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一直都在等你删我》第十章 三分之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来,我给你讲起我最要好的朋友,徐和轩。

高三毕业,我和徐和轩才算认识,两年高中,我们似乎只是在一起踢球的时候说过几句客套话,但也就仅此而已。

我们真正成为朋友,是在高中毕业后游邛海湖,两个人租自行车环湖旅行之后。

一场看似赏心悦目的环游之旅被一场雨演变成了一场落难的友情历程。

一路上他屡次轻言着放弃,但我绝不同意,我要向他传递我的那种信念。

最后完成这段环湖用了九个小时,那时他才说出他那天早上滴水未进。

他说这会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吧,然后记不清那天又是我们找寻暑假工作的第几天,从长安街回到西宁的晚上,当我发现我的伞丢了的时候我都快疯了,后来在朋友家找到的时候徐和轩问我送伞的人在我心里应该很重要吧,我点了点头。

后来徐和轩给我留言:我去过很多地方,但只遇到很少的我们。

我和他莫名成了最好的朋友,大学两年,从未断过联系。

时间匆忙,我也足有一年未见过他了,借着五一假我们相聚在了重庆。

看到徐和轩,他走路的姿势没那么夸张了,依旧透露着一股霸气侧漏,但还是很怀念高中时徐和轩昂起头一步一垫的乡村非主流气质。

五一假期很拥挤,挤轻轨是件繁琐但对平凡的我们却再正常不过的事。

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当我们其他四人挤上了轻轨,着急的眼神看着他时,他却礼让的站着人群之后。

就因为旁边一穿潮牌挎名包的外国女人站在一旁对着汹涌的人潮轻笑吗?

于是我们很无奈的站在下一站等过了三趟列车才等到徐和轩。

时隔两年,徐和轩变得给人高雅不可搭肩开玩笑的感觉,当然这是讽刺的话,因为兄弟之间若是在玩扑克牌时也表现得这样那就会让人觉得是在做作了。

可能是高中生活随时间逝去之后,再也没能有打架的那些时光了,渐渐退却了当年的种种情怀。

我对徐和轩说:“对于你,我结识得很迟,没一起帮村打过架,结交之后更没红过一次脸,但你却是我大学仅联系的几人之一。”

突然地我很想痛痛快快的和徐和轩打一场架。

两人从足球场上摔累了才躺着再到寝室9楼的天台上坐着灌啤酒。

记不清谈论到何时他突然提出了“三分之二”效应。

我疑惑的问道:“三分之二?”

他在地上画了一条线:“在这条线上又个三分之二的点。”

徐和轩指着从线的一端说道:“我们所憧憬的事物,都在这条线上,但它离你我或许还是遥不可及。”

徐和轩继续说道:“某天遇见某个事物,被它深深的吸引了,你开始去靠近它,了解它,愈近愈加发现它是那样的美好,于在你心中就有了一个短暂的目标。”

“那说个简单的吧,我们现在还是学生,也没有很多钱,如果我们俩能去那种逼格很高的餐厅搓一顿,就在当下这个年纪里,这种想法就是三分之一,是我们目前仅能看到的那个较为短暂的目标。

“三分之二,有种美好叫做三分之二,这或许就是‘美好’的终点了,不要去想越过这个点,如果你想要得到它的全部就会打破你心里的这份美好。”

“clot你知道吗?初中我哥给我买了件clot的衣服,才让我有机会认识了clot,之后我也开始喜欢上了各种潮牌,只是后来的我再也没买到过clot的衣服了。而clot伴随我走过的那些年纪无法被改变,很庆幸它没超出那三分之二所以那些美好都存于了我的记忆中。”

我忽然想到某些东西:“第一次听到许嵩的那首《灰色头像》我就很喜欢,但后来单曲循环的多了,也会觉得没那么好听了,甚至逛街时候在公共场合听到我都会下意识离开,这也是三分之二效应吧。”

“对,也不对。一个再舒适的板凳坐久了屁股也会痛,这和听一首歌是一样的,在三分之二的广义上来说是对的,但在狭义上就不对了。

‘三分之二’要经历‘三分之一’过渡过来,三分之一是一个短暂的目标,三分之二却是一个大概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不停地满足你的欲望和需求。

徐和轩:“我记得高中时候我开始看韩寒、张嘉佳的书,后来遇到我认识的人就给他们讲我看过的书,和别人分享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满足。

然而现在我再看他们的书,连喜欢两个词也谈不上了,我的感觉就是,韩寒不再是以前的那个韩寒,张嘉佳也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张嘉佳了”。

徐和轩:“但我想不是他们变了,这或许就是三分之二效应的正解吧。”

当我一人再独坐在那天台上时,又会想起起徐和轩的那天晚上的留言:

当暮色降临,我们躺在足球场上,看星星,数飞机时,我看到了我们。我们各自陈诉了以前的自己,寻觅那些点滴,我觉得,那时此刻,是我想要的,最好的时光。

有些事沉淀,有些事发散。对此,我们记住好的,忘记那些过去的。我想,好的终归会更好,无法改变的,我们终究会随时间而定格。

于此,我们的接触方式、说话举止,伴随着我们走过的路、看过的书、喜欢的人而见证了我们的改变……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