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茅山志异》充字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关羽塑像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缚羽至大营,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编辑本段]【关羽的地位】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游览胜地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在中国戏剧发展地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国戏”热。许多著名地剧种都有相当数量地“三国戏”和“关公戏”。以京剧为例。148出“三国戏”。单独写关公地戏就有20出。再以关羽家乡运城地蒲州梆子为例。“三国戏”有记载地88出。其中“关公戏”就有十八出。在舞台上。关公地形象都是完美地英雄。面如重枣。长髯飘拂。威武气概。即使是在《走麦城》里。他也照样英雄本色有增无减。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地封谥。和戏曲、文学地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地完美地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地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地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地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地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地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地神祗妈祖。

美国地“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地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地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编辑本段]【人物特征】

19世纪日本画家歌川国芳依三国演义所绘的关羽刮骨疗毒图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疗毒,事缘一次被毒箭射伤左臂,每到阴雨,骨特别疼痛,华佗说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关羽即伸臂给医师,开始刮骨,血流到盘,但关羽却一面食肉饮酒,神态自若。

他对士大夫非常骄矜,与同僚关系也不太好。如马超归附时,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及黄忠官拜后将军,他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幸得诸葛亮和费诗解说,关羽也欣然接受。而糜芳、傅士仁、潘浚都与关羽有隙。

[编辑本段]【家庭情况】

子女

关平,关羽长子,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演义里面是关羽的义子,关定的儿子)

关兴,关羽次子,少已有名,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关凤,关羽之女,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

关索(此为戏曲中人物,史中无载),关羽三子,关羽失荆州后在鲍家庄养伤,诸葛亮南伐孟获时才归军,作先锋。

关统,关兴长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关兴次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后代

关胜:《水浒传》中人物,梁山好汉之一,梁山排名第五。

后裔

《三国志》裴注中言,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关羽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关羽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翼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分,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皆用作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编辑本段]【出生争议】

在山西省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家庙内立有一块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记其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帧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关帝志》,都认为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间对关羽生辰还流传有好几种说法。比较、考证几种资料,较为可信且成公论是关羽生于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不过资料一直受到争议。《三国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记录关羽出生,另外如《关帝志》内容多出自《三国演义》,非严谨的史料;《祀田碑记》和《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未有严格考究。而王兆春等所编著《中国历代名将传》暂记为(?—219年),所以现今仍未有确切可信的资料。

[编辑本段]【民间艺术】

《三国演义》以前,关羽于民间的形象,至宋代即与今日相去不远。洪迈的《容斋随笔》按理是史论,但其中已有“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的传说。而脍炙人口的三英战吕布、千里保皇嫂、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故事,都已见于《三国志平话》,且《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形象较《三国演义》更加完美。元代关汉卿所作戏曲《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有提到关羽过五关,可见《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亦早已在民间流传。

戏剧

中国传统戏曲中关羽的角色,以野史、《三国演义》的描写而创作,其脸谱为揉红脸,表示忠勇,“红脸忠勇”之说法即由关羽脸谱而来。勾丹凤眼,双眼俊秀。加上关羽有“美髯公”之称,所以都会加上演关羽时专用的大髯口,称为“五绺”或“关公髯”。手执青龙偃月刀和红马鞭,头戴专有的绿色盔头,缀黄绒球配后兜,两耳垂白飘带和黄丝穗,着绿蟒。而后人为表示对关羽的尊敬,所以会特意在面谱上加一黑点或加一条金线,称做“破脸”,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关公亮相姿势就有48种之多,称为“关公48图”。

而在旧时上演关公戏曲时,有许多规矩:如扮演关羽的演员在演出前10天要斋戒独宿,熏沐净身;出场前要给关帝像烧香叩头,在后台杀鸡拜祭;演员要在盔头或者前胸挂有关帝像的黄表附,演出结束要用此纸拭脸,并拿到关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谢关帝的庇护等;在演《走麦城》时,更要台上台下烧檀香、点蜡烛。据说如果违犯禁律,关帝就会显灵,演员要出事故,戏园要出乱子。清廷皇宫演戏时,每临关公出场,帝、后、妃都得离座走几步,然后才能坐下看戏。一些有损于关帝形象的剧目,如《斩熊虎》、《怒斩关平》、《关公辞曹》等,宫廷及京城的著名戏园皆禁止上演。而现今也有对演关羽的演员有不少禁忌,如当演员上了妆后,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妆后的关羽也不能举动失仪。

[编辑本段]【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请参考下表:

朝代皇帝时间封号

北宋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忠惠公

北宋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崇宁真君

北宋宋徽宗大观二年(1107年)武安王

北宋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义勇武安王

南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泰定帝天历八年(1335年)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山西关夫子

清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灵佑二字

清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年)仁勇二字

清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关羽的祠庙遍布各地,为中国神明中最多祠庙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郝经《陵川集》)。元代朝廷虽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间对关羽的崇信有增无减,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关羽的庙宇不仅遍布中国内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鲜半岛乃至海外。今日仅在老北京城里,就有一百多座专供关公或兼供关公的庙宇。

因为关羽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随著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祟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与三合会成员是对立的。三合会早期是一个道教反清的帮会,所以会拜祭道教大神关羽。而警察崇拜关帝的习惯是源于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华探长,其后扩展至各个纪律部队,如消防、海关等。他们同样地推崇、尊敬关羽,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帝”、“关二爷”等,因两方都相信,关公是会保卫尽忠尽义之人,所以双方都不认为存在信仰上的冲突。

香港许多商店都供奉关羽,希望能保佑店铺。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庙供奉关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就十分有名。

台湾信仰

关帝庙信徒。穿蓝色道服的是以收惊科仪闻名的效劳生,以年迈女性居多。在台湾,祭祀关羽的庙宇也相当普遍,除了一般武庙、小型宫庙、神坛将其作为主祀外,也有称为恩主公庙的大型关帝庙,其中以行天宫最富盛名。

所谓的“恩主”是鸾堂信仰的名词,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台湾所谓的恩主神祇共有关羽、吕洞宾、张单、王善、岳飞。而关羽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湾一般民众亦称关羽为恩主公,也因此顺势称关帝庙为“恩主公庙”。

另外,部分斋教或道教信徒称关羽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说又以闽南一带为最盛,而台湾也承袭此说法。

国外名声

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只要有华人的社区,都必然有人祭祀关羽。

据小松田直《图解世界史》,在日本也有为数众多的关帝庙,奉关羽为学问与生意之神。

[编辑本段]【道教中的关公】

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于其来历,前面已有介绍,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财神。因为商人认为有三,一是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后世商人公认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二因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故尊奉之,三因传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关公一样,来日东山再起,争取最后成功。这种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对其顶礼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会、青红帮特别敬祀关帝,且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于关帝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义。

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此是清以来,百姓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关公保护。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的屠杀时,曾抬出关公的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民众在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时,则向关帝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求他正直决断,皇室求关公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公除暴安良。近世自于内忧外患,一些民众在逃往台湾时,将关公这一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流传了下来。当代商贾兴盛,关帝又被尊为武财神,保护工商业的兴隆。台湾道教组织于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乡加封关公为第十八代上帝,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玄灵高上帝”之号标志着关公信仰在台湾道教中的升级。关公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被历代加封,宋代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

[编辑本段]【傩文化中的关公】

关公,原系一员武将,因与刘备、张飞结拜,匡扶汉室江山,战功卓绝,官封汉寿宁候、官高爵显。后历代帝王敬他“义薄云天”,累累加封,称帝、称圣,显赫无比。在四川,虽说关羽从未入川,但关公信仰,十分普遍。不但为官宦视为楷模,连民间社团、行帮乃至封建会道门亦奉若神灵。

关公作为忠义的化身,早为百姓家喻户晓。不过,关羽作为佛道二教的护法神,傩坛坛神,尚鲜为人知。

关公如何成为佛道之教的护法神和民间坛神的呢?

由于关公一身正气,神勇无敌。在民间驱傩习俗中,奉为坛神或戏神。酉阳阳戏、梓潼阳戏、提阳戏都敬关公为主神。开戏,必设关公圣像、先祈关公后开正戏。在梓潼县还有“关公扫荡”的习俗。每年春节或关公生日,均要从庙里抬出关公像,在田野、村寨中游走(扫荡),以借关公之威,驱邪纳吉,保一方平安。届时,当地群众,在村头庄尾,设坛迎送,气氛热烈隆重,可谓一大宗教民俗景观。

[编辑本段]【关帝庙】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编辑本段]【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上的比较】

《三国演义》一书中作者罗贯中着力将关羽这个人物形象刻画成继温侯吕布后的三国武艺第一人.斩华雄(孙坚杀的)、诛文丑(曹操杀的)等战绩都罩在关羽这个人物形象上。且描写极为生动,“温酒斩华雄”等故事流传千古。此种形象,颇有“武圣”之风。

但是,很多人对演义中的关羽提出疑问。首先,关羽温酒斩华雄,华雄到底是个什么人物?在历史上,无疑是董卓的大将。问题是,在三国演义中,华雄算不上个人物。虽然在关羽斩华雄之前对华雄将军大肆描写,如败孙坚、斩二将等,但仍不能突出华雄有多厉害。因为这三个人都不是现今人们眼中像张辽、甘宁一样的英雄人物形象,大家对于这三个人物了解甚少。而且,历史上又是孙坚杀的华雄,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就很难形成华雄打败大将的战例,也就难以树立华雄在人们心目中的大将形象,哪怕是艺术形象都很难。

但罗贯中的本意当然是旨在塑造关羽这位英雄形象。在这里他用了“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就充分地体现了关羽的能力,在当时达到了作者想要的艺术效果。只是在现在,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放在后面说。

在关羽斩颜良文丑的时候,也描写得给后人留下疑问。

在关羽斩文丑前,文丑的好兄弟颜良被关羽所杀,文丑大怒道要为兄弟报仇。但打起来时,却心中祛懦,打了三个回合就拔腿跑了。首先这是一个矛盾,其次关羽凭借赤兔良马,背后赶上一刀斩下,有人说这并不能显示关羽比文丑的武力高,这只能算关羽偷袭。

首先,文丑是袁绍手下顶尖大将,又报仇之心急切,再加上战关羽之前射伤张辽、打败徐晃的描写,已经非常突出地显示文丑的能力了。然后又写到文丑和关羽战三回合,“心中祛懦",意思是文丑意识到自己不如关羽.因为前面颜良败给关羽已经在文丑心中形成阴影,所以自己也没多大把握,这时一试,发现关羽刀法非常厉害,所以自认为打不过,就跑了.然后被关羽一刀干掉.这是罗在描写关羽要强于文丑,但又不愿过分拉大二人的差距,所以就写了这么一出.因为前面写了文丑射伤张辽,而关羽又曾经在徐州战吕布时对张飞说过张辽"武功不在我二人之下"的话,所以如果关二爷比文丑强很多的话,那就和前面矛盾了.

斩颜良这一段有历史记载.还是先说演义.很多朋友又说关羽这里是偷袭,或说是赤兔马的功劳,不是关羽的功劳.颜良正要关羽报上姓名,结果却被关羽一刀杀了,这又是描写的什么?先描写了颜良二十合败徐晃,又说关羽一刀将颜良砍了,那如此类推,难道关羽就可以一刀砍死像徐晃这样的大将?当然不是。

毕竟不能生硬地描写道“关羽冲下去,与大将颜良大战多少回合,斩其首而还”,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拉大二人的差距。

首先,还是给描写关羽的神勇做铺垫,宋宪、魏续两位曾经吕布麾下的勇将,二人被颜良秒杀;既而二十合败徐晃,“诸将栗然”。然后,直接描写关羽,“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这一段描写得极为生动,尤其是“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场面气势恢弘。但,又有一个问题,“波开浪裂”到底是袁绍军自己让路呢?还是关羽冲阵杀开的呢?

作为历史,显然是自己让的。两军交战,先是武将单挑,之前还要报姓名。作为历史小说,若没有明确说明,则要符合历史。这里仍没有直接写关羽的神武,但是描写到了关羽的勇气胆识,也就侧面描写了关羽的能力。孤身一人冲进百万雄师中,毫不犹豫,这是和等的大气,哪里让人想到“偷袭”二字!只是今人读古文不够熟练罢了。所以,我认为罗贯中的本意应该是:颜良想让停一下(这是规矩),可这话还没说出口,而关羽速度相当快(包括刀法),颜良还来不及抵挡,就被斩杀。就是,在颜良没做好充分准备(或说未尽全力)时,他是打不过关羽的。那么作好准备了呢?没人知道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中记载的关羽斩颜良并没有说是一刀解决问题,只是描写到“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这里有几个问题。

第一,刺良,用的是“刺”字(《三国志》)。“刺”是枪、戟一类武器的攻击方法,那关羽怎么用“刺”字?当然,刺可以理解为刺杀、击杀。我看过一些资料和评论,说大刀这种兵器是宋朝才有的,当时流行的是长枪、长戈、战戟,再就是短刀和剑了。所以关羽当时应该是拿这些武器,而非现在所说的“青龙偃月刀”,这就又是一个问题了。

第二,斩其首还,用的“斩”字(《三国志》),说明还是带了刀的。既然这里是用了“斩”,那么前面的“刺’字也应该是细节描写,前后照应,更证明关羽历史上拿的枪、戟之类的武器。

第三,颜良是袁绍手下的猛将,颜良都被关羽打败了,诸将就“莫能当”了。如果“当”一字理解为阻拦,那么“诸将莫能当者”就是说袁绍的将领们都去拦关羽,结果都没拦住,这也充分体现了关羽非凡的勇武。

第四,就是区别演义的“秒杀”和现在很多人所说的“偷袭”。

综合一下,无论是关羽温酒斩华雄,还是斩颜良、诛文丑,都是罗贯中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描写的,其目的都是突出关羽的勇武,而本意绝非是偷袭。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呢?我认为,古代的读书人熟读文言文,这部小说为半文言文、半白话文形式,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好懂的。关羽历来是忠义的象征,而且从宋朝起,人们将关羽当作神来膜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当崇高,所以罗贯中这样描写当时人们是不可能理解为“偷袭”的。

[编辑本段]【后人悼念诗歌】

《关羽》

品三国见关云长,读罢掩卷泪沾裳。

五关六将寻兄义,大水七军克敌强。

汉相议迁离许地,吴将偷渡向襄阳;

搏虎一世轻犬死,函中首级犹自狂!

[编辑本段]【古地名:关羽】

关羽,古地名,三国时即有,今不详。大概在关羽死后,关于关羽的民间信仰兴起,有以其名为地名的城镇。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永安二年,(陆抗)拜镇军将军,都督西陵,自关羽至白帝。

显然,这里的关羽指地名。赵翼《廿二史札记》有记。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