仅190多万号。这时,我心里突然亮了一下,买的人越少,中签的概率越大,认购证就越有价值。最后一天下午,我拿出存款的几分之一买了一些股票认购证;同时我又打电话给我的两位老同学,劝他们买,结果他们中的一人听了我的话买了10张。说句心里话,以这么贵的价格买“认购证”,我心中也有些不安,但反过来一想,中不了的话,就捐给“福利基金会”了,“学了一次雷锋”。这样,我的心也就安定下来。

后边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2月1日,上海各大报纸宣布,此次共售出207.76万份认购证,比预计的少很多,“认购证”的中签率比原先高出几倍。未买“认购证”的精明的上海人慌了,不顾有关禁令,黑市炒卖这份认购证,从2月份的30元,炒到3月份的300元,又炒到5月份的1400元,价格上升厂46倍(实际上即使1400元买下,到后来也是合算的)。

我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一下子中了十几个签。这样,我除了将储蓄全部投入买股票外,还向亲友借了些钱买这些原始股。随着原始股的一家家上市,我一次次将股票卖出,所借的钱已全部还清,同时还有了一定增收。记得1992年7月1日,受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之邀,要去岛城讲学,担心在讲学中股市下跌,我和朋友一起去抛“二纺机”股票。在人山人海的文化广场中,我们听了10分钟行情报告,就不贪心地、很知趣地写了一个较低卖出价——258.8元(谐音“让我发发”)就走了。半小时后,我们惊喜地从160问询小姐处获悉,股票已全部卖掉了。第二天.我兴冲冲地去交割、算账、取款,映入眼帘的数字竟是“259.3元”成交价,扣掉8‰的税费,我实际拿回的钱是30867元;而在2月份,我为买这120股“二纺机”股票交给企业的仅4560元,即4560元变成了3万元,这才5个月啊!望着这么一大堆人民币,我这个工作才五六年的“穷副教授”,即高兴又惊讶,毫无思想准备。

像我这样去买认购证的教师在高校中不多;而像我这样的上海、深圳股民却是很多。一个个发财的故事,像神话一般在上海、在华东、在华南、在全国传开了,掀起了中国股市一次次的狂潮,演出了一幕幕的喜剧,当然后来也造成了不少人的痛苦,流泪,甚至牺牲…。

92上海股票认购证见证新股发行造就第一代大户

■见证时刻:1992年年初■见证人物:第一代股民应健中

■见证地点:肇嘉浜路万国证券公司徐汇营业部(现美罗城所在地)

十年前,笔者跟童牧野先生交换了一张各自收藏的1992年上海的股票认购证,上面完整地记载着姓名、住址、身份证编号、股东账户编号等事项。这是一种历史记载的物件哪,现在拿出来再看,着实颇值得玩味……

20世纪90年代初,股票奇货可居,仅有的“老八股”因有行无市,无量上涨。为了缓解股票的严重供不应求,股票认购证应运而生。

就是这么一张小小的认购证,它不仅造就了上海股市第一代大户,也为上海证券市场带来了大量的新股民;更进一步地说,它直接促使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壮大成为全国的证券交易所。

老八股奇货可居扩容势在必行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中,“老八股”唱独角戏,市场中有价无市,由于股票成了奇货可居的独特“商品”,股价天天空涨。在这样的严重供求失衡的市场中,上海市政府为了加速推进股份制改革、加速股票市场的发展,在1992年推出了市场扩容的举措。

但是在当初老百姓对股票的认识还处于启蒙阶段的时候,如何将股票公平、安全且高效率地发出去,就成了一件犯难的事。当时曾经在上海的江湾体育场发行过“兴业房产”新股,发行的方法是先发认股预约券,通过预约券摇号、中签者可认购股票。当时,发财心切的老百姓提前两天就去排队,将偌大的体育场围得水泄不通,最后预约券是发出去了,但留下的是现场一片狼藉。

股票是发出去了,但面对差点出人命的混乱秩序以及维护发行得付出的巨大社会成本,管理层头疼了。因为在1992年还要发10多个股票,怎样平安地发出去,就成了管理层考虑的头等大事。

30元一份认购证股票平稳发行

1992年时,中国证监会还没成立,在上海主管股票市场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体改办,他们想出了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好主意:在发行股票之前先发股票认购证,凭认购证摇号,中签的认购证可以认购股票。

但问题又来了,认购证价格究竟如何定,如果价格定得太便宜,比如:2元1份,那老百姓就将认购证当彩票买了,认购时还将是人山人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而如果价格定得太高,100元1份,那大家都不买,股票最终还是发不出去。在这种管理层与老百姓的博弈中,管理层比较聪明,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消费能力以及大众心理,最后1992年股票认购证确定为30元1份,并事先告诉大家:认购证在1992年内分4次摇号,共发行10多个股票。这个决定一出,所有人都懵了,搞不清楚该买还是不该买,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所有人都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

1992年股票认购证设计得极为漂亮精致,封面是烫金印刷,内芯是4种不同颜色的碳写复印纸,这在当时是最新的印刷技术,在封底上印着大字“股市有风险·涉市须谨慎”,可见对股票投资者的风险提示在16年前就已经展开,可以说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提供了一个最早的风险提示的样板。股票的承销机构是当时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三大证券公司:申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公司和海通证券公司,财务代理是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认购证的发行时间为期10天。在当时的10天发行期中,对所有跃跃欲试的人的心理都是一种考验。在认购证发行的10天中,柜台销售并不踊跃,从未发生过排队的现象,但也没冷场,也不存在卖不出去的现象,这样的发行状况正是管理层所要达到的目的。当时,工商银行的员工还有推销认购证的义务,每销出一份可提3角的奖金。

一二级市场滚动诞生大量富翁

在认购证销售的日子里一切都平安无事,最终的发行量与我们的测算相差无几,共发行了207万份,扣除印刷和销售成本,约6000万元的收入全部捐献给了社会福利机构。

1992年上海发行的股票认购证的奇迹发生在认购证全部销完之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起,股份制改造需提速,原定的发行额度大大增加,1992年上海全年发行的股票要增加到50个,于是,认购证成了当时的稀世珍宝,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以100份认购证为单位来计算,化3000元的认购证投入,并用几万元作为流动资金来认购股票,认购股票后上市就抛、将抛出股票后的资金继续认购新股……如此滚动操作,就平均收入而言,100份股票认购证大概可赚50万元。而16年前的50万元,与今日的50万元那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啊!可以说,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造就了上海股市的第一代大户,一大批人通过认购证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资本原始积累。

小小认购证颠覆上海人生活

别小看了这张1992年版的“上海股票认购证”,它给当时还烙有强烈上海地方色彩的上海证券市场,乃至上海市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1991年底和1992年初,上海普通市民家庭的收入水平还很低,人们普遍对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农村承包“万元户”们投以羡慕的眼光。然而,自打这张股票认购证的第一批中签幸运儿购买的二纺机、嘉丰股份等原始股上市并放开“指导价”之后,上海的寻常百姓家庭也出现了“万元户”。实际上,到了第二年年中———1992年版“上海股票认购证”的第三批中签幸运儿购买的原始股上市的时候,上海百姓的“万元户”已比比皆是。

1992年版的“上海股票认购证”不仅仅造就了上海第一批自己的“万元户”,也为上海证券市场带来了大量的新股民,后被广为看作沪深股市的“第二代股民”。在1992年版的“上海股票认购证”摇号“开奖”之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为老股民编制的证券账号以“A100”开头,而由购买上述股票认购证引入的新股民的证券账号分别以“A101”、“A102”、“A103”、“A104”等开头。大剂量的“第二代股民”是通过购买1992年版“上海股票认购证”的形式初次进入证券市场的。

比起新股民的加盟和中签者的兴奋,或许上海证券市场从此走向全国的意义来得更大。在赚钱效应的激励下,大量的异地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表达了参与其中的强烈愿望,由此,上海证券交易所不再是上海的证券交易所,而是全国的证券交易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