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西湖明月引》相逢意气为君饮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廖伯玉将手下马快和步快都撒出去寻找那个姓铁的,他当然知道这无异于大海捞针,但也没有其他好办法,只能去碰碰运气。

晚上回到下处,钱六早已等候着了,说了一大堆拜托话后拿出两锭金子,廖伯玉百般推辞,钱六依然纠缠不已,廖伯玉只得板下脸将他推了出去。心想,这钱六好歹也算是绿林出身,怎的如此市侩。他躺在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睡,不知怎的,纪维容娇怯的身影总是挥之不去。

在净慈寺内院的一处禅房里,唐绍拈着一枚棋子,老半天没有落下。对面的白眉老僧道:“唐施主,今日心里有事吧?”唐绍不答,沉吟半晌,落下子去。那老僧并不思索,应了一子。二人落子慢慢变快,又下了几十手,唐绍颓然叹口气:“败局已定,无可挽回。”老僧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胜败自有定数,这一局施主心有挂碍,未下时便已输了。”唐绍道:“多谢大师指点。我明白了。”

昨夜不知什么时辰才入睡,早晨起身后,廖伯玉觉得精神不够清爽,就在院中走了一趟拳。想到林达昨日的嘱托,他早早地来到府衙,找来几个精明的皂吏,让他们去盯住易兰江和“暖香楼”,剩下的衙丁留下两个随着自己,其他的还是派出去打问那个姓铁的。

廖伯玉带着那两个衙丁来到运河码头,此刻时辰尚早,靠岸的船只不多。他们就寻个茶摊坐下,边吃茶边等待,见有客船到岸,就去询问有无京城来的王大人。

一直等到午后申时,方才打问到有京城来的王大人的船。廖伯玉前去等候,不多时就见有人下得船来,这人大约三十多岁,青衣缓带,神态优雅,目光温润有神,令人不由生出一种亲近之感。后面跟着两个家人,挑着行李。

廖伯玉上前打躬问道:“这位可是京城来的王守仁王大人吗?”来人微微一怔,拱手道:“学生正是王守仁,不知这位兄台有何贵干?”廖伯玉道:“王大人,小的是林知府差来迎接大人的,林大人听得大人今日到达杭州,特命小人来请大人去府衙一会。”王守仁笑道:“原来是林年兄差你来的。你也不用客气,我已经不是什么大人了,现在和你一样,也是一个小吏。呵呵!走吧,去和林年兄叙叙旧。”

廖伯玉引路,带王守仁向府衙行去,同时派个衙役回去给林达报讯。王守仁的身上既没有朝廷官员的架子,也看不出被远窜蛮荒的颓丧,他一路和廖伯玉攀谈,询问杭州的一些趣闻还有林达的近况。廖伯玉平日颇不耐烦和官员来往,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僚打着官腔,一个个不是满身酸腐气,就是一股铜臭味儿,而这个王守仁给人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二人谈谈说说,颇为投机。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府衙前。

林达早已迎了出来,老远就拱手道:“王年兄,一路风尘,可辛苦了,公务缠身,有失远迎,恕罪恕罪!”王守仁道:“思源兄,一别经年,风采如昔,小弟委实欣羡。”林达道:“伯安年兄见笑了,小弟奔波劳碌,蝇营狗苟,怎及得年兄养性知命旷达潇洒?”王守仁道:“思源兄过奖了,小弟无状,得罪朝廷,弄得远谪边荒,哪里又懂什么性命之学了,汗颜啊!”林达庄容道:“伯安兄此番上书,奋不顾身,力抗奸人,天下士人谁不钦敬?现在虽有小小挫跌,他日朝廷定当征召,大展宏图之日,料也不远。”王守仁道:“年兄谬赞,守仁惭愧,惭愧惭愧!”

林达将王守仁请进书房,然后吩咐廖伯玉:“你去‘梨花楼’安排一桌上好的酒席,等王大人休息一下,我们就去共谋一醉。”廖伯玉点头道:“我去找个清静的雅阁,不知安排多少人的酒菜?”林达道:“就我们三人。”廖伯玉答应一声,自去安排。林、王二人在书房叙话不提。

廖伯玉来到“梨花楼”,安排好酒菜,掌柜一听是知府大人请客,忙不迭答应。廖伯玉心想:“这座酒楼好像也是‘青旗会’的产业,‘青旗会’在杭州可是根深叶茂啊。”

傍晚时分,两乘小轿在“梨花楼”下停下,正是林达、王守仁二人。廖伯玉随在轿后,这时便抢前几步,引导二人上楼。酒楼掌柜见知府大人到了,赶紧上前拜见,然后把他们领到一处雅阁,颇为宽敞,又很清静,林达点点头,让那掌柜自己去忙,不用在这里伺候,掌柜点头哈腰地去了。不一时,铺下果品,各色菜肴流水般地搬了上来。

林、王二人分宾主落座,林达让廖伯玉也坐:“这里没有外人,兄弟不用拘礼。”廖伯玉微一踌躇,王守仁拉他坐下说道:“我是最不耐烦那些臭规矩的,你也不用称我什么大人先生的,你既然和思源兄兄弟相称,那就和我也兄弟相称吧。”廖伯玉便在下首坐下,吩咐侍者出去,自己帮三人筛上酒。林达道:“伯安兄是绍兴人吧,这‘金盘露’酒在京师怕是不容易喝到,咱们先干一杯。”三人一饮而尽,王守仁道:“‘金盘露’虽然不是绍兴所产,却也是在家喝惯了的,满是家乡的味道啊。”林达举筷道:“吃菜,这家酒楼的‘西湖醋鱼’最地道,伯安兄尝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