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清枭臣》第八章 光绪大婚,亲政无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更新时间:2012-05-07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反观当时大清朝的洋务派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大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同治年起,他就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为了改善“有海无防”的局势,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满汉群臣都认为该大力发展水师力量。

于是,在光绪十一年成立了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把持户部,并且与李鸿章有仇的翁同龢,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水师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虽然有翁同龢的掣肘,但得益于李鸿章的深谋远虑,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不得不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北洋水师也只不过是大清王朝的回光返照而已。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军队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丝毫不知日本已经悄悄把屠刀举起,就等着时机成熟之际在大清王朝的头顶上砍一刀了。

和满朝文武的内斗不同的是,在这个老大帝国,却有一个“小小”的“孩子”正在为改变历史而做着艰难的努力。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何念祖四岁。

正月,光绪帝大婚礼成,做为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被赏赐金桃皮鞘威服刀,赏赐银六万两。并进封醇王的诸子:载沣为镇国公,载洵为辅国公,载涛赐头品顶带、孔雀翎。奕譞义子何念祖——鸟毛没有!

四岁大的何念祖发育的很快,个头已经同六岁大的载沣一边高。但也变得更加“顽皮”,“好动”。

经过一年的相处,载沣与何念祖之间已经建立了牢牢的关系。拥有几十年生活经验的何念祖已经轻易的摆平载沣,基本上已经达到令载沣“言听计从”的地步。

光绪大婚之后,同年开始了名义上的“亲政”。

醇亲王府出了光绪皇帝,按理说如今的醇亲王府正是最风光的时候,可是不知道为何,醇亲王奕譞却严命府中上下一定要低调做事,不要轻易招惹是非。

而何念祖也不止一次的从奕譞眼中看到深深的忧虑。

王府中人对奕譞的命令感到有些不以为然,但也不敢违背王爷的命令,只是在背后颇有埋怨。在醇亲王府,可能何念祖是唯一一个在内心世界上懂得奕譞的人了。

现在的醇亲王府看似因为光绪皇帝的亲政而荣光无限。但不要忘了慈禧对权力的**是何等的强烈!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4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16岁就要临朝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逐渐临近,慈禧撤帘归政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之事已不可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于是预作布置,对光绪帝权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纵朝政。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9岁的光绪帝举行大婚典礼。但皇后的人选却是慈禧选定的,根本就容不得光绪皇帝选择。

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

这个皇后容貌丑陋,马脸高额,瘦弱驼背,突眼露齿。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奈。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通过皇后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慈禧虽“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临朝亲政后,55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则权势依旧,裁决政事,一如既往。

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力,国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连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并规定:光绪每隔一日,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以致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头顶月亮去,饱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随时请示,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光绪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日久天长,精神更加抑郁,情志愈益不畅,旧病不去,又添新愁。

儿子亲政,父亲又是实权人物,这种父子间的强强组合更是令慈禧感到寝食不安。醇亲王奕譞正是察觉到慈禧的这种心理,同时也感觉到慈禧一定会对他下手,这才整日愁容满面的。

果然,光绪正月份刚刚大婚亲政,到了二月份奕譞就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打击。

在慈禧的秘密安排下,河道总督吴大澄密奏,援引高宗皇帝御批的《通鉴辑览》,大意是说:宋英宗崇奉濮王,明世宗崇奉兴王,当时议政的人想要改称皇帝的亲生父亲为伯、叔,这实在是不近人情,应当定亲生父亲的名号,加上徽号;而且一般臣子过继为别人的后代,还可以根据本身的封典,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何况贵为天子,天子的父母,必当要有尊崇的封典,因此请朝廷众臣议定醇亲王的称号礼节。

明面上看,这是吴大澄在拍光绪皇帝与醇亲王的马屁,可实际上呢,却是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对光绪,醇亲王等人的捧杀。捧得越高,摔得就越狠。

现在由于光绪名义上的亲政,已经使帝党占据了统治大清帝国的大义,加上醇亲王掌管海军衙门,手握实权,所以仓促之间慈禧也不敢过度打压帝党。吴大澄的密奏既是慈禧对醇亲王奕譞的捧杀与试探,同时也未尝没有敲打的意思。

醇亲王在宫内也有许多耳目,当吴大澄的密奏出现在宫中时,他也很快得知了上面的内容。

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慈禧继恭王之后的眼中钉肉中刺,慈禧必除自己而后快。而他又不像恭王那样在满清皇室中那样无与伦比的威望,哪怕是斗不过慈禧,至少能保平安。

奕譞知道,一旦有人让那位老太太记恨上,那他唯一的结局自然不言而喻。

经过一个多月战战兢兢的生活的,不到五十岁的奕譞头发在一个月之内白了一半,最后,无计可施的奕譞终于决定上奏慈禧,以表示自己的忠心,绝不敢和慈禧争权的心愿。

可密奏递了上去,奕譞苦等了一个多月,宫里还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动静,就好像吴大澄从来没有上过那道密奏,自己也从来没有被慈禧猜忌过一般。静的简直让人发疯。

可这样的寂静在奕譞看来更加危险,慈禧越是不表态,就越能说明慈禧是铁了心的要对付自己了。

经过苦思,奕譞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暂时“牺牲”自己儿子光绪,暂时稳定住慈禧。

三年前,也就是光绪十二年,为了保护根基全无的光绪皇帝,奕譞不得不违心的上疏请愿,请慈禧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而慈禧也利用以奕譞为首的朝廷大臣提供的台阶,最终选择了“训政”这种形式,以此继续把持国家政权。

“训政”这一名目不仅容易掩人耳目,而且时间可长可短。在这种体制之下,慈禧操纵光绪帝,支配国家政权,跟原来的垂帘听政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对于慈禧来说,在所谓的光绪帝亲政以后,她获得了“训政数年”的机会,实质上就是慈禧继续临朝称制。可是光绪帝日渐长大的年龄并没有给慈禧提供充分的训政时间,如今光绪已经大婚,慈禧更没有继续“训政”下去的理由了。

奕譞想出来暂时缓解后党与帝党之间冲突的办法就是——继续让慈禧训政!

跟年轻气盛的光绪帝不同,醇亲王奕譞看得更深远些。在奕譞看来,光绪与慈禧之间最大的优势就是光绪还年轻。年轻就意味着光绪可以从容的耗尽慈禧的生命,随着慈禧一天天衰老,国家政权无疑最终属于年轻的光绪帝,只是由于慈禧的存在,光绪帝登顶权力巅峰的过程会漫长和坎坷一些。

虽然这种做法有些对不住儿子,但这毕竟是最最稳妥的一种方式,继保全了自己,又避免了儿子和慈禧之间的直接冲突。

果然,在奕譞拉拢了礼亲王等人再次上奏请求慈禧继续训政之后,经过一番言不由衷的“恳请”和“辞让”,终于确定了今后的权力格局——慈禧以“训政”的方式继续把持政权。

对于奕譞的审时度势,慈禧太后非常满意,自然也投桃报李,便停止了对奕譞的小动作。

为了使儿子能顺利地走完漫长、坎坷的“登顶”之路,奕譞又煞费苦心,加快了对颐和园的修建。

奕譞知慈禧多年来有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搬出紫禁城,住到湖光山色的园林中去。

紫禁城建于明朝,建筑压抑单调,里面清规戒律繁多,清朝皇帝大多不愿意生活在其中。所以,从康熙开始,在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在北京西郊营建了三山五园。雍正、乾隆等历代君王除了冬天和举行典礼以外,基本住在园中。

慈禧早年在圆明园中跟咸丰帝有过一段短暂但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爱情的结晶就是同治皇帝,慈禧因此改变了命运。出于对青春的怀念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修复圆明园就成了她魂牵梦绕的理想。为此她曾在同治末年大力推动修复圆明园的计划,但遭到满朝大臣的一致反对,理由十分简单——没钱。

据估算,修复的经费至少需要两千万两白银。经过太平天国战争的打击,国家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很多,所以,慈禧不得不压抑起强烈的**,仍在紫禁城中“蜗居”。

光绪帝不开窍,但他爸爸奕譞看出了这一点,而且,这不光是为了讨慈禧的欢心,园子建成后慈禧在那里游山玩水,也免得在紫禁城中指手画脚,光绪执政或许能顺利些。

为了尽快能让老佛爷入住颐和园,奕譞甚至不惜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这座颐和园修建工程最紧张的阶段,正值直隶省和京师遭受特大水灾,御史吴兆泰因为怕激起灾民闹事,建议暂时停工。而醇亲王却一言不发,“鞠躬尽瘁”地继续修建任务。

其实,光绪对颐和园修建十分矛盾,他不愿意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浪费大笔金钱,更不愿言不由衷地讨好皇太后,但碍于生父的一片苦心,再则想到慈禧搬出紫禁城,也油然而生一种当家做主的冲动。

而在这个问题上,翁同龢也敏锐的看出修建颐和园的好处,更看出了奕譞的良苦用心。翁同龢自然希望自己的学生早日掌握实权。

于是,按师傅翁同龢的指点,光绪为这座即将竣工的园林题写了匾额“颐和园”作为厚礼献给了慈禧。慈禧笑得合不拢嘴,告诉皇帝要勤政典学,克己爱民,把大清国治理得蒸蒸日上,那才是最好的礼物和最大的孝心。

光绪名义上亲政之后,起初慈禧是很不放心的,怕光绪皇帝违背她的意愿,通过几个月的观察,她欣慰地看到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皇帝基本上能遵从她的意志。于是,自然的对光绪的看管变得有些疏松起来。

不过长期把持朝政,现在乍一“放松”下来,慈禧还真有些不适应了。

近来,慈禧时常感到多梦厌食、心烦气躁、她令太医仔细会诊,结果是:老佛爷并没有什么疾病,多梦厌食是心不宁静造成的,需静心调养才是。

听了太医的忠告,慈禧自己也在琢磨:“是啊,我睡不安、吃不下,皆是一心惦着朝政。自从进宫以来就没停止过争斗,早年与嫔妃斗争,后来与肃顺争斗,再后来与恭亲王争斗、与皇后争斗、与亲儿子争斗。斗来斗去,死的死、亡的亡,罢免的罢免。斗来斗去连我也斗的累了。”

突然间,慈禧想到自己一直牵肠挂肚的园子,同时也可能是被长期的政·治斗争搞得疲惫不堪,想短暂的休息一下,放松一下。

于是,慈禧对光绪皇帝说:“皇上亲政之后,尚能勤于朝政,臣民皆拥戴皇上,也不枉哀家的精心栽培。如今,哀家实感心累,欲往颐和园,皇上是什么意思。”

光绪自从当上皇帝之后,日夜苦盼的就是慈禧的这句话。一听这话,光绪皇帝龙颜大悦,但他立刻又掩饰住了自己的感情,他恭敬的说:“亲爸爸抚养儿子多年,才有儿子的今天,如果亲爸爸住进颐和园,只恐孩儿不胜重任。”

慈禧温和的笑着说:“皇宫与颐和园这么近,来回十分方便,皇上可以每隔三五日便去颐和园给哀家请安呀!”

光绪心想:“只要你能离开皇宫,远离朝政,你提什么要求都可以,朕是一国之君,总不能长期受制于你吧。你一走,朕便可以大展宏图了。”

可嘴上还是说:“既然亲爸爸心意已定,儿子也不敢勉强。只是儿子毕竟少不更事,遇到重大朝政,孩儿一定向亲爸爸禀告,或许还要烦劳亲爸爸回宫处理朝政。”

光绪说的非常好听,慈禧听后感觉非常高兴,但还是敲打了光绪一番。她一语双关,平静的说:“皇上请放心,哀家不会不管你的,哀家虽住进了颐和园,但心永远留在皇宫里,这天下,永远还是咱么大清的!”

慈禧在最后一句话上加重了语气,只是强调天下永远是“大清”的,而不是光绪的。

光绪听后心中凌然,更加小心起来。而慈禧见到光绪的反应也越为的得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