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生活实录》第一章 宗史 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始迁武家窑

清朝光绪22年即公元十九世纪1896年是中rì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的第一年。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情:一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合法化;二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三是国内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灾害。这就使得中国处于兵荒马乱,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任人宰割欺凌的悲惨年代。

这个时候在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之地的甘肃省天水地区,它和全国一样,老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饥寒交迫之中。

当年蛰居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旧称关子镇)南灵村王家小庄的王氏三房头长子王云海,虽然他是一位普普通通农民,可是在这些普通农民之中却是一位脑子比较聪明,思想比较活套开化,看问题也比较远见一点的农民。

在他心里想象外面的世界肯定很jīng彩,一定要比这里光明的多。于是就下定决心怀着对未来有一种美好憧憬,冒着踩虎尾踏chūn冰这样的危险,拿起一根扁担两只箩筐,毫不犹豫的将两个儿子王奋武和王顺武一头装一个,肩担吱悠吱悠发出的声音像一支快乐乡间小曲,伴随着告别了家里其他亲人离开故土,和妻子开始了流离颠沛新的生活。

他就是这样冒着生命的危险,经数月长途跋涉,沿途乞讨辗转数地流离转徙,先后落脚于甘肃省市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的莫家岔、捞坝滩、徐家岭、白马山湾杏树庄子等地。这样的几经周折,最后才停下了疲惫的脚步定居在武家窑村白马山湾杏树庄子,结束了奔波的艰难生活。

落脚之后,于是呼一家人就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当时在他的思想上认定这样一个理:那就是说虽然这里地处偏僻山区,山大沟深雨水少,山是和尚头,满坡鸡爪沟,雨水贵如油。

但是这里可是世外桃源呀!其优越条件比较多,比如,首先这里不受兵荒马乱扰,人身安全有保障;其次就是人少地广博,丰收一年可食数年。所以他从此就坚定了信念,发誓要在这一片荒凉贫瘠的武家窑这块土地上,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开垦良田重建家园发家致富,一定要使全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刚一开始时和妻子、次子王顺武三人在这块土地上开荒种田,让长子王奋武去当地姓隆的一家人家放羊挣工钱。一年之后召回长子,全家人齐心协力,头顶烈rì弯腰曲背,面朝黄土背朝天,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的垦荒种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这人,话也说的坚定,活也做的扎实,以非凡的智慧和胆魄,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在不几年的时间里跌宕起伏,反复磨砺,汗滴洒下,辛勤劳动终于换来了收获的果实。将一无所有的一个新家,发展成为一家在当地算得上是很好的家庭。终于实现了脱离贫穷的心愿,过上了吃得饱穿得暖的好rì子。

此时的他修建起来了一处在白马山湾,又一处在武家窑街道北路口,有几颗大小窑洞和几间土箍窑(箍窑是我们那里独特的地方民居),而且非常适用,又比较漂亮好看的两处新居。整个家园看起来宽敞而又气派,并且收拾的整整洁洁,干干净净。这个时候的家境殷实,已有土地百亩,有骡有马,有牛有驴,羊成群,猪鸡满圈,粮食满囤,果菜满园,粮、油、肉自足有余,家用和农用工具都齐全。两儿子也都前后相继娶了媳妇。

这时的王云海非同以前的王云海了,而是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儿孙满堂,rì子过的如蜜甜的王云海了。成功的喜悦也让他此时此刻心里觉得有些满足感。心里在思谋着,现在已经发家致了富,而且也为王氏家业的以后兴旺发达奠定了一定的良好的根基,所以就应该享受享受了。

王云海“百年”之后,其长子王奋武当家做主。

王奋武的原配妻子何氏,因生孩子母子两不幸双亡。后来他娶续配李氏,续妻她比前妻更是非常的泼辣能干,她有一双半大不小的脚,走起路来雷厉风行,干起活来特别的利索。她不仅针线茶饭好,而且农活照样也是行家里手,她真的可以说是好比“大力士进铁匠铺样样拿得起”。

可是让她心里非常难过,也让全家人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儿,那就是由于她经常忙于屋内屋外活计,常常忘记给自己一岁多的儿子喂nǎi,致使儿子夭折。后来因病她再也未生育,这就造成了她终生无亲生子女的悲剧。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她这样一个让全家人人尊敬,人人爱戴的大好人,在1950年8月的一个夜晚灾难降临在她身上,不幸突然命归西天。那天夜晚正在熟睡中的她,突然被狐狸偷吃鸡的鸡叫声惊醒。她急忙披了件衣服就往外跑,一只腿刚跨越门槛外还没来得及跨出另一只腿时,被突然坍塌的崖面土打倒在地,并深深埋在下面。当全家人把她从土中刨出时人已气绝身亡。大家叹气,哎!真是好人命短呀!过世之后据人们传说,她生前在家中院子的周围,四处偷偷埋藏有很多的银元。

但因为我的父母也相继双亡,空空的庄子让给外姓人家住进,所以此钱财有可能被落入了外姓人之手中?在我认为这是天意,说明我兄弟两没那命得到此财富。

王奋武当掌柜时,在妻子李氏和嗣子王连的协助下如虎添翼,从而使王氏家业又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新开了一家车马店兼斗铺,新盖了几间土木结构房屋。此时我们王家已是人畜兴旺,生意兴隆,粮满仓,生活富裕,家族势力和家庭实力在不断壮大“对着门缝吹号,名(鸣)声在外”。在当地已经成为富裕户之一。

王奋武因患肚子痛病而去世之后嗣子王连自而然而成为家中掌柜,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成了家中顶梁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有为的他与前辈不一样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加上做人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多年务农经商积累的实践经验,审事度时和多智多谋的头脑,以及他xìng格直爽办事利落的个xìng和身体魁梧绅士风度翩翩的气质。

之所以有了这些良好的条件素质,再加上他勤奋好学,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而且脑勤、腿勤、手勤,这样以来更使得他在继承父业管理好王氏家业上得心应手。

他尤为在管家理财上更胜前辈一筹。在他的jīng心主管经营下,王氏家业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高峰时期。无论是在农业方面,商业方面,家庭生活方面,还是在家族实力、势力和威望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和壮大。这个时期又新修建起来一个中药铺,一座榨油坊。

这时候的王氏家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更加的人丁兴旺,事业发达;有钱有势,生活富裕;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阵势。在当地已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之家,令世人敬仰羡慕不已之家。

实践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忘记自己祖先的后代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因循守旧,不奋发图强的后代也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依赖过去家族名望的后代更是没有前途的。穷则思变,胜则不傲,只要肯登攀,就会更上一层楼,胜利一定会属于自己。

我想,如果说让我们的后辈们了解了本家族形成发展进程的历史,无疑定会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会增强他们对社会、对家族、对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继承和发扬老祖宗在为国、为民、为家发展、生存而孜孜不倦的那种顽强拼搏jīng神的。以至于会激发后辈们再接再厉为国、为民、为家增光添彩的信心的。

这113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南灵村王家小庄,迁移到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的王云海这一支系王氏家族,岁月更替,截至公元2011年7月1rì止,从四口之家的人口,繁衍生息到今天共6代,62人,其中男xìng37人,女xìng45人。今现尚存者(包括娶来的媳妇)有70人,男xìng31人,女xìng39人,析22户。其中从农村农业户籍转为非农业户籍的有6户,13人。暂住城市的有6户,17人。以男为主(不包括出嫁姑娘)前后迁出榆中县户籍的共4户,12人。他们分别定居在陕西省西安市1户。河北省邯郸市区1户,甘肃省兰州市1户,甘肃省民乐县1户。家族人学历、职称和职务:大专以上10人,会计师1人,工程师1人,中级教师2人,处、科级领导4人,干部6人,公务员5人。

二武家窑王氏宗族祖籍

觅寻王氏祖先的足迹,梳理清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白马山湾王氏后裔的分布脉络,这是我多年夙愿,也是我们族人所期盼的。20世纪70年代初我就开始着手收集这方面资料。其方法最早是去找我们村庄健在和知情的那些老者们,与他们同炕而眠,同桌而食,共话家常,从中了解了大量口碑资料。

后来就用书信的方式与各地同宗、同族、同胞们取得联系进行询问。再后来就是四处搜集地方资料及先人遗迹来翻阅核实,就这样从中去获得有关史料。总而言之,我一定力求要做到对资料考证准确无误。

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其实这不是件我原来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做的一件事情,的确深深感到是一项非常艰难、复杂、麻烦而又责任重大的一项工程。

不过在我来说,不管怎么样,既然已下定了决心要做的事情我就要一定做下去,尤其这是编纂自己祖先的足迹,哪怕就是再苦再累不但要做下去,而且必须做到使它应有的真实xìng、可靠xìng、实用xìng,并且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那么,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白马山湾王氏家族祖先的祖籍究竟在何处?是不是就是我在《百家姓辞典》中查看到的,所记载的全国有名望的21处王姓中甘肃省天水地区这一处的血亲后裔呢?

在1973年8月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马场回榆中县探亲期间,专门为我们的家史走访了我们村庄上我称呼他为姑舅大大的一位姓何满头银丝的老先生。

当得知我的来意之后,他jīng神为之一振,因此对我所提出的问题非但没推辞,而且还非常热心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他带着一种回忆的表情(爱回味是老人的一大特点)详细地给我说:“这么多少年来,还没有一个人到我跟前提及过你们王家的家史呢?要说就我们这一代的人啊!知道你们王家家史的,现在也就只剩下我和你三伯父母王英、基俊英三人了,如果说再没人问及此事的话,那我们就带到土地坑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