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青春奇遇》第十章 读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贾先生的一番考问下,我终于如愿以偿,敲开了贾家义学的门。虽然我下定决心要发奋苦读,可是天天和那些儿身份贫富差异大的人一起读书,其中也许有些儿势利之辈,少不了要和他们打交道,如何趋利避害实在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也不知道那个我一直想知道的宝二爷,是不是也在学堂里读书,只有到了在学堂读书时才能见分晓。

到了入学的那一天,带上文房四宝和书,我早早的来到了学堂里等候。除了打扫的仆人,此时别人都还未到。我站在这里打量着四周,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义学书院,里面有先贤祠,两边长廊的墙上贴着孔子门徒的画像和一系列的故事画,院里则栽着各种幽草藤箩和芭蕉之类,一棵参天大树长在泮水边,显得很是幽静。后院则是栖息之地,也有一面湖,栽着菱藕之类,临湖两三个轩亭并一座三层小楼,飞檐翘角,俯仰之间皆是景色,环境更胜前园几分,真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

约莫过去一顿饭的功夫,我发现学堂里的**已经陆续到了,既有年龄很小挂着长生锁的的幼童,也有似我这般年龄的**。衣着光鲜的跟个陪读的小厮,衣着青布的则是悄无所言,他们分别进入了两个厅堂里:蒙学和经学之馆。只是有一件:他们看我在那里,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这让我想起我小时的转学,从几百里外迁回老家,说话已经与乡音不同,这引来了很多好奇的**,每当下课,总有人过来听我说话,听到不同就笑着模仿,也算给平静的学校带来了一两分的新鲜……

正在想着,这时学堂里管事儿的都来了,包括教书的贾代章先生。我连忙上前施礼,贾先生看见我笑道:“你请随我来。”跟他到了书房里,他关切地对我说道:“上官仁弟,自今日起你要好生读书,切莫怠慢了功课,争取能够显名扬世,以不负平生所学。”我恭敬地说道:“**谨遵师命,定要发奋苦读,不负先生之望。”说完,他拿了经书和戒尺,就和我一起来到了学堂里。

他先走进学堂,在书桌前站定,对众人说道:“诸位仁弟,开课之前,先给大家引荐一新进同窗,此人品识优良,望你们能互相砥砺以资学业。”众**一起道:“谨遵师命。”先生示意我进来,我进入学堂里,看见众人都朝我这边望过来,我也快速扫了一眼,学堂里陈设雅致,墙壁上挂着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水墨画,**不下二十人,一人一桌,看起来比我上学时的教室要好很多,相比于上学时的紧张拥挤,这里不但不觉得压抑,反而有一种强烈的读书之望。我对众人施礼道:“小生名叫上官云,以后承望诸位学长多多关照,共谋举业。”大家应声道好,于是先生安排我在后面右边挨窗坐下,从窗户里向后院望,芭蕉掩映,假山垂藤,柳树吐丝,让人赏心悦目,不觉间多了几分文静之气。

先生正襟而坐,开堂授课。先生讲的很细致,循循善诱,即便我初来乍到心有顾虑,也能明白许多书中的义理,真如拨开云雾见日月般,原来怎么看也看不明白想不透的地方,到此豁然开朗。不愧是名师,我学的有趣,众**也新看我有趣,一到歇息的空,就走到我书桌前,你三言我两语问这个询那个,不几日间就和大家熟悉了。我也早打听到宝玉也在这里读书,和我们同窗,只是由于是大家子弟,应酬事节礼日比较多,这几天告了假,和老祖母她们去圣京王妃那里看戏去了。

能得知这个消息,自然是比较满意的。既然是同窗,以后在一起读书,少不了天天照面的,再加上共探文义互求所知,想不熟悉却难。

自那以后我每天都按时到学堂读书,用心记默,深钻义理,贾先生所传授的知识,都务必牢记在心,同时勤练书法,留意书写布局。回去吃过饭,则挑灯读书,小蝶则每晚都借故来看我,每感觉乏味枯燥难懂之时,看到她清新秀气的笑靥,不觉间又拾起书来看。俗话说日久生情,不觉间我和她都互生爱意,遂有齐眉举案之思。那老裁缝也爱惜我是个知书达礼又勤快的后生,所以也对我青眼有加,对我更比以前亲切,给我量裁了几件合身得体的新衣,却又分文不取,虽然没有言明,所做却不言自喻。不过眼下,还是以读书为要。

过了几日,这天早上到了学堂没多久,有人道:“宝二爷到学堂来了。”众人去看时,我随众人出去,只见那宝玉模样更胜先前。身着团花玉袍,头戴金冠,通身雅洁,眉目流秀,兴冲冲的踏步往正门而来,随从的两个小厮,一个背书,一个捧盒,也说笑着跟过来。

众人纷纷围上去招呼,有笑称宝兄的,有笑称宝叔的,也有高叫二爷的,不一而足,在那里问长问短,那宝玉和众人言笑着,我站在旁边,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去和他招呼,这时旁边一位和我要好名叫贾芝的道:“宝叔,你没来这几日,来了一位不俗的新友,可否给你引荐一下?”宝玉笑道:“不知是哪一位?”那贾芝一把拉我到他跟前,言道:“正是这一位。”宝玉望着我,我望着他,两个人互相打量着,宝玉对我说道:“好生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样。”我答道:“不知二爷还能否记起贵府门口被打的那个人,此人正是在下。”他宝玉闻言,又仔细看了我一眼,恍然大悟般笑道:“正是,正是了,没想到你竟然变了一身装扮,是以想不起来了。”我苦笑着悻悻地说道:“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呀!”他听了又不由得笑了起来,边笑边用手指了我道:“好一张利嘴,我今儿个再给你赔不是了!”这一逗一笑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彼此说起话来就不再拘束了。我们互通了名姓,又说了一番话,他问道:“那日你在我们门前的装束好生奇特,就如番人一般,不知是何故?”我听他如此问,少不得把我的经历给他大致讲了一下,他听的兴味盎然,对我多了几分敬意,连夸我见识广,我发现他也毫无纨绔轻漫之气,待人虚心随和,心里也和他近了不少。

那宝玉和我们说了话,就带着捧盒的小厮,去先生的书房里拜会先生,原来那盒里装着的是谢师之礼,只因他几日未到,怕耽误了功课,故去央烦先生关照,再则假后拜会先生是尊师之礼,可见诗礼之家的礼数之周,我在这里少不了要好好学的。

到了授课时,大家早走进学堂里各自坐好了,备好了笔墨纸砚书各物。宝玉的位置正好在我的前面,这下真可谓是近水楼台了。先生开始坐下授课,这节课授的是诗经,对这部诗歌总集,孔子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虽然大多比较晦涩难懂,但也不乏优美的篇章,像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情真意切,很是打动人心,今天先生拿出来一讲,不觉间勾起了我对故乡和故人的怀念。我离开家也有很多时日了。故乡虽好,却犹如水中望月,一点儿也探寻不到消息。如果没有诸人的关照,我想在在外该是很落寞的。想到此处,不觉间心里和他们又近了不少。

夹杂着这种感情,所以我听讲听的津津有味,以至于那些儿晦涩的诗句,细细品味,竟有了一种美妙的诗意。所以过去的先生身上都有一种书卷气,耳濡目染之下,实在是不足为奇的。

接下来就是让我们诵读诗句,一时之间,大家摇头晃脑的,你一句关雎,我一句采薇,他一句蒹葭,众声之下,感觉回到了我上学时的语文课堂上。我看了一下宝玉,只见他正坐姿很正,读诗的声音也极为清润,一点儿也不像书里所写的那个和秦钟那样眉来眼去的有女儿之态的蠢物。原来我每看到此处,看到书里所写的那些儿情节,心里极不喜欢,但现在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宝玉,不似书上所写的那般厌恶功名利禄,也看不出有什么乖僻的行为,究竟是为何呢?这引起了我更强烈的好奇心。

到了歇息时,我们去后院小坐,那些儿初留头的孩童好生活泼,前院后院地来回跑动玩耍,暄闹不已,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三味书屋里或是群童闹学的情形,亦让我想起了自己幼时的光景,古往今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可快乐的童年却总是相似的。我们看着他们在那里玩笑,也会忍不住给他们露上一两下,引得一阵欢笑声,如果再也没有新奇之事,他们就会跑开去玩别的了。

我看到他们脖子上挂的长生锁,突然想起书上说宝玉身上有一件稀罕物,就不由得问道:“宝二爷,听说你是衔玉而生,身上一直挂着那块儿天生刻字的美玉,今日可否得见?”他听了愕然道:“衔玉而生?玉上天生刻字?”我说道:“正是。”他笑道:“这真是怪事了,玉我身上倒有一块儿,不过可没有那么神奇。不知你这话从何说起?”我一听倒心里起疑了,反问道:“你身上的玉从何而来?”他笑道:“这玉是皇上赐于家父的一件稀世美玉,刚好撞着我出生,家里一喜之下,就以宝玉作我之名,并以玉佩我,希望人玉同辉。”这一说更出乎我的意料,又问道:“那你的玉上可否可刻有字呢?”他说道:“字没有刻,只是那玉中间却有如水墨之峰一样,更奇的是峰顶竟好似镌刻着‘灵石’二字。”我这下吃了一惊,急切地说:“可否一见?”他小心翼翼的自脖颈里取出那玉,用绫帕托着,我小心的接到手里,只见此玉光洁通莹,玉中间真有如他说的景象,灵石二字看得很真切,那峰顶灵石欲飞,真是不同凡想。不由得叹道:“真好奇的事儿,今日一见,叹为观止。”他笑说道:“你刚才说我是衔玉而生,却是从何处听来的?”我就如此这般把书上所看的情节都一一的说给他听,但只报喜不报忧,隐藏了家道败落而悲惨的结局。他听罢也不住的叹道:“天下竟有这样的奇事儿,书中人物和我们如此之像,虽不全然是,单单这名姓都有迹可寻,真难为写书者了,想来必是世上奇才。”我说道:“可不是嘛,真是世上难遇的奇才!”

正想告诉他作者命运多舛之事,话到了嘴边,却又到了授课之时,只得作罢,复到学堂里闻道解惑。自此以后我和他可以说是志气相投,情同手足,以至于无话不谈了。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