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剑侠李白》第二章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是年,杜甫暂离河阳,到襄阳探望病重的《舍弟》。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邯郸保卫战爆发,接着哥舒翰在黄河延津渡九曲黄河阵中大败,五兄弟浪涛风簸各自天涯。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河南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从襄阳返回的途中,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

天色将晚,杜子美现在已经是饥肠辘辘了。荒不择路,他自己现在也不知道走到了哪里。

黄昏的夕阳映照着惨淡的万里愁云,古老的枯藤老树之上几只昏鸦在“噶噶”地唱着葬歌儿,这似乎都在预兆着李唐王朝的不幸。

转过一个小山坳,杜甫猛抬头看见远处的松林旁边灯火闪烁,似乎有些许人家。杜子美加快脚步走了过去。

土坯的院墙围着三间破败的茅屋,凌乱的篱笆扎拉门虚掩着。杜甫走上前去提高嗓音问到:“屋里有人吗”?

没有丝毫的动静。可他刚才明明看见灯火闪烁的。于是杜子美继续喊道:“屋里人不用怕,我是途经此地的路人,讨口水吃”。

破茅屋的门缓缓开了条缝隙,一头白发的老妪探出半个头来。

“大嫂,不用怕,我家是河阳的,刚从襄樊返回,慌不择路,过了宿头”

“哦,您稍微等一下,我们整理整理衣服”话没说完,老妪就缩身回屋子了。

书中暗表,老妪全家都没有一件完整象样的衣服,不是裤子破了大洞,就是衣服没了袖子,真可以说是《家贫徒四壁,出入无完裙》。老翁出去捡柴火穿走一件棉袄,老妪和儿媳妇小孙子只能蜷缩在炕头儿,盖着那床破被子。

稍事整理,老妪穿好破烂的衣服,批了件破门帘子来到院中。

“您是,您是杜老爷”?老妪欢喜之情毅于颜表。

杜甫颇为吃惊,在这荒山野岭怎么有人认得自己,那时候没有手机威信,更没有电视电脑,不像现在谁都认识县长、市长席金屏。

杜子美上下打量,却怎么也想不起何时何地见过此人。

“大嫂,您怎么认识杜某”。

“恩人,您真是贵人多忘事啊,前年我的大儿子参军后为国捐躯,但当地武装部怎么也不给评烈士,连起码的阵亡抚恤金都不发,我们老两口多次赴访无过,是您上任后亲自督办,三天之后就给办理完全,您的大恩我们陌齿不忘啊”。

“哦,区区小事,何足大嫂念念不忘啊”

“在您是小事情,在我们穷人家可是大恩大德啊”

寒暄之后,老妪引杜甫进屋,不多时候老翁捡柴火也回来了,老头也是千恩万谢。

老妪拿出珍藏多日的小米儿,做了满满一锅小米儿粥,切了一大盘咸菜,煮了两个鸡蛋招待恩人。

在这战乱年月,这已经是无比奢侈了。(回想现在很多大唐电视剧不是煮玉米棒就是蒸窝头,那是不对的,玉米是明朝后期才传入中土的)

杜甫问老两口为什么日子过的如此之艰难,老妪告诉杜甫,自己本来有三个儿子,都是壮劳力,但大儿子战死疆场,二儿子和三儿子一个月前又被强征到潼关去修筑城防工事,现在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他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杜甫问道。

“士卒百姓苦役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老翁回答。

“他们这样就可以保证长安万无一失吗”杜甫言道。

“朝廷说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不必担心西都长安。他们修筑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保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令人哀痛的是黄河大阵延津渡口那一败仗,唐军死伤实在是太多了,听说死尸都阻塞了黄河的流水,漫天吹散染血的红沙”杜甫哀叹道。

吃完饭后老翁刚要安排杜甫在偏房休息,忽然门外远处传来杂乱的脚步之声,声音有远及进,似乎正朝门前走来。

“瓦达西瓦,努可达字森多尼”。

“耶,酉系酉系”。

杜甫听得懂,是番邦胡语,心中大吃一惊,对老翁说道“是鬼子兵”。

老两口大惊失色。还是老妪经历的事情多点,赶紧吩咐儿媳妇带着杜甫和小孙子老头子藏在后院的菜窖里去,这里交给她一个人处理。她说再怎么的他们也把这个半死的老太婆怎么不了。杜甫只得听从吩咐。

这时候篱笆门子已经被踹开,为首一员高大的番将,身穿铁甲,头插雉鸡翎,身后大黑斗篷。

“屋子里的人都出来,不用怕,皇军不伤害百姓”番将旁边一位汉人胖翻译官高声说到。

要知杜甫怎样利用《八阵图》逃生,又怎样误打误撞,进了《瘟癀大阵》,请看下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