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茅山道术》第二十四回 被调包的玉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根据太监王狗儿,也就是王彦书中的记载,永乐帝朱棣起兵夺取帝位后,听到了这样一个传闻:

据说始皇二十六年,拣选天下良工将何氏壁剖为三段,中段制成天子的传国玺,其方四寸,顶上镌五龙交纽,印面李斯镌八个篆字为“受命于天,富寿永昌”。左段制作印形,其纽直竖上有闪闪发光的两点。宋徽宗年间皇帝为褒奖茅山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要当时的茅山、龙虎、阁皂“三山鼎峙,辅化皇图”。特下诏镌刻赠赐,后来便成了茅山的镇山玉印。

这朱棣一听说“和氏壁”被剖成三截,而茅山的镇山玉印也是“和氏壁”的一部分。当时就觉着自已是富有天下的皇帝,正所谓:“天下之财即我财,天下之宝即我宝。”茅山的镇山玉印我若取来,让精良的玉工重新镌刻之后,不就是我皇帝的珍宝、朝廷的玉玺了吗?于是,他就发下一道金牌,传下一道圣旨,派出一名能干的官员,到茅山来宣调这颗玉印进宫备用。

明代朝廷在茅山设有“灵官”,也是正七品、正六品的官。一见金牌和圣旨,哪敢怠慢?忙备香案,跪拜接旨。听说是宣调茅山的镇山玉印,虽是一万个不情愿,谁又敢嘴上说出半个“不”字?正、副灵官只好吩咐掌印道士,捧出玉印交给钦差老爷。钦差接过玉印,心满意足地回朝复命去了。

第二天一早,正值永乐皇帝早朝,钦差进官复旨,值班太监接过玉印奉上。永乐帝龙目一观,果然是隐隐瑞气、霞光闪闪的一颗四寸见方无理美玉精制成的玉印;再看印面,镌的却是“九老仙都君印”六个篆体阳文。

这朱棣心里一琢磨:只要将这原来六字磨洗去掉,再刻上“奉天承运之宝”六个篆字,不就是我大明皇家的御用之玺了吗?于是他十分喜悦地传下旨意:着文华殿掌中书事中书舍人篆写印面;着尚宝司卿负责侍护管好玉印;着工部尚书拣选天下良工镌刻印面篆字;着钦天监拣吉日良辰,刻日兴工。

圣旨下,谁敢有违?尚宝司卿终日诚惶诚恐地捧着这颗玉印。中书舍人斋戎沫浴熏手起草印面篆字。钦天监天官运周易,推八卦,精度日月,详掐黄道、**。工部尚书即时发出许多文书牌票,拣选镌玉匠人。

工部的事儿最多,不仅是拣选工匠,并要严格考校,精中选精,强中选强,结果拣选出三十五名个个身怀绝技的良工巧匠。工部将这批玉匠逐一填表登记,以便有功奖赏,有过罪罚。

相传,天下至宝都有灵性。因这颗玉印是“和氏壁”镌制,因此工部不敢轻易动手改镌。但圣偷催逼,不敢动手那也得动手。

所以要钦天监择取了一个吉日良辰,工部尚书朝冠朝服,先焚香拜告天地,并在工部大堂之上陈设了两张公案,公案上茵铺锦绣,褥引英蓉,恭恭敬敬地到尚宝司,向玉印大礼参拜后,才捧到工部大堂的茵褥上。各玉匠亦依次拜天、拜地、拜玉印,然后拈香焚纸,默默祷告。直到钦天监差官宣布“辰时已到!”工部尚书即令兴工。

赵清林听的是津津有味,就跟听评书一样,没想到眼前这姑娘不仅仅人长的好看,品种优良,而且这说起故事来也是一套一套儿的。

因为这个工程是为皇帝镌刻传国玉玺,事关’重大,故在安排上很有讲究:三十五名玉匠被分为上、中、下三班,每班九人;尚余八名,则两名添砂,两名换水,两名补空,两名提点。三班轮流,周而复始。每日不到时辰不兴工,一切都循序而行。其活动大致是:寅时玉匠进衙,卯时准备,辰、巳兴工,午、未磨洗,申时停息。每日之间有可用工之时辰,也有不敢用工之时辰。

光阴迅速,转眼间已是一个整月时间,工程才告圆满。工部尚书率先验看,只见印面上携镌着“奉天承运之宝”六个阳文篆字;尚宝司卿验看如旨无误。于是两衙同乐,众玉匠也欢呼雀跃,静等封赏。这事要图吉利,于是将玉玺铺绫盖缎,插上一对金花,

喜气洋洋地捧着上殿复旨。

五更三点,永乐帝登殿临朝。尚宝司卿捧了玉玺,永乐帝龙颜大悦说,尚宝司卿即双手将玉玺捧与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奉与掌朝阁老,掌朝阁老奉与司礼太监,司礼太监上与皇帝。

永乐帝见印面上果然镌上了“奉天承运之宝”的阳文篆字,仿佛自己这才真正像那南面君王的皇帝!心中这个美滋味全都从眼神中流露了出来,连说话声音也走了腔了,急忙让司礼太监将玺用到纸上递给自己看!”

秉笔太监急忙刷上朱砂,司笺太监急忙打开素茧笺,司礼太监一连三印,奉与圣览。不料想看了印文,永乐帝的脸竟一下子阴沉了下来,刚才那喜孜孜的面孔全然不见。众臣僚全都莫名其妙,近旁太监伸头往素笺上一看,脸都吓白了:不知何故,那素笺上竟还是赫然印着“九老仙都君印”六个篆字。文武大臣也全楞了,一个个呆若泥塑木雕。金銮殿一下子静悄悄、阴森森,竟像变成了阎王殿。过了半晌朱棣才十分不悦的重新传旨工部尚书,再行开洗。

工部尚书领着这颗玉玺,两泪双抛,哭哭啼啼,转回本衙,心想:十年寒宙,多载勤勉,才捞到这二品之位,今日看来要断送在这颗玉印上了。好在玉匠并未发放,于是又将其拘到一处。众匠人听到这段惊奇的故事,都十分惊讶,想不到一块古玉,竟有如此的灵气,并不为皇帝威势所慑,不为华堂尊荣所恋,这越发加深了众人对这颗玉印的敬重。

官差不自由,只得照原样分班协作。每日寅时众匠人进衙,卯时准备,辰、巳兴工,午、末磨洗,申时停息。工部尚书害怕因此获罪,催促不停。不足一月,又已镌刻完毕。看看确实一字不差,而且字字清晰,便又奉进宫来交旨。

到了谨身殿,永乐帝看上面确是“奉天承运之宝”的篆字,忙命人刷朱砂印在纸上;待掀开看时,却依旧又是“九老仙都君印”。

永乐想:该印是古灵之器,难道是我对其尚不够恭敬,故不愿为我所用?于是将玉玺恭恭敬敬地奉于御案之上,三鞠躬,九叩齿,然后念念有词地祝道:“玉玺,玉玺,肤今有礼,听旨莫傲,珍贵无比!”祝罢仍旧传旨工部尚书再行镌造。

古语说,“伴君如伴虎”。这颗印两次锯造不成,工部尚书真所谓惶惶不可终日。他胆颤心惊地仍旧点起全部制玉匠人,吩咐道:“旧字要洗得清,新字才开得明。众匠人要小心了!”

众匠人齐声道:“明白了。”

这一次,大家格外认真地开洗。只因这“洗得清”三字,就将这玉玺洗薄了一半。众匠人恭恭敬敬按时而作,细心镌刻:工部尚书须臾不离,认真检查每个环节,丝毫不敢马虎敷衍,终于再次完工了。众人看到印面上“奉天承运之宝”六个篆字格外醒目耀眼。

五更上殿,尚书献上玉玺。忙刷朱砂,印在纸上。掀开看时,仍是“九老仙都君印”!这下把个永乐皇帝气得七窍生烟,恼羞成怒,大发雷霆。举了这玉玺,望九间殿丹墀之上就是一摔。骂道:“纵是能者,不过草仙,怎敢戏弄朝廷!”接着,便传出一道圣旨:着锦衣卫将玉玺重责四十御棍,押入国库,封锁不用!并且下了封口令,严禁百官谈论此事!

说到这里,白婉瑜便端起茶杯,喝了几口,不再说下去了。赵清林虽然听的有趣,但心里不勉还是有点疑惑,要说这故事是她编出来,好象没这个必要,但是自己手里这块玉怎么解释呢?“呃,白小姐,那这块玉怎么解释呢?根据我的了解,这块玉最少传了四代掌教,也就是说,起码是从我师公的师傅开始传下来的,如果光光凭你刚才说的这个故事就说它是假的,未免有些牵强了吧?”因为王玉真说过,在他师傅淳辉真人的时候就见过这块玉,所以赵清林简单的推测就能知道,这块玉最少也应该是淳辉真人的师傅传下来的,这还是最保守的推测。

“没错,如果单单根据这个,我还无法做出这个推测,但是,在我看过王彦书里的内容之后,就一直重点寻找这方面的记载,最后终于让我找到了。在明朝后来的嘉靖年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虽然事情记载的很模糊,可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嘉靖皇帝登基后,曾有一次诏茅山道士析雨。因为析雨有应,才又将玉印作为褒奖发还给了茅山。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那块发还给茅山的玉,应该是被从玉印调包成了玉佩!”说完白婉瑜又伸手指了赵清林手里的玉佩,“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你这块玉佩不是真正的茅山掌教玉的原因!”

PS“求推荐!求推荐!求推荐!求收藏!求收藏!求收藏!”</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