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少帝”刘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辩生于公元176年,汉灵帝熹平五年。这一年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以及益州郡诸夷反汉的战事,可谓是内忧与外患共存的一年。

经常看宫斗电视剧的朋友,一定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刘辩出生以前汉灵帝的皇子们都先后夭折。据《后汉书》记载,刘辩的母亲何皇后“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甚至于灵帝所宠幸的王美人发现自己怀孕后,居然因为惧怕何皇后会迫害自己,而服药试图打胎。然而,也是这个胎儿命不该绝,竟然没能打掉,终于产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后宫莫不震慑”的皇后,却也不敢将自己的儿子养在皇宫中,而是寄养在一个叫做史子眇的道士家中,大家也不敢称呼刘辩的本名,而称呼他为“史侯”。或许何皇后是想要凭借道士的法术来保护自己的儿子吧!可是这种保护并没有给刘辩带来什么好运。恰恰相反,不知道是不是由于长久与父皇疏远的关系,还是灵帝对何皇后“强忌”的反感,刘辩没有得到父皇的宠爱。当大臣们请求立为太子的时候,灵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的理由拒绝了。因为在灵帝的心里早就有了更合适的继承人,那就是后来被何皇后鸩杀之的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刘协。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作为嫡长子总是会有一些坚实的后盾,而对于刘辩来说那就是他的舅舅大将军何进。所以一直到灵帝驾崩都没能确立太子。

中平六年,灵帝病危,将后事托付给中常侍蹇硕。可是蹇硕欲除掉何进却做事不密被杀。刘辩终于在何进等人的拥立下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元光熹,是为汉少帝。封刘协为渤海王,后又徙封陈留王。因少帝年幼,皇太后临朝称制,封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

可是,刘辩的好日子并没有就此到来。

汉灵帝末年,在全国各地黄巾军如火如荼的民变之下,本就腐败不堪的东汉政权愈加的摇摇欲坠。为了镇压民变,政府不得不将权利下放给各地封疆大吏,这种权利的下放也实际上形成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开始。而在朝廷内部宦官外戚士族之间党争不断,愈演愈烈,就算是成年人都未必能够背得起这样支离破碎的江山,更何况刘辩还只是个只有十四岁的孩子呢!

刘辩四月继位,至八月,因何进与袁绍等人招藩镇入京,想要以此要挟太后同意尽除宦官消灭十常侍。十常侍张让等人借太后召何进之际将何进杀死。随后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为了给何进报仇,与袁氏叔侄以及朝廷大臣率兵攻入长乐宫,一场决定刘辩命运的宫变就此开始。《后汉书》何进传记载“(袁)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

张让段珪等人见情况不妙劫持了何太后,少帝刘辩以及陈留王刘协,欲出逃北宫。被卢植拦下,将太后救回。张让段珪又挟持少帝和陈留王逃到北邙山附近,终于被卢植和闵贡追上将少帝和陈留王救了回来,并斩杀了段珪张让,众宦官亦投河自尽(《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尚书卢植追让、珪等,斩数人,其余投河而死。”《后汉书何进列传》记载“公卿并出平乐观,无得从者,唯尚书卢植夜驰河上,王允遣河南中部掾闵贡随植后。贡至,手剑斩数人,余皆投河而死。”)。

至此,东汉由来已久的宦官外戚争权的局面终于以十常侍尽灭而宣告结束了。然而另一支更为强势的力量却借机登上了权利争斗的舞台,那就是军阀。

在众大臣拥护少帝与陈留王还宫的路上,与赶来勤王的董卓相遇了。这一段《三国演义》小说里这样写道:

“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百官失色,帝亦大惊。袁绍骤马出问:“何人?”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

拒《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三国志》裴松之注中,也引典略和献帝纪的记载道“帝望见卓兵涕泣。”“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

至九月,在董卓先将丁原除掉,又震服卢植等大臣,将袁绍逼走之后,终于废少帝为弘农王。立时年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改元永汉,迎太后还宫。董卓自任相国,自始把持朝政。

咱们姑且不论董卓是不是真的因为刘协“聪明好学,可承大位。”而扶立为帝的,因为从任何方面来讲,一个懦弱的傀儡皇帝更容易管理一些。至于史书中记载的董卓自认与董太后同宗一说,更是表面之词。真正的原因应该还是一个年幼的皇帝,远远要比一个即将步入青春叛逆期,颇有主见的少年要听话一些。这种主见或许被罗贯中洞察了出来,在小说中以一首近似于抱怨的明志诗表达了出来“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小说里刘辩也正因为作了这首诗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公元190年山东诸侯欲讨伐董卓,董卓害怕诸侯会以迎立废帝为由,就起了杀心。逐命李儒送毒酒给弘农王刘辩,刘辩明知道是毒酒不肯就喝,却迫于李儒的威逼,最后“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别”。

酒宴当中,弘农王刘辩不胜悲伤,乃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又令唐姬起舞和之,姬抗袖而歌道:“皇天崩兮后土穨,身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歌罢,“因泣下呜咽”,在座之人无不悲伤“歔欷”。弘农王对唐姬说道:“卿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遂饮毒酒而死,时年十五岁(《后汉书》载为十八岁)。

鲁迅曾经评价刘辩与唐姬诀别的这一段为“汉宫之楚声”。罗贯中大概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恍惚间仿佛看到了霸王别姬的场面,才情不自禁的在这里安排武士将唐姬勒死的吧!

刘辩当然不是项羽,更加不是霸王,但是这一段绝对要比《霸王别姬》的故事更能让人同情。因为项羽之自尽,是他自己的选择,而刘辩之饮鸩,是出于威逼。这一首悲歌,是他临终前的呐喊,是他对自己这无可奈何的悲情一生所作的最最卑微的反抗。

刘辩自幼寄养在民家,即便是皇家血脉,总归还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又终日惶惶提心吊胆,防备着可能来自宫廷争斗的迫害。远离着整天忙着宫斗的生母,也得不到父爱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其性格,很难和生长于皇宫中受众人宠爱,见惯了大场面的刘协相比。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生性懦弱的刘辩见到董卓的时候,“恐怖涕泣”甚至于“战栗不能言”。

可是,作为一代帝王,即便他只坐了五个月的傀儡皇帝,正史中也没有给他传纪,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内心深处骨子里的贵族情怀,假以时日这种情怀成长起来,或许也可以有一番作为。然而历史不会去等待,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性。

刘辩的一生是不由自主的一生,或许除了他和唐姬的爱情,没有一件事情是他自己能够掌控得了的,更不用说生与死了。而唐姬也终于没有负他。刘辩去世以后,唐姬回到娘家,其父会稽太守唐瑁想要让她改嫁,她却发誓终生不嫁。李傕攻破长安的时候,得到了唐姬,想要娶她为妻,唐姬誓死不从。后来贾诩听说此事,便将这件事告诉了汉献帝刘协。刘协大惊,才知道原来嫂子尚在人世。他不胜伤感,乃下诏将唐姬迎接回皇宫,封为弘农王妃,安置在刘辩的墓园里。

小a斯蒂芬写于2017年6月15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