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村姑当官》十一章 百干不如一考试 公平竞争随人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了改革用人制度,拓宽用人渠道,遏制用人上的**之风,安澜县委决定选拔一批有工作经验,年轻有为的女干部到领导岗位。决定采取单位推荐,组织考核,群众测评,考试通过的办法选拔女干部。条件是大专以上文化,年龄35岁以下,副科级二年以上,一般人员五年以上工作经历。

春花大专毕业符合选拔条件。因为在工作中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深刻体会,她平时就非常注重学习,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考上了副镇长后,虽然工作很忙,但她还是坚持上完党校大专班,取得了大专文凭。

这次考试前的培训也是在党校进行的。县党校的大门建的很有特色,没有正门,大门的中间是一堵矮墙,一到校门就可以看到矮墙上“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党校的学员常笑称,我们是面对“实事求是”而来,绕“实事求是”而进,背“实事求是”而学,毕业后是离“实事求是”而干。这次考试,听说要求很高,题目很深,况且是集全县高手,报名者多,录取的名额少,竞争很激烈,她感到心中无底,一直在徘徊之中犹豫,迟迟没有报名。镇长朱志同多次劝她报名:“年龄是个宝,条件不可少,关系虽重要,但也离不开考。”这时也有好多的朋友劝她,现在是一考遮三丑,一考定乾坤。春花也听社会上的一些谣传,“什么会干不如会说的,会说不如会拍的,会拍不如会考的,会考不如会跑的,会跑不如会送的,会送不如睡觉的。”她根本不相信这些。在关键的时候,张书记给她打了电话,鼓励她报名,积极参加考试,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鼓励下,她终于下决心报了名。

考试的关键是笔试,论能力论口才答辩,春花是没有问题的。一天春花正在县里集中学习时,张书记的秘书孙有才找到了春花,问了她的一些情况,说:“感觉怎么样,把握有多大?”春花无底,正为此事发愁,就向孙秘书诉了苦,请他帮忙。孙秘书一方面传递了张书记对她的关心,一方面鼓励她,要安心学习,不要有顾虑。孙秘书最后说:“只要认真学习,积极准备,有组织上对你关心,再加上我会帮忙的,你一定会成功的。只是提拔了不要把我忘了哦。”说完迷着小眼诡秘得笑了笑,匆匆离去。

果真到考试的前一天的晚上,孙秘书打电话约了她,教她在考试卷上不写自己的名字,写一个叫李娟的名字。其他一切不要问。并要她保密,说完就匆匆的走了。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转天地都助威。结果公布成绩时,春花考了笔试第一名。原来李娟是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条件不具备,没有报名参加考试的机会,孙秘书为了让她替考,通过关系以让李娟得到锻炼并不参选为由,报了名。他又告诉李娟在考试卷上写春花的名字。可谓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李娟是南大的高材生,刚参加工作,对孙秘书这样的安排心中虽然不满,但又不好当面反对,只好照办。考完试,反复思考这种考试的合理性,这种用人制度的合理性。应该说我们各级领导和政府都非常重视用人,也非常重视用人制度的建设。在用人方面是动了不少脑筋,下了不少功夫的,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用人制度。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把用人作为根本来抓,用人也成为宫廷斗争的核心,用人唯亲和用人唯贤一直交融在一起。科举制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也是用人制度的一大改革。中国从南北朝就有科举制的萌芽,隋唐时已成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功不可没,它为社会文明和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合理性,也有先进性,是历史的进步。

今天这样的考试可以说是科举制的继续发展和提高。现在使用干部不是要注重德,勤,能,绩吗?干部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实践性,因此干部对社会实践的态度,社会实践的能力,社会实践的效果也就显的尤为重要。在有阶层的社会里干部的思想观,道德观将决定他的实践方向和方法。可是考试与这些有关系吗?考试能考出干部的德,勤,能,绩吗?能考出干部的社会实践能力吗?这可能就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现在往往把才和能混淆了,以为有才就有能。其实才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才反映的是学识,能要求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其实把这两个概念混淆岂是现在,就是古人也往往混淆。最典型的要数三国的诸葛亮了。参军马谡自幼熟读兵书,出口成章,运兵布阵,头头是道。他读《孙子兵法》是滚瓜烂熟,几乎是倒背如流。兵法上说的战略战术,他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他曾经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兵战为下,心战为上’的方针,而深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也误将才能混为一谈,让他在关键的时候担当守街亭之大任。结果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痛失街亭。

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只好挥泪斩马谡。真可谓:时来天地共努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干部制度核心问题是终身制,只有打破终身制,才能有效的解决干部用人制度上的弊端。这样的考试是改革吗?能打破干部的终身制?可以说它开始触及干部的终身制,可以说它是对干部终身制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吧。

干部制度的弊端是人治,改革根本的出路在于法制化,可是今天这样的考试,跳出了人治的怪圈了吗?

现在社会有很多方面的**,干部使用的**是最大的**,是根本的**。考试方法能解决用人上的**吗?从规定看,好像是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考试是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使人看上去严密周到,似乎是公平合理的,可是从本质上看,它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只是变多环节**为少环节**。避免了多人参与**,也应该说是一个进步吧。

还有一些严格的规定,看上去是标新立异,但毕竟是在摸索人的发展规律和人的社会实践客观规律。怎样规定任职的年龄,才能符合人的社会实践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大有探索和完善的必要。

想到这里,李娟得出这样的结论,用人的终身制必然导致人治,人治必然导致用人的**。**的根源找到了,可是怎样才能解决终身制,换位思考李娟也是毫无办法。是啊,认识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这时她似乎也能理解凭考试录用干部的良苦用心了。

第二天,她把考试的一些想法和孙秘书略说了一些,孙秘书说:“你还年轻,以后慢慢就会想通了。记住我的四句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春花考试合格后,心情也十分复杂,既高兴,又不安;既兴奋,又恍惚。她清楚知道,一些干部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都没能干到正科级。有的人吃得苦比我多,文化比我高,能力比我强,不是这样原因就是那样理由被拒之门外,我是历史的幸运儿。又想到,如果没有孙秘书的帮忙还有其他因素,我能过关吗?想想自己一生参加的考试太多了,上小学,进初中,上高中要考试,还有那次令人终生难忘的高考。参加工作也经过了两次考试,每次考试都是决定命运的考试。难怪古人称: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四大喜事。这时他又想到老镇长朱志同干了一辈子也才是正科级。又想到镇里的两个副镇长都是大学毕业,工作能力,水平都不错,工作扎实勤奋,有很好的成绩,可是晋升无望。再想到镇里的一般干部,一辈子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他们的前途呢?想到这里,她认为这考试太残酷了,它使多少人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多少人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它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多少人的辛勤劳动的成果。难怪古人有范进中举的悲哀,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艰辛,有凿墙偷光的尴尬,也有张生进京赶考的压力,还有田忌赛马的技巧。

中国的考试太多了,中国人把考试运用的是如此娴熟,很多难题往往求助于考试便能解决。考试可以掩盖很多的问题,可以避免很多的矛盾。考试可以披上改革的外衣,公平合理的外衣,公正平等的外衣,让人眼花缭乱。

一考定终身,一考遮百丑。想到这里,春花在喜悦中感到茫然,在兴奋中感到困惑。

就在春花事业上即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时,可是一场恋爱危机却悄悄而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