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天黄叶》餐桌三十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正赶上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在乡下度过我的幼年。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每天要面对操劳的,就是一日三餐了。

记得那时正是农村“分田到户”,农民除了按照人口分得一份田地,家家都有一片自留地,种植的蔬菜,就是一日三餐的菜肴。母亲用辣椒炒空心菜,用大锅煮南瓜,清蒸茄子,素炒扁豆或豆荚。这就是我们一家主要的蔬菜了,荤菜很难得有一回。只有来了贵客,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可以吃到星点的肉。农忙的时候,母亲招待来帮忙的本家人,也就是额外清蒸两个鸡蛋。家里养的几只鸡鸭,是舍不得吃的,母亲卖了钱买油盐酱醋等等,以贴补家用。

八十年代初期,我七八头十岁的时候。因为体质不好,经常生病。家里没有特别的营养品,母亲煮了红糖鸡蛋,拌着稀粥,给我补身子。那就是很高的待遇了,农村人家相亲,招待生亲也不过是这个待遇啦!那时,物资紧张,什么都是计划的,都要凭每月发的有限的票购买。比如:肉票、布票、粮票等等。现在家里还遗留不少,我留下做纪念了。有一次,母亲上街卖菜,专门为我买了一罐“麦乳精”。早间吃粥,挖上一勺金黄色颗粒状的麦乳精,和在粥里,香气四溢,很香很甜。我的气色慢慢转好了,那可是我童年时候最好的营养品了,至今记忆犹新。

八十年代后期,物质生活慢慢丰富起来。东西很便宜,荤菜也时常走上饭桌了。父亲勤俭习惯了,只是爱好青菜炖豆腐,每一次,他都告诉我们,这样对身体保健特有好处。父亲最为钟情的荤菜就是鱼头炖豆腐,炖得烂烂的,软软的,香气扑鼻。就着佳肴,父亲喜欢喝一两杯橘皮泡酒,暖身又养胃。那时,山里最多的是红薯,我们生的吃,熟的也吃。早上是红薯稀饭,中午有蒸红薯,过年了,还做成红薯团子,炸红薯条。味道各有千秋,有时候,吃得多了,胃里直冒酸水。后来,父亲的军工厂每月发放“午餐肉”罐头,母亲也时不时买了骨头肉,骨头炖汤,肥膘肉炼油,瘦肉红烧或者剁碎了,加上青菜糜包包子。我们每人一碗肉汤,吃着青菜肉包子,用午餐肉、香油、醋、酱油佐餐。那可是一顿大餐啊!滋味堪比肯德基,感觉没有比这更好的饭了。

父亲的工资也在悄悄的涨了,由每月三五十元,到一两百元,到五六百。物价还是比较便宜,到了秋上,各家都在准备过年的食品了。有鱼,肉,鸡鸭,大包菜,各色小吃。母亲一次买了七八只鸭子,七毛钱一斤,回家褪毛腌制起来。猪肉都是附近山民家里养的,很早就去预定下了,我们每次都要后退肉,那是很大一块,可以腌了,一直吃到来年春天。小吃都是母亲手工做的,母亲跟别人学了不少手艺。赶到做小吃的时候,家里热火朝天。父亲在灶间烧火,母亲在大锅里熬糖稀,糖稀熬好了,迅速加入芝麻或者花生,搅拌均匀,然后出锅,趁热赶平,切成薄片。那时,吃的满嘴流香,米饭都不想吃了。母亲还有炸麻花的手艺,松脆香甜,平时馋了,在铁皮桶里摸出一把,算是零食了。

如今,时移世易,物质空前的丰富。想喝水,门口大超市里有几十种牌子等你挑选。想调剂生活,去大饭店里大快朵颐一番太平常了,菜市里鱼虾家禽,活蹦乱跳,海鲜蔬菜,眼花缭乱。现在愁得不是没得吃,而是不知道吃什么好了。人们有了“吃健康,吃营养”的理念,不光要吃好,还要讲究营养搭配。我们家每次做菜,都是根据营养菜谱来搭配的。菜都是做两份,一份专门给孩子吃,为了她的健康成长。老人吃吃高级的保健品,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了,脑白金、深海鱼油、西洋参等,随时可以在市场里买到。逢年过节给父母孝敬一些也成为寻常的习惯。

仔细回味,三十年以来,我们的餐桌从贫瘠到充裕,再到空前的丰富。幸福的感觉时常会涌上心头。两鬓斑白的老父亲时常对我们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啊!要感谢这个时代!我时常怀念旧时的时光,快乐单纯;我伴随着祖国逐渐繁华而成长是一种幸运,作为一个有眼目睹社会生活巨大变迁的人,当我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幸福和快乐也时常光顾我的心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