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永乐开始》第一节 小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经过大半天的努力,高乐终于知道了自己身处大明永乐九年七月的天津卫城外,至于自己的意识为什么会出现在几百年前的十一、二岁小男孩的身体里,而且还是灾民,都不是现在要考虑的,虽然刚刚喝了免费粥,可他还是很饿,不管怎么说都要生存不是?好歹30多岁的人了,难道饿死?

~~~~~~~时光如水,转眼到了:

大明永乐14年六月初三,天已经擦黑儿,天津卫城外,海河东面离一片树林不远,有一所不小的院子,五间正房,八间厢房,还有两个跨院,占地也不小,后面更是个大菜园子,里面还有一些其他建筑,朦胧中看不大清楚。男男女女30多个孩子围坐在院子里闷头吃饭,大的17、8岁,小的12、3岁,大盆的肉烧茄子糙米饭还有汤,看来日子过得还不错,只是气氛有些压抑。

看看大家饭吃得差不多了,高乐首先打破了沉默,“好了,别闷气,既然已经定好了去向,就好好准备,我们还小,日子刚刚开始。来,你们回屋念书去。”一边说一边把小孩子轰回屋。

如今的高乐与5年前大不一样,16岁了,唇边开始有些髭须,已经有成人的身量,挺拔周正,神态安然。

“老十,就是觉得几年辛苦挣下的营生,刚刚扩大就放弃了,有点儿舍不得。”说话的是老二周奇,这小伙子身材粗壮,自幼习武,能打敢拼,是男孩儿里岁数最大的,快18了。这几年不管是开始的小沙锅烧烤摊,还是小餐馆,要是没有他和几个大点的孩子敢玩命,早就让混混们夺走,或者沦为别人的挣钱工具了。

“不是早就商量好了吗,怎么还想不开,这就叫塞翁失马,我们这些人不能一辈都这样吧?趁现在有些积蓄,而且年轻,大家能腾出手来,按各自的想法去做,不是挺好的嘛。再说妹子们也渐渐大了,最多在家学二年东西也都该出门子了,再过几年未必能有这样的机会。”高乐微笑着劝说。

“只不过觉得把这么大家子人扔给你们,我们几个自己走了,心里过不去。”老九张四虎低头出声。听了这话,要去当兵的周奇和马明心里念叨,过意不去还要那么多钱。马明更是楞了他一眼。老十虽然不大,但确实是他在当家,听他劝自己两人的那份银子,大半匀给了老九,在军营里有姐夫关照,确实也用不了那么多,可心里多少还是不痛快。

“越活越回去了,当年咱们什么也没有,也能活,何况现在,就是没任何进项,省着点儿存粮吃上3、4年问题不大吧?再说几年前都没人欺负的了我们,更别提现在。好了,明儿大姐儿子百岁儿,高高兴兴的去。再说一早徐大人还要来看东西,别耽误了。”

大家又说了半天话,各自回房了,天早已经黑了,没有月亮,高乐独自坐在院子里的枣树下回忆,两条大狗蹲在脚边十分安静。

当年北直隶部分地区水灾,一时间灾民涌入北京天津等地,毕竟是真的盛世,吏治绝对清明,官府效率高,灾民安顿还是不错,高乐就是灾民之一,而且是个孤儿,本来如果天天喝粥,忍到了大多数人回乡,像他这样的官府还是会安排的,只是高乐晚上不睡觉,『摸』鱼捞蟹的,然后换点佐料、材料什么的,三天不到,高乐的砂锅烧烤摊就在运河码头边支开了,很快难民里的孤儿聚集在他的身边。

天津卫是运河转运枢纽,可说是千帆云集,店铺兴旺,再加上城外难民并不太多,码头上零活不少,大人们找个体力活儿不难。大家可怜他们是孩子,照顾生意,加上高乐手艺不错,不多久生意还真有了人流儿,连一些卫所的军户有时也来尝尝鲜,那时他们一起有34个没有家人的孩子,其中十岁以上的只有22个,最小的只有7岁,没到八月竟然全能吃饱饭了。

有了生意也就有了麻烦,不知什么原因,高乐不许大人和有家人的孩子加入,自然灾民里有人眼红,不久几个好吃懒做的主动要来帮忙,还有些老人前来说和。小的不懂事,几个大点的孩子还弄不明白这里的意思,高乐却坚决不同意,找来派粥的兵丁官吏,才搪了过去。

没几天,清静的时候,城外码头上的5个混混闻着味儿就来了,找茬儿之后,一个劲儿的吓唬,周奇上去争论,后来就动上手,虽然练过,周奇毕竟年幼,很快被打倒在地,鼻血直流,其实那些人也就是欺负老实人,不敢真的下狠手。修理一下不听话的,吓唬吓唬孩子,得了这摊子,还得要孩子们干活儿呢。

几个混混正以为得手,已经凑近的高乐突然出手,一脚踢中前面那人的裆部,反手两只手指捅进了另一人的眼眶,同时高声呼叫其他孩子动手,看着满地打滚的两个头,剩下的混混惊呆了,冲动起来的孩子们下手就没什么轻重了。恰好一个百户带了几人正准备来吃点野味,远远看见急忙赶了,过来拉开众人。除了一个跑得快,剩下4个混混奄奄一息,其中一人一只眼肯定瞎了。

事情本来不会那么轻易了结,只是没出人命,天津又主要是军事卫所,地方官府刚刚成立,那个拉架的百户刘丰宁是随永乐大帝扫北的近卫,负伤后安排到天津卫的,很有军人作派,而新来的指挥使徐德勇更是他的老上级,这两人可怜孩子们,对他们的狠勇也是暗自赞赏,只不过叮嘱地方官对几个大的小小训戒了一番,打了几板子,以防将来走岔路出了大『乱』子。倒是孩子们得了不少好处,自此有了遮风避雨的所在,还和驻地军队搞出个“军民共建”的佳话来。三岔河口从此有了一道新风景---“小小小吃”。

令刘百户和中卫指挥使吃惊的是,没过几天,伤势刚好的高乐和几个大点的男孩儿拜访了卧床不起的几个混混,不久孩子们的摊位周边出现了几个经营其他种类吃食的摊子,一下子三岔河口的大排挡火爆了起来。10来岁的孩子们就有如此手段,高乐他们真的引起了卫所头领们的注意。

房间里的说话声打断了高乐的回忆,夜里睡不着觉的人还很多。

军粮城,当年的刘百户已是千户,去年年初还娶了这帮孩子的大姐刘巧儿,他今夜也在思量,孩子们盘出的两所酒楼正是他牵的线,说实在的他何尝希望夺了孩子们的基业,只是磨不开老领导的面子,不得以前去传个话儿,连媳『妇』都没敢告诉。没想到高乐就应了,而且除了安排几个人,连价都没划。

事儿都过去好几天了,自己都没敢告诉媳『妇』,明儿儿子百岁,孩子们一定会过来,自己到时候怎么和媳『妇』交待。如果没有媳『妇』算得一笔好帐,没有他们给的压缩干粮的制法,自己如何可以在不到2年里从管军粮的残废百户升到副千户。只怪自己,如今夺了孩子们的饭碗,媳『妇』知道还不疯了。刘丰宁此时百般悔恨,又是满心期盼,高乐这个小舅子明个儿真能说服他们的大姐。

偷眼看着坐卧不宁的夫君,刘巧儿在那偷乐,不过心中也是确实有点气,只是低头给孩子喂『奶』不说话。

这刘巧儿原是乐亭的一个书官的独女,赶上乡里大灾,母亲没了,父亲随着众乡亲出来,本惦着来京城投奔弟子,没成想身子骨不行,半路也没了,不得已随着乡里人来到了天津卫。

这巧儿本来长得周正,又能写会算的,饭还没吃饱呢,就有人开始打她的注意,刘巧儿看不得这些乡亲的嘴脸,正好高乐他们忙活儿,就掺和进来,帮忙干活,同时照看小的,没承想真的就在天津卫站住了脚,机缘巧合成了刘千户的媳『妇』,虽然丈夫腿有点问题,可人品不错,两人也算恩爱,儿子也有了。

当时那帮灾民多数回了原籍,或者安排到了别处,少有留在这天津卫的,倒是他们这些孤儿在这天津卫入了籍,回想这几年,刘巧儿不由感叹。这次虽然体谅丈夫的难处,可也埋怨丈夫,不该不告诉自己就去找了弟弟,虽然及时收手是自家姐弟早已商量好的,不过逗一下这个家伙,也挺有意思。女人坐在炕上一会儿咬牙一会儿偷笑的,哎,这女人的心思呀,那勇猛的刘千户如何想得明白。

此时的明白人正是原先的中卫指挥使,如今已是徐督司,这徐德勇大人可是文武全才,多年来跟着朱棣南征北战,年岁大了退到地方。天津卫是什么地方,北京的东方及海上门户,同时是漕运的转运枢纽,军户四分练兵,三分屯垦,三分漕运,要知道边军才三分练兵,七份都要种地的。可想天津卫在朱棣心中的地位,驻守此地自然是皇上信得过的人。

徐德勇此时心中想的也是那帮小子,尤其是那个高乐高景宇,只有16岁的孩子,这心路眼光让人佩服,此次卖酒楼玩儿的真是漂亮,发现大势力盯上他们的生意时,没有蛮干也没有委曲求全,而是翻新重建,扩大规模,同时大肆造势,并把麻烦引向自己,转手卖了自己一个人情,得了钱财从容脱身,还安排好了孩子们的前程。不知明天会送给自己和进儿一份儿什么样的礼物。

这几年虽然自己对他们非常照顾,孩子们倒是从未给自己添过什么麻烦,也没送过什么钱财,不过他们的礼物确实有意思,开始还是年节时孩子们送上的一些自己做的小物件,这两年的先是压缩干粮,后来又有罐头食品,都是对皇上的北征大业大有用的东西,明天的礼物会给儿子和自己带来什么呢?徐大人也是有些期盼。

那帮孩子们在那个大院子里天天鼓捣,不仅能出好东西,还请了教书先生,保不准将来还真能出个举人,自己的老儿子跟他们年岁差不多,原先不好好读书,最近一年没事就往那儿跑,这些日子看来功课和眼光还真有不少长进。不过他们想要到努尔干女真地商屯,甚至组织海运到高丽和倭国行商,倒是让自己很是担心,明天还是跟高乐他们谈谈吧。

此时睡不着的还有徐大人的二儿子徐进,前些日子小弟他们那些人借用自己杂造局工匠打造了一些东西,晚饭后小弟告诉自己搞的东西出来了,算在自己名下,徐进不激动是假的,想想他们以前搞出来的东西给父亲和刘叔带来的好处就知道了。任凭自己如何追问,这臭小子就是不告诉自己是什么东西,非要自己明天一早去他们的大院亲自体验。本想去找工匠们问问,看看天『色』已晚,犹豫半天,还是算了。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