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苏联红军中国团长》五十七、百年祭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光真的如流水一样,转眼就是1984年是任辅臣烈士诞辰100周年,许多人再一次想起了任辅臣,为他搞起了各种各样式的纪念仪式。尤其是同年11月5日,在《中国青年报》上登载了一篇任栋梁老人的专访《苏联红军中的中国团团长》。这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是一炮打响,他在这篇文章里介词了任辅臣的事迹,掀起了一个学习任辅臣的小**,使更多的中国读者都知道了中国还有一位能人在苏联红军中当过中国团的团长,知道了中国团的先进事迹。这时的中国人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在钱财与理想的讨论中还需要崇高的信念,这篇文章让读者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读着这篇文章,讨论着这篇文章,为中国有任辅臣这样的人感动,为中国能够在苏联的革命战争发挥着巨大作用感叹,更为中国团唏嘘不止。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见到此文后也播了一套有关任辅臣节目的专题,并传达到苏联,为此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协助下,于1987年9月25日上午,原苏联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专程来北京采访了任栋梁。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遇,这是对中国团的再次肯定,此后,雪片般的信件从苏联飞向北京,飞到任栋梁的家中。那一行行一页页跳动的文字,都寄托着苏联人民对任辅臣烈士的祟高敬意和哀悼。其中有一封信是一位名叫奥列格.尼古拉耶维奇的退休演员写来的,他在苏联《真理报》和洲报《乌拉尔工人报》上看到有关任辅臣的文章后,促使他拿起笔来写了一部关于任辅臣和中国团的中篇小说《别了,站钟》,他在给任栋梁的信中邀请他到苏联去,并说:“我伴随着您到您的父亲坟墓那里去。”其实,任栋梁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父亲和同父亲一道牺牲的一千多名中国团战士,他非常期望祭奠长眠于苏联的先烈们的英灵。可是机会就是没有,眼看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若是再想走恐怕是没有条件了,于是他决定趁机到苏联走一走。

然而,走一趟是不容易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有些事还需要商榷,有些事不是一般人就能肯定的。就在任栋梁为去苏联的事着急时,1987年11月的一天下午,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震撼了北京国际饭店背后顶银胡同8号那个安静的小院,这是哪个带来的消息已经无法考核,总而言之,这消息让人振奋,这消息让任栋梁激动不已,原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部长会议联合签名的贺信送到了任栋梁的家里。贺信上写到:“值此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70周年前夕,谨向您表示**的敬意和衷心的祝贺,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这封贺信给任栋梁思父的情愿打了一针强心剂,他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威望如日中天,他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了。苏联人民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遗忘中国团和中国团团长的后代,他们请任栋梁一家人去苏联做客,祭奠先父。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1988年7月,在任辅臣牺牲70周年之际,在中苏双方有关方面的精心安排下,任栋梁多年的宿愿实现了。他领着夫人和儿子访问了苏联,谒拜了克里姆林宫,当年他与母亲姐姐妹妹就是在这里受到列宁的接见,1921年的情景象奔腾的河水在他的眼前流淌着,列宁的笑容,列宁的话语,列宁的衣服,还有父亲的脸,父亲的手枪……他久久立在走廓柱子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如今景物依然,而亲人已逝,任栋梁老人感慨万千,他望着父亲的遗象哽咽不止。他想起了有父亲的岁月,想起了有雪橇的时光,如今雪橇依旧,父亲却走了。

这是一个难忘的1988年7月20日,苏联乌拉尔洲阳光普照,天空蔚蓝,维雅镇迎来了不同寻常的客人。站前广场聚集着空前多的人群,来自洲首府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下塔吉尔、阿拉巴耶夫斯克和其他乌拉尔城市以及附近村庄的群众,中国团战斗过的地方派来的代表汇集到这里,参加这庄严的祭奠活动。被苏联人民尊称为英雄之子的任栋梁手捧着用鲜花扎成的花圈,缓步走向镶嵌着巨大五星的洁白色的国际主义战士纪念碑,任辅臣和他的战友的英灵就矗立在这块洁白的纪念碑上。在微风中抖动的花圈挽带上,雄浑醒目的大字,是任栋梁亲笔所题:中国团烈士永垂不朽,先父任辅臣千古。任栋梁眼含泪水,一字一顿地读着他用生命写出的饱满激情的祭文:

“父亲!你一生勇于献身,直到英勇牺牲。你一心为人民着想,争取人类的解放。在这些高尚思想的鼓励下,你跨过兴安岭,渡过黑龙江,来到了俄国。你骑马横刀,率领着华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下,不惜流血牺牲,同白匪军厮杀……你那太阳般的光辉功绩载入了史册。

父亲!自从我们离别以来,已有七十年了,这确实是一个很长的期限……我们经历了动荡不安的生活,度过了艰苦的历程,但我心中总是充满了做儿子的责任感。但是,给你扫墓原来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子没有违背您的遗嘱,我把七个孩子抚养成人,他们大多数是**员……青翠的云杉静立,朵朵的白云在飘浮,我迎风而站,对您的怀念无尽头……”这是任栋梁写了七十多年的纪念文章,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他盼望许久的重要时刻,现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此时此刻他岂能不激动,岂能不心潮澎湃。读罢祭文,任栋梁按照母亲临终嘱咐,俯身将她的一半骨灰轻轻洒在墓碑下。然后,又捧起一把碑前土,用苏联共青团赠给他的一个卫国战争时期的炮弹壳精心制作的花筒装起来,准备带回祖国,送到老家铁岭的烈士陵园。这虔诚之举意在将父辈的灵魂带回生养他们的祖国和故乡,意在表达儿女们对父母的一片孝心,同时也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接着,下都拉第七中学的共青团员向任栋梁赠送一本记载着中国团烈士英雄事迹的纪念册,这些事迹都是他们到中国团战斗过的地方采访搜集来的,任栋梁对此表示感谢,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应当很好地感谢你们,因为当年中国团保卫了我们年轻的苏维埃政权。

整洁疏落的村庄,原木建造的住房,苍翠茂密的森林,淳朴热情的人们……这一切既给任栋梁带来欣慰,又在他心灵深处激起了无限的思念,一桩桩有关父亲的往事象淙淙的泉水涌流出来。在苏联,任栋梁又作了一首诗《赴苏咏怀》:应苏友协邀重游,尽行八时达俄都。隆情厚谊经旬日,莫市列埭更斯州。水水山山宁变异,男男女女皆陌疏。鼎盛今朝尽目睹,艰危往岁几人熟。庄严列墓瞻遗貌,威武阿舶聆青竹。故地红门觅旧产,疆场维亚吊英骨。考茔碑下一掬土,七秩春秋夙愿酬。这首诗表达了任栋梁老先生的胸怀,回国后,这种思念的感觉萦绕在任栋梁心头,久久不去。他也在思索,往后的日子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该如何回顾这一段岁月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