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辅导夫君考状元》第2章 地狱模式的科举之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了一会,肖平回来了,大概已经和大伯、大伯母谈妥了退出书院的事情。

看到曾芸芸起来了,肖平立即露出了笑脸:“芸芸,你感觉怎么样?饿不饿?我现在就给你做点吃的。”

说着,肖平将手中黑乎乎的一块碎银子递给了曾芸芸。过去,二人有限的钱物,都是曾芸芸掌管。

曾芸芸愣了一下,没有接银子。她想起刚才听到的一些内容,再加上脑海中的记忆,问:“你为何答应退出书院?”

肖平这才知道,这件事情曾芸芸已经知道了。他一边将银子放下,一边道:“不在书院也一样读书。”

曾芸芸继续追问:“那参加府试的名额,你不要了?”

肖平却道:“你还不知道我的情形吗?留在书院,我也得不到名额。倒不如老老实实参加县试,通过了自然可以去参加府试。如果连县试都过不了,我去了也是浪费一次机会。”

曾芸芸叹息了一声,任由肖平去忙碌,心中却在想以后的出路。

作为文史双博士,稍稍结合身体原主人的记忆,她很容易就判断出,现在是公元1563年,也就是大明万历元年。

若是按照历史原有的轨迹,明朝还有八十一年才会灭亡,这点倒不需要过多担心。她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这个时代立足。

士农工商,这四民几乎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阶层。做生意,她没本钱,也没那脑子。当个能工巧匠,她更没那本事。做农民,肖家倒是有几亩薄地,可一没良种,二没化肥,三没机械,也没有出头之日,想混个温饱可能都难。唯一的机会,便是做个有功名的读书人。

想到这里,肖芸芸又是一声叹息。穿越就穿越吧,偏偏依然让她是女儿身。可明朝的现实社会中,没有黄梅戏《女驸马》中女扮男装考状元的可能,想当个女童生都没机会。女人想要独立是很难的,更不用说出人头地了。他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肖平身上。

看着在那里笨拙生火的肖平,肖芸芸又是一声叹息。在这具身体主人的记忆力,肖平的人品很好,尤其是对曾芸芸,俨然是把她当成最亲近的人。这在旧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就像刚才,为了留下曾芸芸,他不惜放弃参加府试的机会。也正因为这一点,曾芸芸暂时没有离开这里的念头。否则,穿越来的曾芸芸没有必须继续原来那个曾芸芸的轨迹。可是现在,曾经那个可怜的曾芸芸的情感也触动了她,让她不忍抛下肖平而去。

和她一样,肖平也没有经商、务工和种田的能力。曾芸芸的希望就寄托在他读书上。可是,肖平在读书上的天赋实在说不上优秀。在曾芸芸的记忆里,肖平经常手捧着书本学到深夜,可是在书院先生的眼中,依然是朽木一块。

肖平在书院的学习情况,在家族中并不是秘密。正是因为他在读书一途看不到希望,大伯、大伯母才会一起唱双簧,软硬兼施夺走在书院的学习机会。

肖平的父亲也是读书人,而且考中了秀才,在书院的学习机会正是他父亲当年争取来的。虽然他父亲后来失踪了,但是族长也并没有说要拿走这个名额。因此,只要族长或者书院不发话,谁也夺不走这个机会。可是,肖平自己却放弃了。

曾芸芸想了想,觉得认定肖平没有读书天赋也不准确。他的记忆力很好,只是领悟能力太差。可是,八股文发展在万历年间,四书五经都被考遍了,开始出现很多偏题、怪题,之后张居正还会在科举里下手,施行一些改革。这时候若是没有悟性,单靠死记硬背,顶多考个童生。看起来,要对肖平加强辅导啊!

曾芸芸的心情刚刚释怀了一点,可是想到所处的年代和地方,她再次发出一声叹息。

在明朝,江西的科举之强令天下士子眼热。

洪武十七年,经过十余年的酝酿,明□□公布科举成式,决定在洪武十八年重开科举。永乐以后,专重科目,科举中尤重甲科进士。

从明朝前期开始,江西的科举便展示了强劲的势头。

一行行数据立即出现在曾芸芸的脑海中。她发现,穿越之后,她前生看过的书,几乎是像刻盘保存了一般,十分清晰准确地被记了下来,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数字都没有漏过。

在她的记忆中,明朝的科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开国到成化二年。这一时期,进士的录取经历了南北之争,朝廷刻意保护北人,但江西的举人仍然凭借巨大的优势,在全国的进士中占比最高。这一阶段举行了二十九次科举,录取进士五千四百零六人,江西独占一千零五十四人,足足占了近二成。其中,永乐十九年的辛丑科,江西籍进士为七十二人,占比三成五还有余。永乐二年甲申科,蒋喜吉进士更是高达一百一十一人。

第二个阶段是成化五年至隆庆五年。这一时期共开科举三十五科,全国录取进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一人,江西占一千零六十人,比例近一成。

第三个阶段是万历二年到明末。这一阶段,二十五次科举中,录取进士八千零七十一人,江西为六百九十八人。这是江西进士在全国所占百分比最低的一个时期。

曾芸芸恰好赶上了第三个阶段的开始。也就是说,她赶上了江西的录取名额被减少的年代。

尽管接下来,江西籍进士的录取人数会下滑,但是总量在全国的比例依然较高,可以与南直隶、浙江相抗衡。毕竟,全国两直隶加十三个布政使司中,江西只是十五分之一。这样看,江西考生未必吃亏。

可是,曾芸芸所在地方的考霸太多了。可以这样说,哪怕放之于全人类的文明史中,考霸最密集的地方便是这里。

这里所处的吉水县隶属于吉安府管辖。没错,这就是欧阳修、文天祥等人的老家庐陵。在宋朝,这里牛人辈出。到了明朝,则是考霸云集。

单就科举而言,江西一省在明朝得状元十七人、榜样十六人、探花二十二人,占比两成有余。其中,吉安一府有状元十二人、榜眼九人、探花十二人。建文二年,一甲进士中状元胡广是吉水人,榜眼王艮是吉水人,探花李贯是庐陵人,全部都属于吉安府。永乐二年,全国前七名干脆全部被吉安一府包揽:状元曾棨为永丰人,榜眼周述为吉水人,探花周孟简为吉水人,二甲第一名杨相为泰和人,二甲第二名王环为吉水人,二甲第三名王训为庐陵人,二甲第四名王直为泰和人。永乐甲申科,朝廷选二十九人为庶吉士,十八人为江西人,吉安府又占一半。

全国足足有四百多个州府,吉安府有如此成就,尽管有人为因素,但也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无疑,吉水可以称之为全国科举最强县。

如此高的录取比例,如果自身也是考霸,这倒是幸事,可肖平此时只是个学渣。要在这样的地方突围,绝对是地狱模式!

曾芸芸再看向肖平,他依然不慌不忙的样子。只是在烧火做饭时,不时偷偷看她一眼,脸上满是甜蜜,没有一丝失落。

可是曾芸芸却知道他主动从书院退出意味着什么。

自古以来,书院多是私人创办。但是受科举影响,有些书院也难免成为科举的附庸,一些书院便有了官方背景。著名书院的学生,还获得了与府州县学生员一样参加科举的资格。比如吉安府的白鹭洲书院,每科便有十几、二十多个不等参加乡试的名额,最高时一度有四十二个乡试名额。

肖平之前所读的文峰书院,乃是吉水县耆老合资创办,每年都有若干个直接参加府试的名额,也就是说,这些考生可以直接免去县试。

县试是漫漫科举路的第一考,看起来很简单,实在不容易,要连考五场才可以。若是肖平在文峰书院中被选中,便可以直接越过这五场考试。虽然肖平在书院表现平平,但是熬上一段时间,还是有机会获得名额的。

肖平忙碌完,天色已经黑了。曾芸芸没有用过火石,便在黑暗中坐着。

肖平点亮了油灯,喜气洋洋地端来了米粥,道:“芸芸,明天我去大伯那买一尾鱼给你补补身子。”

曾芸芸也确实饿了,一边小心地喝着米粥,一边道:“平哥哥,明天你开始好好读书吧。我和你一起学。”

“平哥哥”是曾芸芸之前常用的称呼,肖平倒没觉得如何,反倒是曾芸芸按照记忆的惯性说出,依然有些羞涩。

“哦,好的。”肖平先是答应了一句,很快就意识到曾芸芸还说了后半句,“和我一起学?芸芸,你也要读书吗?”

“你难道忘了吗?当年我在家中,也是读过两年书的,本就识字。这些年你日日往返书院读书,我在家中除了做些家务,便是读书。父亲留下的书,我都读遍了,而且父亲做的批注和笔记,每一句我也都琢磨了很久,倒是可以告诉你。”

曾芸芸所说的父亲,指的自然是肖平的父亲肖山。

憨厚老实的肖平并没有觉得奇怪。在他心中,曾芸芸本就十分聪慧,而且肖山也确实留下了许多书籍。肖平之前也翻看过,可是根本看不懂那些批注和笔记,也就放弃了。如今曾芸芸说要读给他听,他自然乐意。

“不过自己学习总不是办法,你还是要寻一处社学跟着先生学才行。”曾芸芸想了想,觉得自己虽然存储了许多科考资料,但很多经验技巧都是纸上谈兵,肖平还是需要向有经验的读书人求学。

“好,芸芸,我听你的。”肖平点头道。

昏黄的灯光下,曾芸芸带着心事,和肖平用完了她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顿晚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