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美食故事录》第17章蟹壳黄与松鼠桂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雪雯自那件强奸未遂事件内心体验极为深刻后,性情大变,活泼开朗的少女从此沉默寡言,行为极端内向,敏感。听到敲门声都心惊胆颤,胆小,孤僻,情绪的兴奋性弱,难以为什么事情动情,整日郁郁寡欢,爱独处,不爱交际。还有一点就是非常派拆人触摸,尤其是男子。

赵医生,全名赵观兴。二十二岁阳光帅气的赵医生有一双狭长美丽的大眼睛,注视着双眼,彷佛内心被感知,看一眼就觉得莫名信任,他会像天使那般守护内心的感伤。

走进赵医生的咨询室,治疗的开端,谁能想到是蟹壳黄?

大乡贤陶行知曾有一首诗盛赞故乡的小烧饼:“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诗写得几近大白话,却也素描了徽州人悠闲的生活于一二。此乃徽州传统风味小吃。形状小巧饱满,呈黄色,似蟹壳,故称“蟹壳黄”。

谁是把小烧饼叫做蟹壳黄的始作俑者,追本逐源,还真说不清,道不明。作为一道小吃,它在上海也是大行其道的。“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无论是白领,还是平头百姓,都钟情此物。

海派的作法有甜有咸:甜的主要以白糖猪油做馅,也有放玫瑰、枣泥、豆沙什么的;咸的以猪肉丁为主,考究的则要加进蟹粉、虾仁一类了。当然,萝卜丝拌葱段,一青二白的馅也很脍炙人口。

早期上海许多茶楼的门口,立着个酒桶式的烤炉和一个平底的煎盘炉,前者烤蟹壳黄,后者做生煎包,两种风格迥异的小吃联袂而出,相得益彰。一辆黄包车沙沙地过来了,下来的或是熬夜的报馆编辑、或是刚下课的教书先生。这边点了蟹壳黄生煎包各两个,那边茶楼的玻璃门已拉开了,跑堂的弯着腰,恭请你进了,一段上海滩上的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就此开始。

中午,郑雪雯吃饭的时候有一道松鼠桂鱼。

松鼠桂鱼又名松鼠鳜鱼,是江苏省苏州市地方传统名菜。当炸好的鳜鱼(或桂鱼)上桌时,随即浇上热气腾腾、香喷喷的卤汁,它便吱吱地“叫”起来,因生动的活像一只松鼠而得名。

这道菜成菜后,形如松鼠、外脆里嫩、色泽橘黄,酸甜适口,并有松红香味。

松鼠桂鱼的前身是松鼠鱼。清代《调鼎集》中有记载为:取鲔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油烧”。鯚鱼,即鳜鱼,也叫“鯚花鱼,南方人多称其为桂鱼,取蟾宫折挂之意。

据说,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苏州就有“松鼠鱼”了,而这道松鼠鱼并非用鳜鱼作为食材,而是用鲤鱼制作,乾隆皇帝曾品尝过后,赞其美味。后来,这道菜才逐渐发展成用鳜鱼制作的“松鼠桂鱼”。

那些在徽州的日子,在郑雪雯的回忆里剩下的都是美食与故事。当然还有赵医生,离开徽州时郑雪雯曾在qq上写下一句签名:为了实现你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