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锦图》第七章:王朝末路 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忧师太继续讲了下去。

虽然皇后、公主们被崇祯赐死或杀死,崇祯自己也一死殉国;但他对于三个儿子,总还是抱着他们能够逃出去重振社稷的希望。他把他们交给心腹太监们让他们想办法逃出去,但这个决定并没有挽救皇子们的命运。那些平常里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监们可没有什么赤胆忠心。面对北京到处都是农民军的情况,他们就把皇子们留在街上让他们自生自灭,结果他们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好在李自成并没有立即杀死他们,心想如果杀死他们恐怕天下人会以为自己残忍,对自己的政权不利。于是带着他们打以“克复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旗号,让皇子们去征讨和他作对的吴三桂。为的是以皇子来要挟吴三桂——李自成自然不会知道吴三桂后来对南明永历帝的所作所为,否则的话绝不会想出这个笨主意。在山海关,李自成一败再败,三位皇子却趁机逃了出来,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顺利摆脱了李自成的控制,走上了命运多舛却又殊途同归的路。说殊途同归,是因为三位皇子虽然相差了几十年,但最后都死在满清朝廷手中。

先说太子朱慈烺,从李自成军中逃出后,因为要寻找亲人,他回到了已经掌握在满清手中的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寄居在周家。太子时年十六、七,他之所以如此胆大露面,也与满清在北京的狡猾做派有关。多尔衮入京后装模作样殡葬崇祯皇帝、皇后,表示天下是取于“贼“,而不是取于明,宣扬清军是为明朝“复仇“。这种小伎俩,竟使得天真的明太子朱慈烺误认为他可以以“真身“示人。他想:李自成不仅会让他活着,还给他个“宋王“封号。那么,“仁义”的大清,应该不会比李自成差吧。在外祖父家,太子见到了自己的姐姐长平公主,姐弟俩抱头痛哭。原来,崇祯帝砍掉长平公主的一个胳膊,长平公主却没有死,被人送到舅舅家里活了下来。

然而周家人都是势利小人,哪里会保护安置太子这位烫手山芋?周奎初见太子外孙,头几天对太子还算客气。行坐宴饮间均待之以君臣之礼。可是有一天到了晚间,长平公主持一锦袍送给太子,嘱咐他不要再来,这自然是周奎的主意。兄妹依依不舍地告别。太子在外冻饿数日,思念妹妹,更思念家的温暖,隔了几日,他忍耐不住,再次登门。

此次,周奎的侄子周绎负责接待,周绎对太子说道:“你要是明白的话,还是早早离开吧。千万别说你自己是太子,有人问你,你就说姓刘,说书为生,如此可以免祸。“太子皇家脾性,非常固执,就与周绎吵了起来。这一吵,可不得了了。双方正在门口大骂,恰巧,清兵巡逻队经过,见前明皇丈门前喧哗,事情可疑,就把太子与周绎一同抓起,送往刑部审问。周绎自然把太子的真实身份如实上奏。

清摄政王多尔衮无端的抓住了大明未来的真命天子,按说应该是喜出望外,可事实上明太子的落网却让他无法处理,无论是杀是留都很麻烦。作为关外来客,他一方面为了收买人心,可以礼葬崇祯皇帝,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但另一方面对于他们一统中原的障碍决不会手软。若是留着他,明朝的忠臣义士就会心怀希望的打着他的旗号前赴后继。可如果杀了他,满清精心炮制的“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幌子就会不攻自破。

于是,狡诈的多尔衮便心生一计。他坐便在殿,把满朝文武大臣

——包括在北京降清的前明朝臣都唤来,探究大家对此事的意见。前明臣子们多是人精,皆惟惟而已。只有钱凤览与另外一个汉臣赵开心力争这个崇祯的太子为真,希望清朝恩养。

多尔衮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拍案而起,大怒道:“真太子早就被李自成杀了。此人乃一乡村野夫,信口雌黄,你们也信?此人分明是一个假的太子。钱凤览出言不逊,藐视尊上!假太子及有关涉案人员,包括钱凤览一律斩首示众。”这样一来,谁还敢再言。就这样,前明太子到死都是以“伪太子”的身份,好不凄惨。

皇三子定王朱慈炯,要比他的太子哥哥幸运些。从李自成处逃出后,隐姓埋名流落在民间。在清顺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都有人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但是,这些都是冒名顶替者与这位皇子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一直到康熙18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朱慈炯有些按捺不住,就想趁机给清廷惹些乱子,与一位好朋友商议,想招兵买马,起来造反。他脑子一热,就决定了自己必死的命运。他也不想想,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想过几天太平日子,至于这江山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都无所谓。天下连年征战,他们早就厌倦了战争,谁肯跟他走。也是天意如此,朱慈炯派去招兵买马的人却被清廷的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抓获。岳乐发现此人供述的同伙情况与真正的皇三子情况极为相像。立即派人把皇三子朱慈炯抓了起来。朱慈炯自然是打死也不敢承认,主审官连审数日,一无所获。康熙便又心生一计,让人放出口风,说道:“如果真的是崇祯后人,还江山是不太可能,不过一定把他恩

养起来。”,也许是他太天真了,也许是他被毒打的扛不过去了,便相信了这些话,说出了实情。不料康熙却又变了脸说道:

“彼时他年纪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决定了这位“朱三太子”的命运——咔嚓一声掉了脑袋。

最小的皇子永王朱慈焕活得时间最长,在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他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老给事中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让他改姓为“王”,名叫王士元。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朱慈焕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又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七十五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千不该万不该: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还都是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名叫“念一”的和尚了解到这一情况,便猜测此人必是皇室后裔,他在浙东起义时未向王士元打招呼,便打出他的旗号。这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皇子遭到了灭顶之灾。念一和尚被捕后,视死如归,破口大骂,说道:“清廷狗官们,别得意的太早,崇祯的儿子还活着,早晚有一天,要把你们全送上断头台。”官员一听哪敢敢怠慢,把这件事情层层上报,最终念一和尚在大刑之下说了实情。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焕全家被捕,他的男性家人无一漏网。

朱慈焕在浙江遭审问时,清朝主审的钦差问道:“现在江南有两处叛逆造反案,皆称扶立你为君,恢复明朝,你知罪吗?”朱慈焕说:“我数十年来,改姓易名,只是为了避祸。清廷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钦差问:“什么三大恩?”朱慈焕答:“今上诛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朱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三也。”

他又辩解道“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九月,张廷玉上书奏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

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你们想,到此时明朝亡国已经几十年了,就算有当年的小太监还留在清宫,那最小也要七十多岁,怎能根据童年的模样来辨认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的相貌?看来张廷玉纯粹胡扯。康熙立即朱笔御批: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满门处斩!其本人假冒前明皇子,判凌迟。虽然朱慈焕已到了风烛残年,并且并无叛逆之心,可惜,康熙杀机已现,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朱慈焕凌迟处死,所有子孙除死于狱中的,全部斩立决,将朱慈焕及其子嗣彻底肃杀。

自崇祯帝上吊自杀,至康熙四十七年,时光已流逝六十五年,小皇子由昔日的十二岁孩童已成为衰朽老翁,仍被押入北京城在闹市凌迟。可见,满清皇帝,不可不谓大阴大毒!满清所谓“恩养”的明室后裔,皆非正宗。早在清军由山海关入京后,多尔衮就开始以招纳为诱饵,在诛杀崇祯帝直系血脉的同时,把逮到的明宗室假装养起来。清军攻陷南京后,由于明宗室在南方纷纷被人拥立起兵相抗,满清顿露狰狞面目,接二连三地罗织罪名,很快就把本来“恩养”在北京的明朝十几个王爷均残酷加以处死。直至顺治亲政后,满清对明宗室控制才稍稍放缓,但彼时老朱家血脉至近的“皇族“也没剩下多少了。

宋云天道:“清廷处心积虑,假仁假义,赶尽杀绝,真乃毒辣之极也。”

罗敷道:“乡间传说,怕不足为信,师太乃久隐居之人,如何会知道得一清二楚?”

师太道:“王士元死后,偏有那好事之人,谄媚之徒,向清廷告发,说王士元还有一女,自小多病,送与杭州慈安寺收养,清廷便马不停蹄,带领大队人马,血洗慈安寺,幸亏我云游在外,方逃过一难,可叹我全庵老少,都死于清人之手。”

罗敷惊道:“你是王士元的女儿?”

师太道:“正是,所以清廷务要杀死我才安心。两位少侠,你们看我一个糟老婆子,还有谋反的可能吗?”

大家都顿时无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