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龙之风云英豪》第三十一章 为帝之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为帝之道

段急雨到了自己的东宫中,命手下的小太监放水,自己将贴身而藏的秘籍、身上穿的水火不侵、刀枪不入、不染尘土的乌金蚕衣、背上背着的七星耀日剑,放到了暗中设计的密室之中。 ( 手、打。吧更新超快)

段急雨舒服的躺在了澡盆里,心中暗道:这段时间因为没有什么能和圣心诀同级的内功,所以融气诀就没有使用,现在得了阴煞玄冥索命魔功、黄帝内经和北冥神功,这三门神功都是可以和圣心诀平起平坐的神功,再加上三分归元气和不灭金身的组合功法——三元不灭功,刚刚好可以进行五行组合,也不知会是个什么效果。

段急雨想到此处不禁又有些感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啊,自己功力尽失正好可以修炼最容易速成的北冥神功,到时通过自己的领悟步入先天,就能使用可以融合同等级内功的融气诀了,到时……

————————————帝王之道————————————

段急雨暗自想到:这武功方面,并不用愁,只要敌人够多,单靠北冥神功就能使功力恢复,只是体内功力繁杂,想要步入先天会困难得多罢了。不过,凭我的融气诀,虽然不入先天的功力,效果不佳,但是强行将它们都融合为一还是可以的。到时候,就由数量转换为质量,来步入先天。

段急雨摇了摇头,将思维拉了回来,他开始不断地推敲着自己至关重要的苗族计划,因为只有苗族的支持,段急雨才能真正地在大理政局的舞台上,搅风搅雨,甚至培养出自己的一股势力。

说起来这苗族计划并不十分复杂,首先段急雨当初派遣百花组的间谍潜入苗寨中,并没有存着要控制苗族的心思,只是单纯的为了监视苗族大部落的一举一动罢了。

段急雨只是一个大学生,虽然学过了很多东西,甚至在无尽风云里运用过一些御人的手段,但是他毕竟不是那些政坛老油条。他无法步步都谋划于心,不过随着他的成长,和段正明的有意培养,他渐渐有了一个帝王的必备素质。

帝王之道,是指作为一个帝王所应有的是态度,知识,智慧,管理,预测等等能力的综合。为帝王者,一人为天,大权在握,审时度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心宽以容天下,胸广以纳百川。其实说白了,为帝王者应该要有气魄,口才,不一定博学,但不能缺乏常识,不一定会做,但一定要会用人,善于招揽人心。

并不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之类的陈词滥调,也不是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场面话,更加不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废话。

————————————为帝之道之一二——————————

说起来,帝王之道最重要的只有三点:第一点、权力的集中,第二点、掌握民心,第三点、制衡权臣。

第一点,权力的集中。至少是指能够手中拥有相对强大的力量,至少不能成为权臣的傀儡,如果做了被挟天子以命诸侯的汉献帝,那可就太憋屈了。哪怕不是被挟天子而命诸侯,如果有权臣被手下人逼得黄袍加身,你又手中没有能对付他的实力,你该怎么办?

第二点,掌握民心。一个国家真正的根本,乃是人民。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获得整个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得民众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获得民众有办法,那就是获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众;要想获得民心有办法,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反对的不要给予。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

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最终项羽因为残暴不仁而众叛亲离,而刘邦则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收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的反扑。然而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全国人民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412年的汉朝。

——————————为帝之道在于制衡———————————

为帝之道,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后的一点——制衡权臣。古代帝王,控制其下方大臣,所用的被称作帝王心术,准确的来说,也就是制衡之术。制衡之术主要,就是分两点,拉拢,离间,通过这两点,使得朝廷内大臣无法有太大的动作,由此胜过皇帝。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在明君时期,仍有清流一派与贪官一派,因为皇帝不想看到任何一方独大。

黑白之道,一黑一白,无论是对内臣,还是对外臣,以及世间诸事,都有用。对于内臣来说,黑白之道一般与制衡之术连用,以黑白之术离间或拉拢人心。黑白之术所打压的那方,一般都是最强盛的那方,无论那方,是忠臣也罢,奸臣也罢,总而言之,要两党平衡,朝堂和谐。

若是对外臣,自然不可显现出唯命是从的样子,如此,便需用**。只是若是只是如此,使臣来国,必将不喜,如是,**之后过一会儿,便用白道。所谓打一棒子喂一甜枣便是如此。自己不可示弱,但是却又不可让对方难堪,那么唯有如此做。

下方和谐,上方自然去掉一忧,无论到底是威逼利诱所换来的和谐还是什么,总而言之,下方和谐,才是一国之重,若是下方和谐,也会少行不利于民之事,毕竟若是双方水平相当,没有哪一方,会愿意被对方抓住把柄

黑白皆用,指的不是你对一个国家用**,一个国家用白道,指的是在一个国家上黑白皆用,无论是弱国也罢,强国也罢。弱国若是见你只用白道,只会将你看做一个取款机一般,若是只用**,恐怕会倒向其他强国。

————————————用忠还是用贤———————————

说到制衡,不得不提下:身为帝王,到底应该重用哪样的臣子。是重用能臣,还是重用忠臣。这恐怕是每个帝王都要考虑的事情,并不是每个手下的能臣都对你忠心耿耿。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忠于你的臣子,就拥有足够的能力。

魏征曾经对唐太宗李世明说过,他要做贤臣而不做忠臣,太宗就问其原因,魏说:忠臣授命于皇,不敢有怠慢、质疑,是的,他是一个忠实的好臣子,可是却不是治国的能臣。而贤臣则是为国家社稷而着想,不一味的尾随吾皇之后,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与皇上据理力争。而我要当的就是贤臣而非忠臣,即使有一天因为进谏而惹至杀身之祸,如此一番话,让李世明更加的器重魏征,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繁荣与昌盛。

一个组织只有忠臣,那还有发展的空间吗?。或许这个组织很出色,可是他们能做的也就只能维持现状,不让其变得糟糕而已。失去了贤臣的大胆而反向的提议,时间愈久,最终成了一潭死水,因而更不会出现所谓的盛世了,不是吗?

可是越有能力的人,就会拥有相对大的野心。不论是王莽、司马懿还是赵匡胤,他们原本都是别人臣子,但他们拥有了足以取代帝王的实力时,就算你不想取而代之,都不可能了。

王莽和司马懿暂且不说,也许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并不想背叛自己的义兄,也不想强行从孤儿寡母手中强抢皇位。但是,你能忍耐,你手下的人呢?如果你不成皇为帝,你的手下人如何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呢?说白了,任何人效忠于别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利益二字。

话题有点偏了,真正想要掌握国家机器,让其良好的运作起来。段急雨的计划就是:由贤臣决策,并设定计划;由忠臣执行,并负责。与此同时,段急雨打算打乱忠臣和贤臣的组合,并将他们从新组合,形成执政党和在野党两个党派。

段急雨要如何布置那无比重要的苗族计划呢?至于那至关重要的苗族计划又是什么呢?详情请看下一章——第三十二章苗族计划

a

h

ef=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a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