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子规》第一百二十七章 生死观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离死亡应该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听了老师的讲课,我将会更加珍惜生命”、“出于想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选修这门课,但上完课后收获比预料的要多得多”……钱井柱的课程网站下的评论区里充满诸如此类的留言。

钱井柱感到很欣慰,这是他乐见的效果:死亡教育是培养和提升人们应对及处理死亡事件的能力,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尤为必要,需要通过正面的死亡教育,告诉学生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能体验生命的美好。钱井柱认为,“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不是教人怎么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是以生死学为取向的生命教育。”钱井柱觉得每个人要学会客观地认识死亡,“认识到生命的停止就像生命诞生一样,是一个自然事件。”以此唤起人们的死亡意识,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考查课,钱井柱的课程效果评定主要靠读书报告和项目文本设计完成。他鼓励同学会在课下提出不同的看法,讲述他们曾经或正在面临的死亡问题。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选择这门课,在做项目设计时也会从各自领域寻找选题,例如法学院的学生会探讨安乐死的法律制度环境。他也看到一些学生很好地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班上曾有一个男生告诉钱井柱自己高中时的一位女同学去世了,女同学的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什么都做不了,身体也日渐衰弱。他想帮助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做。钱井柱告诉他,这种在丧亲后很长时间仍无法恢复正常生活的情况,属于病态悲伤的范畴,许多失独父母都会这样,并建议他组织一些和这位女同学关系较好的同学做志愿者,经常轮流去陪陪老人,无需过多劝说他们节哀,只须听他们倾诉。同时,对他做了一些悲伤辅导。过了一段时间,钱井柱又遇到这位男同学,问起他同学父母的情况。男生很高兴地告诉钱井柱,他同学父母的悲伤情绪已经好转,现在生活能自理,并开始走出家门。

在钱井柱看来,生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构建一种科学的“人死观”。《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当初他提出开课的时候,导师廖平就有这样的顾虑。事实上,如台湾教育专家张淑美所说: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在《西游记》中,我们大呼过瘾的情节之一,就是美猴王火烧阎王府,勇销生死簿。我们惧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但即便如此,死亡还是在那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避讳而不存在。但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死亡,是汉文化里缺失的一课。一份社会调查结果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死亡教育,不仅是孩子需要面对的,更是家长需要面对的。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死亡观,还要学会利用真实的生活经历去教育孩子。相比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钱井柱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生死教育没有年龄界限。千万不要把死亡教育局限于课堂上的讲解。在他看来,从孩子懂事起,死亡教育就可以开展了,只是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教育形式要有所区别。比如,告诉孩子热水、电等对生命是有危险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也会经历生老病死等。死亡教育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当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钱井柱作了总结——

“美国作家早崎绘里香在《生死功课》里说: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性。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死亡。缺失死亡教育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首先,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恐惧;其次,孩子很容易会漠视生命。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残、甚至是自杀,他们对生命完全没有敬畏感。而正确的生命教育,能够引领孩子抵达更开阔、更自由的远方。死亡教育不应该在家庭发生变故的时候才开始,而是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离去的宠物,清明时节祭拜故人,这些都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好机会。我们应该一起携手努力,让死亡教育,成为孩子爱的教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