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之鸾凤和鸣》古人是否有午睡的习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人是否有午睡的习惯?

似乎并没有历史遗留下来的真实证据能够证实。转载[@.]但,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午睡中醒来,说了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当然,只从这个片段推测也很不科学。古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很广阔的反应了一日两餐,两餐之间劳作的习性,而封建社会大多劳作的阶层都是农民,且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线索,均为众多文人的诗文。

所以,我的看法是,在古时的大家族,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里,是有午睡的习惯的,也只有这个阶层的人有午睡的条件,在意午睡的养生之说。转载[@.]

以下摘至无锡日报《夏日午睡诗》:

午睡,这一生活习惯古已有之。午睡与文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日午睡,本为调节精神的养生之道,清人李笠翁说过,夏日午睡,犹如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 .COM

清人李笠翁说过,夏日午睡,犹如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饱食缓行初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到耳边。”这是诗人丁崖州的闲情。将睡未睡,饮茗待息,耳边水声,权作催眠之曲,够自在的了。陆游有诗道:“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主客对榻,你有事就去办,我闲暇即安卧,各尽其乐。“读书已觉眉棱重,就枕方欣骨节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残日已无多。”这是诗僧有规的体会。一枕睡去,直到夕阳西下,无忧无虑,自在逍遥。然而,就在这份悠闲心情的背后,似乎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对尘世的不满。

古代最为著名的午睡诗当推宋人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北宋元佑年间,宰相蔡确被贬安州,在游览当地名胜车盖亭时,写下了绝句十首。没想到,保守派官员竟以此为证据,指责他借诗讥讽、诽谤朝政。结果,蔡确因此被流放到岭南,并死在那里,虽然后人对这桩政治公案和蔡确本人的评价不一,但那首《夏日登车盖亭》,却因此成为后人传唱的名篇:“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诗人以书催眠,醒后不仅精神爽快,而且备感环境宜人。此法凡读书人多有体会,堪称最雅致的午睡术。

最有情趣并能发人深思,当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午睡诗了:“细书妨老眼,长簟惬昏眠。依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这首诗与其说是抒写午睡,不如说是由午睡悟道。一旦事业难成,尤其是权位顿失,难免有失落感。但王安石的这首诗,却可以使这种心理获得平衡。

()&.coM</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