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碧血长弓射苍龙》关于手套、鬼故事及其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涉水又被嘉依珊奈尔给逮着了。请看她的最新证据。

还是从《碧血长弓射苍龙》说起,涉水过河又犯错误了,多一半先生负有连带责任(因为《唐朝好男人》先成文)。

两作品都是架空里比较严谨的,少见。多一半虽然在纨绔子弟的风流韵事中推进故事,但是其中的小细节上如西瓜、白菜、皮蛋等等,都下了功夫的。那些个小女子不懂,却在五十三章中看见主人公拿着皮手套、倚天屠龙刀要出门“打猎”,怎么到了二百零七章就“这朝代没手套”了呢?

等涉水过河酸溜溜地说要停止更新了,急忙一看,以提高他那小说的点击率,哎呀,手套竟然也要靠主人公才能成为“军队的标准配备”,须知YY过分了就成了“手Y”了。

且听我说。

估摸着两人都中了流沙河老先生的“毒”了,流沙河先生从《太平御览》上查不到有关手套的记载,引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断言手套“传入中国,仿而制之,至多三百年”。涉水过河百虑却没能过了这一条“流沙河”。关于流沙河《手套传入中国》一文的反驳文章可以看看以下二位的博客:

一 那父文集http://xyhe.bokee.com/

上面说的很仔细,1973年第9期《文物》杂志,荆州地区博物馆撰写的《湖北江陵县藤店1号墓发掘简报》,与刻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剑”的乌书铭文铜剑等300余件随葬品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双皮手套,这双皮手套长28.5厘米,五指分开,与今手套无异,可说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至少距今已有2300年以上)的手套实物了。

二 柳隐溪在

http://blog.qingyun.com/front/siteView/articleDetail.do?event=3&Id=530

中也信誓旦旦地说在“十几年前就见过了”上述那副手套了。小女子侧面了解,荆州博物馆的这副手套没有丢,确实还在。靠这副手套,当然,主要是那把剑,荆州博物馆跻身于全国十大地市级博物馆之一。

小女子是从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史》中找到手套的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冬天……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沈先生的这个“半截露指薄质锦绣手套”估计是从文献上得出的结论,因为真正的实物要到西汉马王堆汉墓里才出现。据说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三副手套(谁知道博物馆馆长的联络方式,告诉小女子好去求证),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副朱红、浅棕、深绿、鹅黄等各色丝线绣出的穗状流云和卷枝花草的“信期绣”绢手套,正式的名称叫做“朱色菱纹罗手套”, 直筒露指式。其掌面为菱纹罗,指部和腕部均用绢,掌的上下两侧各饰“千金”绦一周,国家一级文物,一九七二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当时的沈先生估计正在哪里反省呢,可能没有机会见到这个东西。

别看它是一级国宝,却在1983年10月22日被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给盗出,技术人员在玻璃上发现了盗贼的手套痕,有一个手指痕迹略呈弧形,照此拼命查左手小指弯曲的人,后来发现是右手食指,闹了个笑话,嘿嘿,算是手套故事中的手套故事吧。

盗贼的母亲毕业于公安学校,叫儿子“赶快送回去,”儿子威胁“你要是报告或者送回去,我就自杀。”于是,这位母亲竟然不再说话,扯起煤炉,烘烤起被淋湿的国宝来,老天,除了这手套外,我以前提过的不是内衣的“性感内衣”素纱禅衣也赫然在列!万幸,案件破了。

这副手套的“信期绣”读者也要容小女子解释一二。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长寿绣是以茱萸纹、如意云纹为主,代表“长寿”之寓意,因此称其为“长寿绣”。乘云绣主要是以五彩祥云变幻造型为饰,因而得名"乘云绣",寓意宝贵吉祥。“信期绣”是以燕子为主要图案造型,汉代,家燕的别称就是“信期”,它的寓意丰富,最有趣莫过于和女子的“月经”相关,这可不是炒做玩笑,大家可以到蒙面之城的博客里去看,http://blog.sina.com.cn/u/58cb87d301000781 ,帮小女问问是否愿意让我链接进博客。

以马王堆文物的丰富,都需要建立一个“马学”了。关于手套还有两个马学需要提及的地方,一个是千金绦。绦是一种狭幅织有八分体书文字的丝带子,用来作手套和边锦。在丝织品上织八分体书文字的风尚,到东汉盛行一时,许多经锦,都织有表示吉祥的铭文。马王堆一号汉墓绦上织有篆书“千金”二字,同穴出土的竹筒称之为“千金绦饰”, 较窄,宽仅0.9厘米。纹样由文字、雷纹、波折纹三种组成,分阴阳各异的两个单元,呈绛红色调,色彩古朴。

另外出土的细绢,即经丝密度每厘米达120根的,纬丝密度一般比经丝略松一些,也是用来做手套的材料,辛追夫人穿着打扮真是够讲究的,估计珊奈尔她不一定看得上呢(架空一把)。

除了皮手套、绢手套,中国有名的手套还有两个,先说大家熟悉的玉手套。最有名的是组成中山王刘胜的那副“金缕玉衣”的手套了。早在东周时就有“缀玉面罩”和“缀玉衣服”, 玉衣敛尸习俗,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不完全统计有二十套以上的玉衣出土。曹魏黄初三年(222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至烧取玉匣(玉衣亦称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于是禁止使用“珠襦五厘”,从此就废除了玉衣(见《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服大记》)。

玉衣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体之用。按部分可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各部分又均由小玉片加金、银丝或铜丝缀成,至于要用金还是银,得看死的是谁了,分着等级呢。在已经发现的玉衣里,“金缕玉衣”仅仅八套。刘胜和他老婆窦绾就各占了一套。不能做第一就做唯一,南粤王赵眜穿的是丝缕玉衣,独一无二,手套前方还放了一个“手握”,也是玉的,没有雕刻成印章的样子,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手握大权”的纸钱吧。

玉衣也是衣服,小女子多说两句,回到手套上来,刘胜、窦绾、赵眜自然都有玉手套的了,刘胜个大,两手套各长15厘米,也许是因为要节约材料的缘故吧,常见的玉衣片大都由废旧玉器改制而成。

当时穿在人身上,活着时候用的那种,都有点像《唐朝好男人》里公主的那副,新疆民丰大沙漠一号汉墓,“手套”整只长24厘米,宽12厘米,手指处长4.5厘米,宽3厘米,款式为以大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合拢,均露指。

榜上排名第四的这副手套里衬黄绢,保存尚完好,色彩鲜艳。所用锦为平纹经二重锦,整幅颜色有绛色、宝蓝、浅橙、浅驼及纯白五色,织物表面显花的经丝由于分区换色,所以呈彩条效果。整个花纹图案以自由云气纹为骨架,云纹中饰以珍禽瑞兽,有猛虎、斑点豹,侧首前行的羊,以及长有两只翅膀奔跑如飞的神兽“辟邪”,姿态逼真活泼,体现了汉文化浪漫的神话意境。

汉代以后,再见手套是辽宋时期了。内蒙古乌盟察右前旗豪欠营第6号墓女尸面具下衬垫的丝绵、棉纸、中絮丝绵的粗罗、花色绢;网络内穿的丝绵长袍、短袄、短衫、裙、背心、手套等多层丝织品葬服,以及裹尸用的深褐色粗罗,是研究契丹丝织业的重要资料,可以在榜上排名第五的,自然不是丝织,而是一副“铜手套”。

这位墓主,红颜薄命,二十五岁就中毒身亡(不是吹牛,从其身体里发现了大量的砒霜)。她全身穿有镏金铜丝网衣,整件网衣由头网、臂网、手网、胸背网、腹网、腿网、足网七个部分组成。七部分编织后,用银丝衔接起来,成一件整衣,穿于墓主内衣之外。铜含量为57.77%,含银量42.23%。手网,呈五指分开式,形似五指手套。

泰州市博物馆收藏了三座墓的文物,墓主分别是三品官徐番夫妇,处士刘湘夫妇,四品官胡玉,二百件明代官服民服,为明代服饰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例证,其中也有手套。

再讲一个手套的故事,这个真的是故事了。施琅收复台湾当年,即将郑成功的尸骸从坟墓中挖了出来,运回北京。据说郑克塽为能使郑成功安眠地下,一面偷运到祖籍河南固始安葬,一面派其弟郑克举到郑成功出生地———福建南安石井乡建了衣冠冢,并对外声称,郑成功已归葬在南安。

1970年固始县下发通知,要求各乡镇平整坟地,扩大增种面积。正月初一(注意这个时间,诡异),汪棚乡邓庙村一个叫“莽牛地” 有个坟墓很气派,占地60多平方米,六七尺高。坟墓还有神道,石人、石马等则分立两旁。 邓庙大队就选了这个古墓。开挖中发现,最外层是一层用石灰、糯米和瓷粉混合在一起建造的石灰壳,20多厘米厚,非常坚硬。

外层用炸药炸开后,第二层是青石板。四四方方的石板镶在坟墓上,中间的缝隙连接得很细致,每块石板都有10多厘米厚。第三层是用1米多长、15厘米宽、15厘米厚的木板铺就的木板层,再下去才见到棺材。棺材由红木做成,棺材两边各有一对与棺材差不多齐高的木制龙虎牌。

尸体用白绫裹着,尸体面目还可辨清,戴着金属头盔,穿着黄色丝绸衣袍,胸口有一块白色圆形的护心镜。在护心镜的位置,还有一块四方形的布写着“土部丰府郑成功”字样。

见了空气,本来完整的尸体的面目立刻就变了形,衣服也开始成碎片掉落下来。尸体已经从头部、腰部被分成三段,手腕的地方则用白布做成的手套连在一起,以保证尸体的完整。尸体的下面铺着一床丝棉褥子,还压着许多带有血迹的棉被、衣服。棺底的木板上,则呈北斗状雕刻着七颗星。

这段故事怎么样?涉水过河怎么也不学着点,搞个“鬼吹弓”,什么血迹啦、棺材啦、尸体了,越多越好的,死心眼,到现在才杀了那么几个人。向小女子学习,这篇文字起名就要起得响亮,叫做《手套与意淫》!为什么不叫做《手套与手Y》,唉,实在装不了流氓,那也会很辛苦的。

最后说几句,一个老作家,辛辛苦苦地查古书,我们正确的指出其错误是后辈的责任,再加以引申发挥,有点不应该了,比较起来,那父的文字就平心静气许多。中国古代的许多东西都重复失传后重起炉灶般地推石头上山,流沙河先生的文字中反映的这个问题小女子觉得这个反而因该深入思考,现在写东西简单多了,只摆渡一下,多少可以避免被历史忽悠了,却不能忘记文化薪火相传,要靠仁心宅厚诸辈多多努力,免得我们的民族再被历史给忽悠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