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商人的感动》一位好老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强终于留了下来,临毕业的这一年,凤香当上了班级团支部书记。 她多次找到赵强,动员他写入团申请书,赵强因自己家庭成份高,总是借故推辞,一拖再拖。最后凤香急眼啦,用如果你不写入团申请书,就中断对他生活上的帮助。她的理由是在班级他表现最好,各方面都很突出。表现不入你的都入了团,你怎么就入不了团。成份高怎么的,不是重在表现吗?经凤香再三说服,赵强终于动了心,把入团申请书交了上去。可就在讨论赵强入团的班级团支部会议上,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有的支委认为赵强的表现是装出来的,他心里怎么想的谁知道,他几次想退学,这就包含着对社会不满和对他那地主阶级家庭出身发泄不平。

凤香对有些人的这种观点当然不能同意,她举出了很多事例,认为赵强各方面都达到了标准。就因为他家庭成份高就胡乱猜疑是不对的。她的观点对方当然不能接受,会议由争论发展到争吵,最后对方说了过头话,给凤香扣上了光讲义气,没有政治觉悟,给地主阶级唱赞歌的帽子,凤香一气之下撂了挑子。学校团委知道了这件事,偏听了一面之词,要求凤香在班级团支部会上做检查,不再坚持己见,还仍然可以当团支部书记。凤香倔劲上来了,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但不认错,还认为自己做的对。最后学校团委做出决定,撤销了她班级团支部书记职务。

赵强不但没有入团,反到连累了凤香,他几次找凤香,感到很过意不去。可凤香总是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呢?我根本就没做错,认的那门子错,只要你好.xzsj8.好干,将来有出息,事实证明我做的是对的。这件事只要你别在意,我是什么都不会在乎的。”

看到凤香没有丝毫怨恨自己的意思,赵强原来内心中负疚的情感,得到了十分宝贵的安慰。事情很快就这样平静下来,这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班级语文课代表,却为后来的那场动乱埋下了祸根。

新来的语文老师的第一堂课就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是初三学期,班主任老师领着一个身材清瘦,仪表端装的中年男子走进了课堂介绍说:“这是咱们学校新调来的语文老师,今后将由他来教你们的语文课。”

班主任老师走后,这位中年男子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秀丽的三个字,温月秋。接着他操着一口河南口音解释说:“我叫温月秋,毕业于华东师大,那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但名校出来的人不一定就有知识。我可以和大家保证和同学们以诚相待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我相信在同学们身上我一定能学到我过去没有学到的知识。如果同学们发现有那些不足之处,不论什么场合可直接提出来,我绝对欢迎。日子久啦,大家就会知道,我是一个提倡师道不大赞同尊严的人。”他的直爽和坦率,在赵强的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

温月秋老师讲课的风格也很特别,那就是身体力行,每当布置作文,他有时也会写一篇和大家探讨。特别是对古诗词更是颇有研究。每每讲到古诗词,一有课余他便倒背手滚瓜烂熟地背起名家名句,和古人写诗词的故事,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在讲**的词卜算子“咏梅”一课后,他还就卜算子的词牌填写了一首“咏桃”。在这首词里他一展才华,使大家在对写词的理解上进一步加深了体会,同时这首词也成了同学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

当然他和温月秋老师的深一步交往,也纯属偶然。一天晚上宿舍炉子有些憋烟,同学们去找舍务老师,舍务老师不在,温月秋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就跟着那名同学来到了宿舍。他和同学们一起把炉筒子清理敲打了一遍,炉子好烧了,大家心情格外高兴。师生们一起围着火炉闲聊起来,同学们都要求他讲讲大学里的新鲜事。当时教材上正在讲对联,他首先和大家讲起古代写对联的趣事。他通古博今不时引起阵阵笑声。他从茶,上茶,上香茶。坐,请坐,请上坐到双舟并进橹速(鲁肃)怎比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那如箫和(萧何)等等。讲着讲着讲到了现代趣联,民国时期美国驻华大使马歇尔因工作不利,被总统罗斯福调回,华来士奉调任驻华大使,有人写了一副对联,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这是一副反正联,即反过来念句式是一样的。这样的对联引起了大家一翻议论后,他又乘兴和大家讲了大学里的一件趣事。在快毕业的时侯,同学们周末到海边游玩。一名同学突发奇想地出了副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要求写出下联,这也是一副反正联,同学们幽思苦想,整整一个晚上,无人能对。没办法,大家要求那位同学说出下联,那位同学也没有说出下联,至今留下一桩憾事。

同学们听后,七嘴八舌说出几副下联都不能成对,后来温月老师笑着说:“同学们别在这上费脑筋啦,这不是你们所能回答的问题。”

这时做在一边一直没有吱声的赵强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好了一副,你看行不行。”

尽管温月秋老师觉得他未必能够对上,但看他一副认真的样子,还是面带微笑,很客气地说:“请说吧。”

赵强一字一顿地说:“湖南游艇船艇游南湖。”

听了这一联,温月秋老师不觉一楞,反复念了两遍后,肯定地说:“对仗工整,说说其中意思吧。”

赵强言简意赅地解释说:“**老家在湖南他带着**思想出席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湖的游艇船上成功结束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缔造了伟大的党。”

听完了赵强的讲解,温月秋老师连连点头,赞不决口,显示出少有的激动说:“你小小年纪,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党史知识,是很难对出如此下联的。聪名,绝顶的聪明,妙,妙,妙极啦。奇才,奇才,少年奇才。咱们班语文课代表非你莫属啦。”

语文课诗词部分结束啦,为了配和单元练习,老师出了作文题,每人写一篇赞扬父亲的诗歌,这是一篇再平常不过的作业。每次写作文,老师都要拿出一两篇作文来讲评。可这次讲评老师有些兴奋不已,只见他满面春风兴冲冲地走进课堂,二话没说在黑板上工工整整板书了一首诗,题目是《心血》。

挖一抔心地土壤

用激情烧得滚烫

插一根枯了的枝条

也能奇迹般地发出新绿

不信你看那娇人的果子

有鲜红在滴……

他指着写在黑板上的短诗问同学们,诗中歌颂的人是干什么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人民教师”。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温月秋老师更显得有些特别的激动:“对了,这就是诗,诗中没有写教师的字样,更没有写如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种给人以无限想像空间就是形象思维。不是什么东风是恩人的话,这话没错,但不是诗的语言。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的当属徐志摩,我悄悄地来,正如我悄悄地走……。一代大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把流星比做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几次次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这是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美的意境。这首诗虽然还远远比不上这种程度,但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还是很有希望的。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赵强同学,一下子全班同学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了赵强……。

事情到此结束,自然不会引起什么风波,可温月秋老师余兴未尽,他决定把这首诗推荐给正在开展短诗竞赛的发行量较大的中学生杂志上,在经学校政工处审查盖章时却遭到拒绝。理由很简单,赵强家是地主成份。那位负责这项工作的政工干事叫阴珍,是一为中年女姓,她性情孤辟,四十多岁未婚。深度的近视镜后面藏着一张典形的阶级斗争脸,由于她一天到晚总是张口阶级斗争,闭口阶级斗争,面目表情总给人感觉是那么阴冷阴冷的,同学们背后都把她的名字颠倒过来叫她真阴。她看了温月秋老师拿来的赵强写的短诗,问明情况后,从深度的近视镜边上透出了一股阴冷的阶级斗争警惕的光。在表面上虽然很客气,但这种客气着实令人可怕。她不阴不阳地说:“就诗歌好坏而言,我不敢多谈,谁都知道,这方面你是权威,但我要问一句,他家是地主成份你知道吗?”

温月秋老师如实回答:“我刚来,对学生了解少,我不知道。但我想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至于学生家庭是什么成份,这不是很重要的,不是重在表现吗?”

看着温月秋老师对自己工作这么大失误如此不在乎,真阴十分生气,刚才的客气变得荡然无存,本来就是一张长脸变得更长啦。她带着教训的口气说:“你把这问题看得太简单啦,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可阶级斗争也无时不在,并且是尖锐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就说这首短诗,如果发表出去,美化地主阶级的责任你承担得起吗?”

真阴一下子把一个简单的问题上纲到美化地主阶级的高度,温月秋不敢再犟啦。只得赔着笑脸说:“这件事我考虑不周,往上推荐是我的主意,他本人根本不知道,只局限咱俩知道就到此为止吧。我希望你不要说出去,他们再有几个月就要毕业参加高中考试啦。别因为这件事影响学习情绪,挫伤他的积极性。”真阴看着温月秋老师一个劲赔笑脸,火气消了一些,但仍然很严肃地说:“今后办事一定要考虑好了再办,捅出喽子可不是你一个人的事,牵扯到整个学校的声誉。听说你让这个人当了课代表,我看这也不妥,应该换个别人,贫下中农子女不是有的是吗?”

温月秋虽然不同意她的观点,但还是硬着头皮解释说:“课代表他当得挺好,没有什么错处,这么不明不白拿下去,这个话不好说。再说离毕业越来越近啦,你的话我记在心里啦,下次注意就是了。”这时真阴表现出了一个有经验的政治家特有的风度,没说行也没说不行。

从政工处出来温月秋一脸茫然,事情没办成,还惹了一肚子气,心里连连骂道:“屁话屁话,简值就是屁话,不就是盖个章吗?至于扣那么多帽子,搞的象要人头落地似的,架子哄哄那个熊样,算什么玩艺呢……?

正当赵强他们全力以赴准备考高中时,一场动乱开始啦。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下,真阴率先成立一个专揭老底战斗队,第一个揭发对象就是温月秋。那罪名也是吓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思想。《咏桃》诗就是反对**思想的一个铁证。抓住词中一两句话断章取义无限上纲,当时最能将人搞臭的帽子一个接着一个风涌而至。随之而来的深挖阶级根源,出身主家庭,反右斗争中被打成中右,档案上写着控制使用字样也被公布于众。显而易见,对《咏桃》诗的批判成了全校这场斗争的突破口。

赵强在这场运动一开始就卷入其中,他的那首短诗《心血》被当做为地主级歌功颂德的具体事例进行批判。真阴的阶级斗争理论在这里找到了根据,从而体现了她对阶级斗争新动向的高深的分析水平,和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动察力。上批《咏桃》下联《心血》,把这两件事自然地捆在一起。她到处扇风点火,不由人不信服。她不止一次煞有介事地分析说:“温月秋只所以看中这首诗,是由他的阶级本性决定的,因为这用恶毒语言丑化贫下中农子女,达到美化地主阶级的目的。把贫下中农子女丑化为枯了的枝条,全靠地主阶级这个救世主用心血去浇灌。就是这样一首毒汁四溅的诗被温月秋吹捧为诗歌的方向和希望,可见其用心何其毒也!”

她还把同学们揭发的材料进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教育同学们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洞察分析事物在学校造反派头头联席会议上,俨然似一个政治家不容争辩的权威提出:“温月秋在这首诗讲评中,说东风是我们的恩人不是诗的语言,是别有用心的攻击东风压倒西风。东风不是我们的恩人,谁是我们的恩人,可见温月秋的阶级立场站到那里去了。更不能容忍的是温月秋还要把这样一首美化地主阶级的诗推荐给全国性的中学生刊物。如果不是遭到无产阶级正义力量的强烈反对和抵制,他的这一阴谋险些得逞。可见我校阶级斗争是何等激烈,阶级敌人以各种面目出现,在文化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不再奋起反击,无产阶级专政就要改变颜色,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就会重演。”她分析得入情入理,同学们被鼓动得慷慨激昂。经过充分的舆论准备,召开了全校面对面的专题批斗会。

按理象赵强这样的连红卫兵都没有参加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是没有资格参加这样批斗会的,因为有些问题涉及到他,他必须参加接受教育。批斗会一开始,温月秋便被一群红卫兵押上了板凳。被安排在一个角落里的赵强看到温月秋站在板凳上,因不肯弯腰而几次被摁下板凳。他的心好象被什么东西揪着一样,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批斗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写《咏梅》,你写《咏桃》,公开和**唱对台戏,明目张胆地反对**思想。杜甫写《咏梅》,毛席写《咏梅》,你写《咏桃》是何居心?温月秋老师辩解说:“杜甫写《咏梅》,**写《咏梅》,我就不能写《咏桃》,那么屈原写《橘颂》难道也错了吗?”这一句话激怒了红卫兵,随着温月秋不老实,知识越多越反动,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此伏彼起地怒吼声,就是一阵无情的拳脚,温月秋几次被打下板凳,血顺着嘴角和鼻孔流了下来。

看着温月秋一脸的不服气,一名红卫兵站起来,指着他的鼻子说:“你心里不服气是不是,那你就给我说一说,你是怎么被打成中右的,你档案里写着控制使用是怎么回事?”温月秋用手抹了一下嘴角上的血说:“怎么打成中右我也不知道,反右斗争我一句话没说,后来是上头强行定的指标,因为我家庭出身是地主成份就定在了我头上,档案里写的控制使用我那里知道。”

“温月秋不老实,顽固不化,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又是一阵口号声过后,一个红卫兵气极的又是一脚踹倒板凳,温月秋从板凳上跌下来,又是一次头破血流。

他被拖上板凳还没有站稳,又一个红卫兵走到近前:“温月秋!你美化地主阶级,目的就是要夺回你们的天堂,你重用地主家庭出身的狗崽子当课代表,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你要把他赞美地主阶级的诗推荐给中学生杂志发表,铁证如山你还抵赖得了吗?”

这时温月秋老师脸上露出一丝痛苦的神情说:“你们不要骂他是什么狗崽子,让他当课代表,要把他的诗推荐给中学生杂志,完全是我的意思,这和他有什么关系。”说着他用眼角余光斜视一眼做在台上,对导演这样一场斗争会,面露得意之色的真阴,心里暗暗骂道,“这个卑鄙小人,违背承诺,不讲人格……。”

“你们真是互相包庇,铁板一块,连最基本的事实都公开抵赖。”这时有人带头读起了**语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花绣花,不能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力,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在这一口号地鼓动下,耳光,拳脚,夹杂着棍棒劈头盖脸地打下来。温月秋老师几次被拉起来后,尽管已是体无完肤,仍笔直地站在那里不肯弯腰……。

看到这一切,赵强脑袋里嗡嗡直响,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对于群激愤的同学们在真阴的指挥下,对温月秋老师这样没完没了的批斗不理解,对于自己的指责也不明白。同学们的目光不时投向了他,那意思他很明白,是让他反戈一击,揭发温月秋老师的罪行,或许能保全自己,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当然明白那些人让自己参加会议的良苦用心。然而他自己更清楚,这种丧失人格的事情,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为了完全避开同学们的目光,他默默地离开了会场。正是因为他不肯反戈一击,揭发温月秋的罪行,中途退出会场,被红卫兵组织勒令离校,回村参加农业生产。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